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基于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视作准自然实验,采用SBM-GML方法构造全域GML指数来表征绿色经济增长,并使用双重差分法就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碳交易政策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东西部地区政策效果显著,而在中部地区无显著影响;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加大环境政策力度和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将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有机结合,采用西部地区1991至2011年十一省的经济增长指标和工业环境污染指标,对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1年不同工业污染物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系数和脱钩状态不同,说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整体强脱钩趋势不是很稳定,经济发展依然带来高污染排放。EKC进一步揭示:工业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均存在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EKC为递增曲线状态,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同阶段,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有效的环境治理决策使EKC曲线拐点提前出现,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最终强脱钩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建立一个内嵌企业家精神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说,利用2003—2017年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家精神、产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发现:企业家创新精神或创业精神在全国总体层面抑或分地区层面上对经济增长起正向促进作用;寻租活动在总体层面或在分地区层面上皆显著抑制了经济增长;中国市场营商环境建设尚不够完善,在总体层面抑制了产业技术创新。本文不仅为中国动态产业技术创新进程中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分析机制,还为市场化程度改善和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4.
既有研究多关注腐败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但鲜有研究关注反腐败对环境综合效益的影响。以2002—2014年176国的面板数据,从更一般的层面检验了反腐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反腐败和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联合作用,并通过多套反腐败数据和国家类型区分对结果进行交叉验证。结果表明:第一,反腐败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环境质量,在经济较发达的OECD国家,反腐败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显著且稳健;第二,反腐败成效随着经济增长对环境效益的改善呈现边际递减效应;第三,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许华  王莹 《调研世界》2021,(1):54-59
本文根据IPCC①碳排放量计算方法测算陕西省1995—2018各年碳排放量,研究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污染关系的EKC曲线特征,然后加入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三个控制变量对EKC曲线再检验,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19—2024年陕西人均GDP及EKC曲线拐点时间.结果表明:(1)1995—2018年陕西省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曲线呈倒"N"型,碳排放量预计在2024年达到拐点,此时人均GDP为105064.78元;(2)加入控制变量再检验之后曲线形状仍为倒"N"型,拐点提前至2020年且人均GDP为72402.78元.基于研究结论,从经济发展、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布局4个角度为陕西解除"碳锁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选取1996-2009年福建省碳排放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数据,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EKC假设,建立了福建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函数模型,发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目前福建省碳排放量还处于倒U曲线的上升通道之中,即还处于上升阶段。同时,通过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预测,认为"十二五",既是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期,也是福建省碳排放转型关键期。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会对市场的资源配置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对碳排放效率产生明显的差异作用。基于全要素视角,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超效率模型对中国2008—2016年30个省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以此为基础,探求命令控制、市场激励与自愿意识三种环境规制类型对中国不同区域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全国层面上,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与综合环境规制强度同碳排放效率间呈现“U形”变化趋势,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强,影响的主导力量由“倒退效应”转变为“倒逼效应”;(2)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命令控制型平均规制水平已跨越曲线拐点,实现“倒逼效应”,但中部与西部地区尚未超过拐点值,而对于市场激励型与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目前各区域“倒退效应”仍处于主导地位;(3)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依靠市场激励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更有效率,而对于中部与西部地区而言,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仍处于主体地位,且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针对不同地区提出选择科学的环境规制工具,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强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C型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能源,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促进该区域碳排放提前达峰是推动整个北方地区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本文运用Tapio碳排放脱钩、EKC曲线和Mann-Kendall(MK)综合判断历史碳达峰趋势,运用情景分析预测未来碳达峰的轨迹,结合低碳政策的执行力度划分梯次达峰的城市类型,并进行影响因素研究,提出不同的路径选择。分析发现,2010—2020年C型区域碳排放脱钩差异明显,京津冀城市表现出高经济增长和低碳排放特征,山东表现出高经济增长和中速碳排放特征,山西和内蒙古表现出高经济增长和高碳排放特征,辽宁表现出低经济增长和高碳排放特征;一半以上城市的碳排放EKC曲线呈现倒U型;20%的城市已出现稳定的碳排放下降。预测结果显示,河北、山东的大部分城市可在2025年左右达峰,辽宁大部分城市在2026年左右达峰,内蒙古和山西城市在2030年左右达峰,根据达峰轨迹划定出已达峰、达峰潜力型、达峰蓄力型和达峰压力型城市。本文据此提出,城市内部结构调整的共性路径、创新路径、因势利导路径、集约型路径和追赶型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厘清生态环境、碳排放与贫困减缓理论关联的基础上,本文构建计量模型,利用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对生态环境变动,尤其是碳排放与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收入提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碳排放与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的关系,但碳排放与西部地区城市贫困人口的收入之间不存在显著关联。西部地区在减贫实践中应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观念,简单承接东部相关产业虽然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但从长期来看并不能形成持续的内生减贫动力。如何基于科学发展引导合理的产业结构形成,并改善贫困人口禀赋条件是西部地区持续减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能源新形势下,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以江苏省1998—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定量分析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和绿化覆盖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主成分回归对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和拟合。研究发现:人口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等因素均能促进碳排放量的增加,人口规模的影响最显著;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专利授权数均能抑制碳排放量的增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之间不存在EKC曲线。基于分析结果,对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陕西1995--2009年人均CO,排放量与人均GDP为研究对象,利用EKC理论和脱钩理论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长期演变预测和短期变动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9年陕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长期之间并不符合EKC理论的倒“U”型假说,反而呈现出“N”型关系。同时脱钩理论进一步证明短期内二者之间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脱钩,如1997--1999年陕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强脱钩”状态,2001年、2003—2006年二者呈现出“扩张性负脱钩”特征;进入2007年以后二者之间处于“弱脱钩”状态。所以,无论长短期都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陕西的碳排放量将维持继续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数据,文章通过引入空间权重矩阵,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对旅游吸引力与交通可达性之间的内生双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分区(东、中、西部)层面,区域内的旅游吸引力与交通可达性存在双向促进关系.在全国层面及西部地区,旅游吸引力与交通可达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交互抑制影响,即邻近区域的交通可达性(旅游吸引力)提高促进本地交通可达性(旅游吸引力)增长,却抑制本地旅游吸引力(交通可达性)增长.  相似文献   

13.
