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与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不仅皆为"龙学"名著,且已成现代学术经典。个别研究者曾注意到二者有着渊源关系,但极少有人具体研究范注所受《札记》多方面的影响,更无人指出范注对《札记》的承袭几达《札记》的70%这一学术事实。实际上,范氏之注是在其《文心雕龙讲疏》基础上增订而成,沿袭了《讲疏》的体例,而《讲疏》之成书及体例直接缘于《札记》的启发;范注继承了《札记》注重义理的研究方法,并沿用了《札记》大部分的校注、引文和理论见解。可以说,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是范文澜创作《文心雕龙注》的重要基础;没有黄氏《札记》,就没有后来的范注。两部如此密切相关的作品最终皆成为现代学术名著这一事实,为我们提供了学术薪火如何代代相传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晚清民国时期,"龙学"大兴。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均蜚声学界。而刘咸炘《文心雕龙阐说》一书由于生前未曾刊行,不为学界所知。随着《推十书》的刊布,《文心雕龙阐说》的价值亟待发掘。刘咸炘运用札记的形式,对《文心雕龙》50篇予以评点,颇多创见。然千虑一失,亦偶有失误。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札记》突破以笺注、评点为主的传统读经之法,侧重理论阐释来探究《文心雕龙》的文论特质,凸显义理申发的色彩,奠定了现代“龙学”的研究基础。批判文以载道传统、推重科学求真意识,以及对文本内在体系的细细爬梳,《文心雕龙札记》新中夹旧的文论书写形态标举了古代文论研究转型的一个典型文本,也开后世“龙学”研究的诸多法门。  相似文献   

4.
黄念田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后记》中说:“先君以公元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九年间任教于北京大学,用《文心雕龙》等书课及门诸子,所为《札记》三十一篇,即成于是时。”据此,已故著名“龙学”家牟世金先生指出:“把《文心雕龙》作为一门学科搬上大学讲坛,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说明从黄侃开始,《文心雕龙》研究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龙学。”。因此,具有现代意义的“龙学”已有了近八十年的历史。八十年“龙学”的发展,结出了颇为丰硕的果实。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大陆已出版《文心雕龙》研究专著70余部(种),发表研究文章1600余篇;香港、台湾已出版专著50余部(种),  相似文献   

5.
进入 2 0世纪以来 ,《文心雕龙》研究有突飞猛进之发展 ,已经成为一门“龙学”。从作者的生平思想 ,到作品的版本、校勘及其批评原理等 ,一大批学者孜孜不倦地进行深入研究 ,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前 5 0年以微观研究为主 ,代表人物是黄侃、范文澜和刘永济 ;后 5 0年以宏观研究为主 ,代表人物是詹、牟世金  相似文献   

6.
纪昀评《文心雕龙》是“龙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文章总结探讨了纪氏在注释以及义理阐释方面的成就,并与之相结合,研究纪氏“龙学”观对其《四库提要》文学思想形成之影响。  相似文献   

7.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以注为论、释义精到,范注立足于文本固有的理论内蕴,梳理各篇章的内在联系,发掘出《文心雕龙》精深的体系意识.范注的以注为论的实践预示现代龙学研究的系统化趋向,构成民国龙学的新创获,体现了现代境遇下经典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纪昀对《文心雕龙》文体论的评点精见迭出,他不仅对文体论进行了学术考辨,尽展乾嘉学风,更凭借其对集部之精熟,对文体论予以精彩的义理解析。纪评考证精严,议论惊警,对攻克现代“龙学”中文体论这薄弱一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范文澜1923年撰写的《文心雕龙讲疏》确乎与整理国故运动存在某种关联,但并非由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所引发,从范氏1923年末在南开以"整理国故及其方法"为题的讲演及同期发表的几篇论文来看,梁启超欲在南开大学创办东方文化学院一事的影响更为直接。澄清这一史实,不但身为南开中学国文教员的范文澜为何对《文心雕龙》发生兴趣,《文心雕龙讲疏》一书为何会请梁启超作序,以及是书之编撰体例等问题,都可以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而且范文澜后来几部著作如《群经概论》《正史考略》《诸子略义》之写作动机,南开大学文科大二国文之教学安排,乃至范文澜何时、为何尝试语体(白话)文写作等问题也可以重新认识。相应地,对于了解南开时期范文澜的思想变化、学术活动、职业生涯来说,此一发现无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材料,可补先前相关研究之缺失。  相似文献   

