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8-75
石窟是佛教建筑艺术的重要空间表现形式,是一种运用空间减地法依山开凿的建筑艺术。石窟建筑形制往往受佛教艺术、地域空间、不同建筑元素和营造技术工艺等多方面的影响,敦煌莫高窟石窟建筑形制也不例外,它在吸收中西不同建筑文化元素的同时,呈现出富有特色的石窟形制风格。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建筑形制的调查与统计发现,莫高窟洞窟形制主要包括平顶、盝顶、人字披顶、拱顶、复合人字披顶和覆斗形顶几种基本建筑形制,并以此延伸出更多的石窟形制,形成多种形制并存的石窟建筑艺术,在延绵千年的敦煌石窟建筑形制发展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石窟建筑形制特征鲜明且互有延承,演化出独特的石窟建筑形制与空间结构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祁永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4):113-115
在世界文明史上,“丝绸之路”这条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陆桥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纪元。炳灵寺石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而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炳灵寺石窟艺术的繁荣,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又使其得以长久保存。 相似文献
3.
冯国瑞对甘肃石窟寺的研究及其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雁翔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6):37-42
冯国瑞是一位终生致力于弘扬陇上优秀文化的著名学者。从20世纪40年代始,冯国瑞即将研究视野投注到甘肃石窟艺术,先后完成对麦积山、炳灵寺、天梯山三石窟的首次勘察,相关论著迭出,成为此三石窟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还考察敦煌莫高窟,以诗注的形式发表了许多精彩的学术见解。冯国瑞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于甘肃石窟寺倾注的心血最多,成就也最大。 相似文献
4.
朱世广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北石窟寺,被称作陇东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是甘肃第四、庆阳第一大石窟寺。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始建至今,先后经历了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历史风雨,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研究课题和佛教文化遗产。然而,关于北石窟寺历代行政归属,学术界至今缺少专文考证,笔者依据现有正史和地方史资料,试图对北魏始建到现代的北石窟寺行政归属做一个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于向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2):47-54
陇东地区的南北石窟寺,是六世纪早期营造的两个重要石窟,两窟规模较大,都以过去七佛造像作为主尊,造像题材与造型等主要源于云冈石窟;南北石窟寺中没有出现北朝时期常见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其中的造像与法华三昧禅法可能没有直接的关联;从窟内空间、造像体量等方面来看,南北石窟寺的过去七佛等造像,主要可能是作为礼拜忏悔的所缘对象;两窟造像的总体设计,可能体现了藉助于修习礼忏等相关法门,以便往生弥勒净土的思想;在两窟中,僧人们可以进行每半月的集体诵戒活动,平时也可以在佛像前礼拜,或诵持七佛等所说陀罗尼,由此可以忏悔业障,护持净戒,从而更好配合禅修. 相似文献
6.
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石窟寺的特点及地理环境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多勇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石窟寺众多,大多数石窟窟形较小,造像数量多,题材较为复杂。由于地处四省区的交界地带,长期以来未进行综合研究,本文通过对这一地区石窟寺资料的梳理研究,并分析其共性、分布特点,提出"鄂尔多斯模式"的概念,并对于这一地区石窟寺密集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湿地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鄱阳湖湿地保护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鄱阳湖湿地在环境与资源状况,立法、管理与资源合理利用,湿地研究、监测与宣传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引起这些问题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和讨论了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知识产权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认清形势,采取相应对策,应成为政府工作和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惟如此,才能真正在世界上树立大国形象,才能使企业真正走上国际经济竞争的舞台。 相似文献
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以宋德方为代表的13世纪早期全真道石窟建筑开凿与保护技术探索实践群体,在莱州寒同山不仅开凿了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群,而且在石窟山崖顶部留下了珍贵的古建保护技术遗产,体现了道法自然思想的实践结构,代表着道教建筑保护技术的最高水准,诚可谓进乎技矣。石窟群连同其依托的自然山体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保其坚固永久,其科技成就可总结为由清、剔、破、通等一系列具体方法构成的(一劳永逸式的、自动化的)生态干预式石窟建筑自然保护技术,且其系统至今正常运行,泽被千年。该石窟为研究道教的石窟建筑保护技术提供了典型例证,亦可为再现道教建筑及其保护方法之法自然思想提供新证。全真道的生态干预式石窟保护技术对于某些洞穴建筑遗产的保护以及当代建筑生态设计仍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其所蕴含基于生态系统观念的科学技术思想更与都江堰无异,而堪媲美焉。 相似文献
10.
