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军事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基本理论来源于考古学的相关理论,并吸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理论诸如系统论、中层理论、场域理论、历史想象理论等理论思想;研究方法得益于考古学基本方法的发展成熟,如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等。作为一支新兴学科,军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构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由于考古学产生约两百年来一直被定义为研究“物质遗存”,同时又缺乏探讨遗迹、器物纹饰内涵的理论与方法,导致考古学在基本理论、方法上与其目标追求长期陷入困境与悖论,而浩如烟海的纹饰及一些遗迹的内涵始终处于考古学的边缘不得解读。故基本教义的考古学从理论、方法到实践都是残缺不全的。因此提出“全考古学”概念,主张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定义为“文化遗存”,同时将考古学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田野考古”及资料整理;第二阶段“室内考古”即读懂材料;第三阶段,探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等。“全考古学”在研究方法上是全方位的、立体交叉式的;当前,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和支持“全考古学”研究。董婕、朱成杰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正是“全考古学”第二阶段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3.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艺术考古学奠基于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及中国艺术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性遗存,即遗物和遗迹。这些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功利性、多样性等特点。艺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文化人类学、图像学及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资料的运用。同时,艺术考古学的研究离不开考古学、古代艺术史、民族学、宗教学、民艺学等学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4.
科技考古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交叉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及基本理论方面,科技考古学与考古学保持一致。但科技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来自自然科学,在研究内容上则偏重于古代遗存所反映的科技内涵,这与考古学有所区别。尽管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考古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研究人员、经费、设备及学科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存在,目前科技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尚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是与发掘出土的古代物质遗存相适应的,同时与其他学科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特别是史前考古学基本的也是核心的概念,许多方法和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通过分析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演变及有关的方法和理论,审视中外考古学发展的历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和解析当代考古学文化新的理解和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依军事后勤保障的内涵以及目前考古认知,军事后勤保障遗存主要包含了军械生产遗存、兵器存储遗存、军畜放养遗存、军粮储备遗存、军事通信遗存、军事交通遗存、军事训练遗存以及与后勤保障相关的出土文献等内容。军事后勤保障遗存的考古学研究立足于田野考古,遵循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践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并且注重"长时段"的分析研究,尽可能地完成对古代人类军事活动的可靠解释。  相似文献   

7.
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体系虽然已经初步构建起来,但对该学科的深入思考却似乎刚刚开始。中国艺术考古学作为一门在艺术学科和考古学科之间成长起来的交叉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主要倾向于考古学,故其学科基点应该定位于考古学;"美术考古学"与"艺术考古学"这一对学科概念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命名,艺术考古学是建立在艺术学科发展、美术考古学研究取得较大成果的基础之上的;艺术考古学的发展前景则寄托于艺术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艺术发展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艺术考古学理论建设的关注和高等院校对艺术考古学人才的培养。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研究的前景辉煌。  相似文献   

8.
认为科技考古学作为考古学分支学科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基于此认识对科技考古学的内涵、目标及其理论与方法等作了论述,以期为构架科技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作尝试,并就科技考古学目前亟待努力的方面提出几点认识:逐步确立学科理论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更新和完善科技考古学方法;扩充科技考古学的队伍。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体育考古学理论构建研究的不深入、研究方向的不明确是体育考古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体育考古的历史以及当前学者对体育考古学概念的认识来进一步确定体育考古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体育考古学研究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育考古学既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又属于体育人文科学,它涉及体育史学、敦煌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作为交叉型的边缘学科它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体育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其研究方法包括一般考古学的方法,即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形学、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形论等一系列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及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在体育考古学中的应用和有关体育考古学的特殊方法.  相似文献   

