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骑像俑是指把人物骑马、骑骆驼的景象做成泥胎,烧制成陶俑。目前,关于研究陶俑的论述很多,但是把陶俑中的骑像俑单独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的文章却很少。文章通过对骑像俑研究表明,这种文化形态开始于战国,兴盛于唐代,直至元代以后逐渐衰落。古代骑像俑文化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环境的改变所造成的。对于骑像俑的研究,探讨了这类文化背后的社会习俗与风貌,为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战马作为骑兵最重要的装备之一,其来源、数量、质量、草料及其饲养管理情况对骑兵非常重要.宋朝骑兵的战马来源主要有牧监养马和购买两种,但这未能从根本解决战马数量不足的状况;衡量骑兵战马的标准主要有马的高度、齿岁及其产地,但宋朝所提供的战马往往达不到标准;宋政府在战马的草料供应和饲养管理上颇费了一番精力,但未能改变骑兵军力弱小的状况.由于宋朝战马存在上述诸多问题,长期未能有效解决,直接导致了宋朝骑兵的落后.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判词的发展轨迹及其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 ,对学术界目前涉及较少的中国古代判词进行考察 ,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特定社会文化机制下各种文化因素有机融合的产物 ,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品格的文学体裁。在对判词内涵与外延进行准确、科学界定的基础上 ,本文对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轨迹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历史的宏观演进过程中,民族迁徙与其相应的社会动荡与文化演变是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古代,以中高纬度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为潜在动力,以气候的变化以及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为触发因素,引发游牧社会的动荡与危机,进而导致他们周期性的南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历史的宏观演进过程中,民族迁徙移动与其相应的社会动荡及文化演变是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古代,以中高纬度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为潜在动力,以气候的变化以及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为触发因素不断引发游牧社会的动荡与危机,进而导致他们周期性的南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西夏的兵制、军队、兵种、战术等军事制度及其军事法规,既深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党项民族特色。西夏实行全民皆兵制,兵力分左右两厢,设有监军司,军队属中央管辖,分为侍卫军与屯戍军,有步兵、骑兵、炮兵、水兵等诸多不同兵种,战术灵活机动,并颁布军事法典,以法治军。其军事制度在西夏国的形成、发展、壮大以及封建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战国时期到西汉中期,车战时代的战斗力生成模式悄然兴起。以兵器由青铜材质向钢铁材质的转变、兵役制度由国家常备兵制向郡县征兵制的转变、作战形式由以车兵为中心的阵战转变为以骑兵为中心的骑步协同作战主要标志,以军事理论、军事教育训练、军事后勤等因素发展为辅助,最终初步形成了以钢铁兵器为基石、以郡县征兵制为支撑、以骑兵为中心的骑步协同作战为载体的骑兵时代战斗力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8.
依军事后勤保障的内涵以及目前考古认知,军事后勤保障遗存主要包含了军械生产遗存、兵器存储遗存、军畜放养遗存、军粮储备遗存、军事通信遗存、军事交通遗存、军事训练遗存以及与后勤保障相关的出土文献等内容。军事后勤保障遗存的考古学研究立足于田野考古,遵循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践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并且注重"长时段"的分析研究,尽可能地完成对古代人类军事活动的可靠解释。  相似文献   

9.
岭南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时期,岭南农耕文化的形成是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原始先民开发等因素共同的结果。从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的角度,综合概括了史前岭南农耕文化的内涵,以期对岭南农耕文化和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有较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军事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基本理论来源于考古学的相关理论,并吸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理论诸如系统论、中层理论、场域理论、历史想象理论等理论思想;研究方法得益于考古学基本方法的发展成熟,如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等。作为一支新兴学科,军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构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树木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对中国整个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探讨树文化内涵及其形成过程对研究古代文化、促进现代文明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树文化的渊源、内涵及其意义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在辽代,由契丹骑士与战马、弓箭、甲胄等组合而成的“特殊”兵种———契丹骑兵,其军事行动之所以需要某种特殊的气候环境,与常年生活在较高纬度干冷气候环境下的草原契丹人喜凉惧热之特殊体质以及战马、弓箭、甲胄等骑兵特殊装备的适干冷、怕湿热之特性有直接关系。并且,也正是由于契丹骑兵军事活动中所需的特殊气候环境,还催生了其“主动”南进中原出征作战时必有“季节性选择”的特殊战略则规。事实上,在契丹骑兵的诸多次南进中原作战过程中,气候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对战事的结局产生过或利或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唐时期骑兵时代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在秦汉时期初步形成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更为精良的钢铁兵器为基石、以世兵制和府兵制为支撑、以骑兵为中心的骑步协同作战的作战形式为载体的骑兵战斗力生成模式,同时,军事理论、军事教育训练、军事法制等结构性要素也在不断发展并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4.
汉唐时期骑兵时代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在秦汉时期初步形成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更为精良的钢铁兵器为基石、以世兵制和府兵制为支撑、以骑兵为中心的骑步协同作战的作战形式为载体的骑兵战斗力生成模式,同时,军事理论、军事教育训练、军事法制等结构性要素也在不断发展并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考古学资料与文献记载,对殷商时期文化区间交流、传播及其形式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殷商时期不同文化区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不仅推动古代社会向前发展,而且奠定了商周以后中国古典文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它的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考古发现证明,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华夏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是与发掘出土的古代物质遗存相适应的,同时与其他学科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特别是史前考古学基本的也是核心的概念,许多方法和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通过分析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演变及有关的方法和理论,审视中外考古学发展的历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和解析当代考古学文化新的理解和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西汉步、骑兵在中国军事史上有过重大建树,它的兵种及内部分类,承前启后,颇多创新。本文试图运用新资料,通过系统论证,提出一些新看法。文章不足之处很多,仅供专家们参考。一、步兵兵种军语中兵种一词指军种内的部队分类。恩格斯研究古代军队时,把早期历史上步、骑兵内部大的部队分类称为兵种。本文中步、骑兵兵种一词,就是按恩格斯这种用法使用的。过去学者多把西汉步兵描述为一个兵种,实则不止一个。下列文献证明,“弓弩兵”是西汉作为军队内部队分类意义上的一个步兵兵种,其他步兵另成兵种。下列考古材料证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就已表现的十分突出,自然地理环境及与其相对应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聚落规模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不同程度地体现于现存古代文化遗存之中。通过对皖北地区古代文化遗存数量与规模等因素的演变情况的分析研究,推断出史前时期是皖北地区现代地表水系、气候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形成期。这一时期气候由温暖逐渐向干凉转变,带来地表水资源的收缩及生态环境的细微变化,从而影响了该地区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克劳塞维茨(1780—183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过去,学术界公认为此著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但是,对这部著作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关系研究得不够。我认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中的精华,也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战争论》中的一系列积极成果。下面,集中分析一下《战争论》中关于“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的理论,以及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它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