谈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民族医药产业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意义尤其重大。作者在详尽分析了我国中药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之后,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在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闵虹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4):14-15
三门峡市陕县地坑院民俗已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但其只是豫西窑院文化中的一部分。豫西窑院文化亟待得到整体性保护。而目前河南省对此保存现状及保护对策的专项研究尚属空白。对豫西现有窑院及窑院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尽快挖掘窑院民居中的生态经验及文化精髓,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5)
十六国时期,以北凉都城姑臧为中心,形成了一种佛教艺术模式——凉州模式。在甘肃,受凉州模式影响的石窟寺主要有天梯山、炳灵寺、莫高窟。对这三处石窟中的十六国遗存,从空间形制、图像布局两方面探讨典型禅观题材洞窟的开凿、设计及其禅观核心理念的表现,可以得出甘肃十六国时期石窟寺的洞窟形制体现出禅观功能,洞窟主题反映着禅观思想,禅观是联系空间形制与图像布局的纽带,在洞窟营造中禅观得以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13.
北仑耕地保护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祖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3(3):121-124
针对北仑近十几年耕地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耕地减少的原因,提出了保护耕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沙存善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1):29-34
回族历史文物是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回族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以实物方式 ,给我们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回族物质、精神生活的真实片段。而长期以来 ,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研究 ,对这一十分重要的实物考证环节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对回族历史文物今天的存世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如何抢救保护散存民间的回族历史文物 ,建立回族文博机制 ,全面构筑我国回族文化的完整形象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造福后人的事业。本文根据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现状和对回族历史文物的社会调查 ,就回族历史文物的存世现状、抢救保护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李芳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6):20-22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在2006年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形势严峻。为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积极探索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对策,使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洵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6)
抗战文化资源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最富价值、最有代表性的资源。长期以来,除极少数革命文化资源外,这一宝贵财富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保护、开发工作严重滞后。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专门的保护、开发规划和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抗战文化资源的破坏相当严重,保护与开发的数量不多、范围过窄,类型单一,保护与开发的重点局限于革命遗址遗迹。保护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对策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保护与建设之间的关系,全面调查资源,确定保护分级,建立重庆抗战文化保护区。开发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对策是:坚持科学合理的开发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开发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分析了蚌埠市耕地保护现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耕地保护的问题。针对耕地保护现状与问题,提出蚌埠市耕地保护的目标。最后,对蚌埠市如何实现耕地保护目标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
在动物福利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的客观情况下,本文在明确动物福利含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动物福利保护的必要性,进而反思动物福利保护中的伦理基础、法学原理、经济基础、实施及制度建设等障碍性因素,认为动物福利保护缺失的原因在于动物保护宣传教育留于表面;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难以改变;中国薄弱的经济物质基础限制了动物福利的迅速改善等方面。最后针对中国国情提出完善动物福利保护的对策:提高公众动物福利参与意识;培养理性消费观念;提高专业人员的动物福利观念素质;加强监督管理;加强法制标准建设;加快动物福利立法等。 相似文献
20.
王伯承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5):47-50
近年来,贵州省民族村寨在保护与发展中摸索出很多可行而且富有实效的路子,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民居建筑破坏严重,劳动者文化水平低,劳动力流失严重,资金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等。为了保护、发展民族村寨,可以采取多部门联动、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民居改造科学规划、加大对少数民族村民的技能培训等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