在实现“双碳”目标与打赢反腐攻坚战的双重要求下,关于反腐败与碳排放效率的研究,对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反腐败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反腐败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呈现先降低后提高的显著“U”型特征;(2)反腐败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非资源型省份的影响系数大于资源型省份,在经济高碳排放低和经济低碳排放高地区的影响显著,但在双高和双低地区这一影响并不显著;(3)反腐败从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两个渠道影响碳排放效率,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带来更多低碳节能技术溢出效应。鉴于此,我国应持续推进生态环保领域反腐,重视区域差异精准施策,增强反腐同环境规制之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及其敛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 选取省际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为样本, 扩展Barro和Sala-i-Martin的β收敛模型, 考察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的敛散性, 并提出中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的收敛路径。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际区域样本的实证检验, 证实中国省际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强度呈现条件β收敛态势。在对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子样本的实证检验结果, 再次证实三个子样本的地区间呈现条件β收敛, 并且中部区域收敛速度最快, 西部区域收敛速度次之, 东部区域收敛速度最慢。鉴于区域间经济环境禀赋差异及其敛散性, 提出加速区域间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收敛速度的路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及碳排放增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计算出的近十年来山东省碳排放量,运用EKC模型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LMD I方法,分析了山东省碳排放增长的效应,最后针对其研究结果提出减少碳排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双碳”目标背景下,数字化与绿色化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首先,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框架,拓展了夏皮罗(Shapiro, 2018)提出的企业污染减排模型,区分了数字化影响制造业企业碳减排强度的技术进步效应和绿色创新效应,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其次,以2011—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基准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对制造业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证实了数字化生产率提升和绿色创新两条机制的存在性。再次,异质性研究发现,区域层面东、中部地区数字化抑制了企业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但在西部地区该抑制作用并不明显;行业层面数字化对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减排的影响更深;进一步,绿色创新机制在东部地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群都显著存在,但生产率提升机制在分组回归中并未表现出来。研究结论为精准评估数字化的减排效应、统筹制定差异化的数字赋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东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自身,而且有利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继续加快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示范作用与辐射作用,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部地区经济长期增长,有利于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有利于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产品出口结构对地区间碳排放影响存在空间效应。本文选取RCEP15个成员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邻接地理矩阵、地理距离矩阵、经济地理矩阵与文化距离矩阵,选取空间杜宾模型对RCEP农产品出口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结论是:(1)农产品出口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同时,受到邻接国家与文化地理的空间效应影响;(2)动态分解结果显示,空间影响机制更为复杂,农产品出口结构对本国碳排放影响的同时,会受到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影响。基于此本文对RCEP地区间绿色发展及中国农业出口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碳排放特征及发展低碳经济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西部地区1995—2009年碳排放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因素,提出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研究表明:1995—2009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出倒N型的三次曲线;西部地区产业碳排放中,工业占主导;地区碳排放量居首位的是内蒙古,内蒙古同时也是碳排放增长最快的自治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呈现出同向增加的趋势;西部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从打造西部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倡导低碳消费等方面提出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让世界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无疑给沿线国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一带一路"沿线43个国家1995—2014年的面板数据,就FDI、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构建面板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实证结果显示:(1)FDI与碳排放都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且具有长期的双向因果关系;(2)经济增长与能源使用效率在短期具有双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带来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也因此抑制了一国的碳排放水平;(3)能源使用效率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FDI与碳排放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以上结论也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并没有使沿线国家成为"污染避难地",反而有助于沿线国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