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些时候,笔者曾在《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一书中写道:“对典范的尊崇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也许还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国提倡某种文学主张,不就是往往要靠创作本身——如各式各样的选本——的示范吗?明显如陈子昂,虽无多少理论,却能以其成功的创作影响于一代文风。”我因此而疑心,中国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典范的演变史。前不久,读到王兆鹏《走向规范与科学》(《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1期),这才知道西方现代已有“范式批评”。于是.一面惭愧于自己的孤陋寡闻,也一面窃喜自己的想法并不孤僻。当然,库恩所谓“范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据推测,到2025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十一亿二千一百万人,占全球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三点七。人口平均寿命将延长到七十岁,出生率将下降一半。届时,全世界祖父母的人数将相当于婴儿的两倍。但是,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是不一样的。目前,国际上一般是不管国家之间人口平均寿命的悬殊差别,一律以60或65岁作为老年的起点。这种划分法虽然有利于统计,但也有不少的弊病。如何唯物辩证地划分老年的起点,正确理解人口老化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东亚的起点     
作为东亚话题下的鲁迅,并未成为民间与政府间的内容,它还限于知识阶层与专业学科间的交流。鲁迅作为一个个别的存在给世人的启发是深切的。他不仅跨过了国界思考自我与客体,而且又以浓郁的中国人色调表现了反抗民族主义与专制主义的气魄。这使他克服了东亚地域间帝国心态与奴隶心态,而直抵普世意义自身。他的抨击帝国意识,大中华意识,在根本上动摇了旧有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模式在民间与政客阶层是何等的根深蒂固!鲁迅的对东亚存在的互为主体的观念是一笔重要遗产。如果说今天三国学者能坦然地进行交流,植根的正是鲁迅奠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山谷的起点     
一位烦恼的家长来找我,她正为孩子的功课而烦恼。 我说:“孩子的功课应该由孩子自己烦恼才对呀!” 她说:“林先生,您不知道,我的孩子考试成绩是第四十名,可他们班上只有四十名学生。”  相似文献   

5.
到目前为止,伦理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在思维向度、研究方法、价值功 能、理论视野等方面存在着分歧,根本原因在于对伦理学应当以什么为逻辑起点来构筑自身 的理论体系理解不清,价值呈现不明,致使伦理学失去了应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伦理学应 当以对人性的正确分析为逻辑起点,既注意行为的如何,又注意行为的应当,这样才能既有 利于克服人性中恶的一面,又有利于引导人性中向善的一面,使伦理学真正成为“行动的艺 术”。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王振德、侯成德同志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以下简称《起点》,引文不另注)一文中,主张以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的标志。这种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国内有关研究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和热烈争鸣。1980年两位作者又发表了《再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以下简称《再谈》,引文不另注),进一步阐发了他们的观点。为使讨论深入一步,仅就这两篇文章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与王振德、侯成德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7.
〈一〉任何一门科学,其理论形态都是一个概念系统。这个概念系统必然存在着最基本最原始的概念,其它概念都可以从它逻辑地推演出来。这种概念就是概念系统的起点概念,或者说,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问题,实质上就是按照什么顺序,或以什么方法,来整理一门学科的众多概念,使之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概念体系,以便更系统、更完整和更准确地反映对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沉重的翅膀:社会改革的系统反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令人眩目的变革,现代人正在与数千年沿袭下来的封建意识形态相决裂,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开始崛起于东方大地。然而,令人欢欣鼓舞的变革,必然伴随着新世界诞生时的阵痛;变革者们具有巨大的决心和信心,他们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重重压力是来自各方面的,其中最为沉重的却  相似文献   

9.
逻辑起点问题琐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每一门科学理论,都有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抓住了这三点,才算抓住了一门科学理论的“纲”。而每一门新兴学科的最后形成,也都必须首先准确确定逻辑起点,这样,全部理论才能从起点开始逐步展开。逻辑起点的最后确定虽然以某一门学科理论的大量积累为重要基础,但有关逻辑起点方面的理论以及前人在确定逻辑起点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我们在确定新兴学科理论逻辑起点时提供借鉴。为此,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下三个问题:逻辑起点的确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问题的主要思想;《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几个主要特点。几点结论:起点问题的重要性,要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必须下大气力;起点问题确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新兴学科形成中出现的非规范性问题;可以借鉴前人确定逻辑起点的成功经验;理论研究工作也不要受逻辑起点理论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试论编辑学的逻辑起点王玉堂编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从50年代提出命题到现在,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编辑学理论方面已出版了10多种著作。这些著作为编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初步奠定了基础,确定了本学科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1.
时间是人类一直苦苦探寻的一个永恒话题.与西方人从哲学、物理学及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维度给出了多向度的时间概念,并对时间的内涵做出了具体表达不同,在汉文化中,时间这一概念凸显出整体性这一独有特征,在叙事学中恰恰可以看到汉文化时间文化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无论是宏观叙事还是微观叙事,无一不体现出汉文化的时间是整体性的这一民族独有的特性表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即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从整体上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从比较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发展为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直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学说。 1844年是学社会主义奠基人思想转变的关键一年。马克思最早用异化劳动的概念,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仅从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13.
<正> 要揭示思维的奥秘,研究思维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必要寻找思维的起点。思维的起点不是概念,因为概念本身是思维的结果;思维的起点也不是表象,因为表象的获得需要主体有记忆能力,可在具备这种能力以前就已经有思维活动。 思维的起点应当是感觉。一方面,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它作为外部事物直接刺激的结果,可以通过对相应刺激物的操作在头脑中根据主体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毕生未曾发表过美学方面的专著。《1844年经济学——哲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也不是专门论述美学问题的。但是,马克思在《手稿》里,有关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些最重要的原则问题,都被他提了出来或提示出来了。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的起点。了解这个起点,才有可能进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从服饰的变化开始的。晚清时期,剪发、易服、戒缠足的发难及其历经磨难终有成的艰辛历程,不仅冲击了衣冠之治的古代服饰文化传统,而且也开启了中国服饰乃至生活方式近代化变革的大门。  相似文献   

16.
根据马克思关于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应是“需要”范畴。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出发 ,以“需要 (起点 ) 发展生产力 (手段 ) 共同富裕(目标 )”这样的逻辑关系构筑了其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西藏现代高等教育起源的时间有1958年和1965年两种不同的说法,争议的焦点在于:西藏第一所现代高等学校——西藏民族学院,其前身“西藏公学”时期的教育能否算高等教育。根据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和西藏公学时期学校性质的考察,可以认为“西藏公学”在刚刚初创时期并不是高等学校,但是1959年秋季开办的一期藏文翻译班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可以看成是西藏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从1964年3月成立藏文系、财会班和开展其他专业教育起,“西藏公学”就开始迈入高等学校的行列。1965年7月1日“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有了第一所现代高等学校的象征性标志。  相似文献   

18.
苑晓杰  杨卉 《理论界》2009,(6):28-2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现,又充分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深层次上的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回应时代的挑战,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出发的重要思想观点。“从六亿人口出发”,指的是我们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坚持的思想方法,同时也是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指导原则。这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指导原则,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起点与归宿。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我国已不复存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矛盾消失了。相反,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