10.
黄侃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编纂的《诗品讲疏》是现代《诗品》研究史上的一部知名之作,但学界对其整体内容和相关情况却知之甚少,迄今只能追溯到《文心雕龙札记》中所征引的个别片段.黄侃早年还发表过一篇《诗品笺》,在其身后所刊著述中并未收入,在诸多相关书录、年谱中也从未提及.通过覆核,可知其内容非常接近《诗品讲疏》的原貌,借此可以考察黄侃在研究《诗品》过程中的师承渊源、撰述宗旨、研究视角、个人趣味和教学方法等相关问题.黄侃原有笺疏《诗品》全书的计划,后因悔其少作及兴趣转移等原因而未能最终实现.即便如此,《诗品笺》仍然集中展现了黄侃在《诗品》研究方面的精辟见解,在现代《诗品》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东大学徐传武教授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新论》丛书总序中说 :“有自己独到的理论、独创的观点 ,有较高的质量、较高的学术品位……这是我们这套丛书名之为‘新论’的初衷 ,这也是我们这套丛书编纂的主旨。”作为该丛书的一种 ,李平的《文心雕龙综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版 )正充分体现了“新论”的这一主旨。该书汇集了作者 1989- 1999年十年间的主要“龙学”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对《文心雕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主要内容分为三类 :一类是关于《文心雕龙》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 ,一类是关于《文心雕龙》创作论方面的研究 …  相似文献   

12.
结合《周易》审视《文心雕龙》的理论思想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此类研究成果丰硕,且大致可以“《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及“《文心雕龙》对《周易》的阐释”两类视角进行划分。具体而言,前者又可分为“征引内容”与“话语体系”两大层面,而后者主要以“五经皆文”的观点为线索。经梳理发现,《周易》与《文心雕龙》的关系研究,应主要围绕《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关节所在。  相似文献   

13.
西学东渐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传统教育被新式教育取代,西方分科教学观念促进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传统文化典籍进入大学课堂。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文心雕龙》从传统四部分类法中的集部“诗文评”变为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的文学理论课程。学者为授课而编写的课程讲义兼具教学讲义与学术著作二重性,在“龙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奠定了《文心雕龙》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早已成为中国文论与美学中的“显学”,而其诸篇赞语的学术意义并未引起学界的关注.《养气》是《文心》创作论中的重要篇章,其以《管子》、王充的气论哲学作为基础,使之成为文学创作之“神思”的动力.《养气》赞语以其隽永朗练的四言诗形式,将《养气》篇的内容浓缩于其中,并将其明确地置于文学创作思维的框架之中.结合《养气》正文对《养气》赞语加以美学角度的诠解,发掘《文心》诸篇赞语独特的理论价值,可能会成为龙学研究的一个独辟蹊径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湖北薪春人黄侃(1886——1935),字季刚,近代著名学者,不仅精通音韵训诂之学,而且对文学理论研究卓有建树。他的《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既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文心雕龙》的论著,又是近代文论的最后一部力作。 在黄侃之前,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仅在品评、考订方面,且多是只言片语,如杨慎、纪昀、章学诚、阮元诸家,或褒于空泛,或失之偏颇。黄侃的《札记》才首先开始了注重《文心雕龙》创作理论的系统的较全面的研究。不仅如此,《札记》在理论上还有所发展,其文学观自成体系,又能针对晚清文坛实际畅论文心。据《札记》一九六二年版后记所述,此书原是黄先生于一九一四至一九一九年间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  相似文献   

16.
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一书,是他的《文心雕龙注》的前身。《文心雕龙注》流传颇广,《文心雕龙讲疏》则知者甚少。从内容上看,《注》比《讲疏》丰富,注释的条数和内容增加,《讲疏》中已有的各篇下面的参考文字,在《注》中又颇多调整、增益;从体例上看,《讲疏》与《注》基本相同,只是注文安排地位有变化,《讲疏》的注文分插在各篇分段下面,《注》则注文与原文分列。《讲疏》卷首原有梁启超序文、范氏自序各一篇,其中梁启超序文未被收入《饮冰室文集》,亦未载入《文心雕龙注》,为世所罕见,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00镇江《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 2 0 0 0《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 ,包括 :2 0世纪“龙学”研究之回顾 ,新世纪“龙学”研究之展望 ;最新“龙学”研究成果之交流 ,如 :刘勰生平事迹考辨 ,《文心雕龙》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思想之研究 ,《文心雕龙》创作论、文体论、批评论之研究 ,《文心雕龙》作意、渊源、影响、作用之研究 ,以及《文心雕龙》应用研究、学术史研究、方法论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张光年先生积40年心血于米寿之年出版的《骈体语译文心雕龙》,以其翻译形式的开拓性、译述语义的精确性、“译后”评点的启发性和编选体例的创造性,树起了又一块“龙学”的丰碑,其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都将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9.
对《文心雕龙》“风骨”之义的解释历来意见分歧.而对“骨”字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同志甚至征引汉魏以来的观人法、画法、书法、力图说明“骨”的含义.虽然这有助于开拓思路,但这毕竟是旁证,不是刘勰自己的观点.刘勰创造性地把“风骨”这一原有的概念用于文学理论,是有其独到的见解和用意的.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文心雕龙》,尤其是《风骨》篇中刘勰本人对“骨”的说明来寻求正确的答案,否则就难免出现象黄侃所批评的“言之愈高,即之愈渺”(《文心雕龙札记》)的弊病.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讲解《文心雕龙》辨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太炎早年流亡日本 ,在“国学讲演会”上讲演《文心雕龙》由朱希祖等人记录 ,记录稿保存在上海图书馆。本文联系章太炎的其他文章和历代“龙学”研究成果 ,探讨章太炎研究《文心雕龙》的实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