11.
1984年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所做的“考古学专题六讲”是对中国考古学科影响深远的系列讲座.张光直首先从考古学的属性与基本方法入手,详细梳理和辨析了“资料”(data)、“技术”(technique)、“方法”(method)和“理论”(theory)等关键概念,并由此深入探讨考古学研究的基本逻辑与方法.张光直进而把考古学理论与中国考古材料有机结合,探求中国古代研究的世界性问题,也即在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审视中国文明的独特价值,并最终获得了关于文明起源“连续性的”(世界性的)与“突破性的”(西方式的)两种模式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2.
“民族考古学”自产生以来,学术界对其学术史、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学科定位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国“民族考古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有赖于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加强。只有多学科学者的多角度研究、多学科方法的介入,中国“民族考古学”研究才能在研究实践基础上有所深化、研究理论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践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外交政策及其相应国际法需要而提出的新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形成的演进过程,拥有丰富的国际法内涵,对研究当下国际法基本理论问题与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国际法治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基于其内涵和特征,完整、系统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制度创新的内容主要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的关系,国际法调整对象的拓展及国际法体系的价值次序与平衡等理论,以及和平安全的国际法、开放共赢的国际法、包容互鉴的国际法、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等领域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4.
欧洲洞穴岩画研究,始自20世纪初叶,但真正有较大进展是在20世纪中期,从学科与方法论上划分,可大致看到两条线索:一是欧洲艺术与考古学方法的进展线索,偏重于实践考古学的理论拓展;二是人类学阐释理论的介入,更多是岩画目的与功能的哲学探讨,在研究上更偏重早期人类精神与视觉传达形式与表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目前国际学界影响较大的学者,其研究方法上都显示出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张敏 《南都学坛》2023,(6):19-23
近年来考古学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2020—2022年考古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中华文明起源探研、中国现代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中的延续性问题、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提炼与总结、科技考古、国外考古、边疆民族考古与公众考古等内容,将在今后考古学的研究中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是循着一定的规律进化发展的,考古学要探索这一规律就必须在进化观的指导思想下科学、全面地进行研究工作.文章概述了近代以来考古学的产生、发展与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的密切关系,分析了进化论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前提之一是如何在方法论和实际应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并介绍了利用民族志资料为考古学理论提供论据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早期以来,国内外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与出土文物研究成果的陆续面世,推动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在汉民族起源神话的文明起源价值研究、少数民族起源神话的早期历史价值研究、民族起源神话的基本类型研究、中国始祖神的内涵研究、考古学的运用研究以及中国各民族之于起源神话的内在关系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可以说,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及其成果的运用,对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研究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小型女性雕像广泛发现于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欧洲和西亚各地。自19世纪末以来,许多西方学者倾向于将这些以圆腹和丰胸为特征的女像解释为孕妇形象,并进一步推断在许多区域、在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中以及在不同的时期,史前人类普遍信仰一位女神,也叫大母神,司掌生殖与丰产。这一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于欧洲、美国等地兴起的"女性运动"中达到顶峰。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对这种理论提出置疑。文章拟对"女神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有关的考古学批评作一回顾,并奢望该文能够为国内同人在作相关研究时提供基本的理论素材和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9.
小型女性雕像广泛发现于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欧洲和西亚各地。自19世纪末以来,许多西方学者倾向于将这些以圆腹和丰胸为特征的女像解释为孕妇形象,并进一步推断在许多区域、在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中以及在不同的时期,史前人类普遍信仰一位女神,也叫大母神,司掌生殖与丰产。这一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于欧洲、美国等地兴起的"女性运动"中达到顶峰。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对这种理论提出置疑。文章拟对"女神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有关的考古学批评作一回顾,并奢望该文能够为国内同人在作相关研究时提供基本的理论素材和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20.
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共同组成广义历史学,他是中学历史教师知识结构必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考古学概论"课程建设与中学历史教师的考古学基本素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历史学专业"考古学概论"课程存在课程定位不明确、教材不配套、教学内容选择过于随意等问题.基于此,应转变教学思维,结合课程内容选择教材,采用适合本课程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与公众考古学相结合构建合理的考古学知识体系,以期为中学历史教师的培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