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的“通过”共有三种使用形态:“动词+体标记”形式、动词、介词.介词“通过”由同形的动词语法化而来,语法化完成的时间是20世纪20~40年代.“通过”的语法化是在连动式句法环境中完成的.汉语史上由“通过”形成的连动结构共有三种,它们产生的时代各不相同.五四时期,这三类连动结构汇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介词“通过”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这三类连动结构中不同义项的动词“通过”则分别构成了介词“通过”的三个语义来源.“通过”的语法化除了句法环境动因,认知隐喻和词义虚化也是重要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历史时期,汉语外来词单音成分的语素化和词缀化引起了我们的充分关注,这种新的语言现象必然有其深层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内在动因是现代汉语语素的单音节化、词的双音节化的要求;语言类推机制下的仿拟造词的促进。外在动因是对外接触的大量增加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外来词单音成分的词缀化;传统报纸媒体积极吸纳外来单音类词缀,推动了它们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说说、红红”这类词,一般语法著作,都认为是单音动词或单音形容词的;重迭形式,而不把它们看成是重迭构成的词。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把重迭式作为一种构成词的方法。然所举的例证是:“姐姐、  相似文献   

4.
“X于”结构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X于"结构的成员既包括动词、副词等典型的词,又有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短语词。从历时发展轨迹来看,"X于"经历了介词"于"的衰落、复音词"X单音节于"的兴起与进一步虚化、"X非单音节于"向词靠拢和"于"零形化的语法化过程。词语双音化趋势、语义系统变动、介词短语位置前移以及重新分析和类推等因素都是"X于"结构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  相似文献   

5.
试论汉语双音动词AABB重叠形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汉语里,词的重叠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能够重叠的几类词中,动词的重叠占有重要地位。 许多双音动词可以按照ABAB形式重叠,早已为大家公认。这种重叠“表示尝试态”,并且“尝试态有时引申出时间短暂的意味”。 很多语法著作把ABAB重叠形式作为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之一。如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写的《汉语语法常识》(湖南人民出版社1973年9月)指出:双音动词是逐词  相似文献   

6.
助动词“可以”来源于非结构形式“助动词+介词”的“可以”,在非结构形式“可以”中,“可”是助动词,“以”是介词,二者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当介词“以”后不出现显性宾语,造成功能悬空,其词性弱化;如果前文找不到与“以”零形式宾语同指的成分时,“以”的介词功能丧失,从而引起构式语法化,“可”和“以”进而发生重新分析,词汇化为助动词。词汇话的动因是上古汉语介词宾语可不用代词复指而话题化;介词零形式宾语可以用于回指。这些特点是汉语作为话题优先型的语言类型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让步连词“即使”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使”是一个让步连词,表假设是它的语境意义。“即使”明代初步语法化为连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完成语法化的过程。它由假设让步连词“即”+使役动词“使”演变而来,大致经历了三个语法化的步骤。“即使”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有句法结构、语义的变化及语用表达的影响。“即使”的语法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语法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前""后"对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不能指过去,因此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其实,“后”可以指过去,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对称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后”对称的语义基础,以指导我们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说的象声词,是指纯粹摹拟声音的词。这种象声词,一般的看法包括:单音的,单音重叠的AA(AA……),单音加单音重叠的ABB,单音重叠加单音重叠的AABB;双音的AB,双音重叠的ABAB;四音的AIiBC和ABCD。①在参加调查方言的实际工作中,深深感觉到吉林省方言里的象声词是丰富多样的,而其中有一类象声词,是在以前的著述中还未曾见到的。这就是“—AA”式和“—AB”式。  相似文献   

10.
差比标记“比”字经历了从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演变,学界一般将其视作介词,其句法功能为引出比较基准。然而,与“比”字具有同样句法位置和功能的“不比”、“不如”、“没有”等词都被认定为动词,这有违句法特征的判定原则;介宾短语作状语影响小句语义的表达;作为介词的“比”不符合以谓语为中心的否定句法操作和跨语言共性;“比”字为小句谓语遵循汉语句法的“时间顺序原则”。研究发现,现代汉语“比”字句中的“比”应为动词。  相似文献   

11.
从“给”字句的习得看母语习得与语法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给”的语法化过程是:动词“给”一介词“给”一助词“给”。儿童“给”字句的习得顺序为:动词“给”字句〉介词“给”字句〉助词“给”字句。儿童习得“给”的过程与“给”语法化的过程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重新给出了重言词的定义。认为一个词通过重叠形成的语法变体比如“人人”,也应看做是重言词。构词法和构形法是构成重言词的两种方式。现代汉语某些双音节词(例如“冷清”)是由多音词(“冷清清”)通过省略形成的,所以双音化的手段除了考虑重叠、附加、复合外还应考虑省略。省略和重叠都属于构形法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介词标记“在”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介词标记“在”的演变历程,并对介词标记“在”的构句机制进行了探讨。介词标记“在”主要起到介引时间和处所的作用,从“在”字句的句式语义特点出发,探讨了介词标记“在”的语用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4.
自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不美,节奏坏,不和谐,都由于语文坏和性情坏;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节奏一直是中、西诗学及推动诗歌艺术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但汉语诗节奏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尚缺全面、系统的论证。从萨丕尔提出的语言"动力基础"出发,比较汉语、英语语音的"动力特点",并从中国古、今诗歌综合考察,汉语诗的节奏以"双音化"为基本特征:在显性层面"双音结构"为最常见的标准组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隐性层面表现为单音"延长"、三音"压短"、超过三音强制切分以趋近双音的时长,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可凸现、强化"双音化"效果并形成"韵律边界"。汉语的虚词、"词长弹性"是支持"双音"组合的高效语法工具。"双音化"、顿、虚词、"词长弹性"可称为汉语诗节奏四要素。由于双音节是汉语最为高效的组合方式,现代汉语词库中双音词已占压倒性优势——据吕叔湘统计占比超过90%,因而汉语诗句或诗行几乎可天然超过一半为双音结构,以"双音化"为核心,进一步利用汉语虚词、"词长弹性"等语法手段,以及"隐性的双音化",即可有效配置、形成汉语诗的节奏——因而可称为"双音衍生型"节奏。汉语诗的节奏有三大优势:第一,配置容易,是因为汉语的"双音化"极为强势;第二,节奏感强,是因为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形成非常清晰的"韵律边界";第三,更为整齐,是因为汉字的书写和发音具有"等长""等时"的特点,且汉语中双音结构具有显著优势,不同于英语单词书写和发音长短不一。因而,汉语具有天然诗性语言的特征,不但促进了《诗经》、唐诗宋词等极高水平的长期繁荣,也极有利于帮助当代诗歌艺术和文化的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氏文通》转词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词是《马氏文通》中句读成分之一,是动字的一种连带成分。《马氏文通》卷十彖四是论述转词的专节。转词节论述了转词的三种类型、两种位置,讨论了转词“有介字为介”和“无介字为介”两种情况,还归M出转词所表示的几种意义,对汉语句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是,转词节却始终未给转词下明确的定义,在给转词划分类型和归纳意义时也有所遗漏,有些分析与前文矛盾,有些提法不够准确,还有明显的笔误。  相似文献   

16.
英语介词是表示其宾语同其它词类间关系的一种虚词,主要功能是连接词语间结构。但在英汉翻译时,我们发现许多介词被译成了动词。Thethingswereoutsideherexperience.这些事她没有经验。wephonedforataxitocomeatonce.我们打电话叫出租汽车马上来。这种词性转称现象对正确理解与翻译介词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语言学家称:*英语是介词的语言”。说明介词数量众多,使用频率高。但是它的词汇意义较弱,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习惯用法而不是逻辑或语法来决定用那个介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语的介词远不如英语介词那样发达,缺乏和英语介…  相似文献   

17.
官话方言里,意义的虚化常常伴随着语音的弱化,语音弱化的终极是合音。合音语法化造成烟台方言虚成分两种虚化路向——变调和儿化,这两种路向基本以虚成分的性质为条件,附着性的助词成分、词缀发生变调合音,非附着性的介隔性介词成分发生儿化(变韵)合音。合音是作为分析性语言的汉语语法词或附着词的后续阶段的虚化模式,异于形态变化语言的屈折形态。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随着双音节化的发展,汉语中的副词加后缀双音化日益增多,常见的副词后缀有"为"、"地"、"自"、"其"、"来"、"而"、"然"、"是"等.此类副词双音化现象受到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影响.而通过考察 "副词+后缀"的双音化现象,可以管窥词汇化和语法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双音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假设连词“哪怕”的演变及其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假设连词“哪怕”来源于动词“怕”。“怕”从动词演变为副词又演变为连词,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词义的虚化是其主要动因。而语法扩展则是“怕”完成双音化演变为连词“那(哪)怕”的主要动因。笔者试图对假设连词“哪怕”为个案做出初步的考察,以探寻汉语连词演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汉语构词范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缩式双音词的流行使用表明“双字格”凭着极强的新词生成能力已成为汉语构词范式。其形成经历了“模仿范例—泛化定型—格式化—词化”的发展过程。组合式“双字格”的形成,是以联绵词为范例,逐渐泛化定型,成为汉语双音构词的基本格式;简缩式“双字格”的形成,则选择了以组合式“双字格”为范式,这一选择在客观上促使了“双字格”最终成为汉语构词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