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主要讨论具身语言以及具身语言理解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认为具身语言理解与词条或结构的类型有关;词条的动性和通道特征越强,具身语言理解就越容易。具身语言理解是通过镜像神经元对动作或事件的模拟完成的。模拟分为简单的动作事件模拟和复杂的程序性模拟。具身语言中的意义植根于我们的身体和外部世界;具身语言理解具有层级性制约。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和语法是密不可分的,语法是概念内容的结构化,语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语法。因此,概念化也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概念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对概念化所涉及的认知心理机制作出了初步阐释,认为注意机制在概念化及其方式的选择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借鉴认知心理学所揭示的认知机制和规律,不仅能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还能更有效地指导语言研究实践,加深对概念化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化理论,探究外语学习者在词汇意义产出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对概念化内容的不了解、对母语和外语概念化差异的敏感度较弱以及概念化意识的缺失.据此提出外语概念化模式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从价值论的视角论证语言具身认知合法性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本体论才是论证语言具身认知合法性的深层路径,并试图对语言以及认知的本质作出揭示。语言具身认知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认知活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摒弃了工具主义、计算主义语言观所持的"认知即计算"的观点,视语言为表现人们生存,揭示生命意义,反映人类对自我、对世界认识与想象的社会文化现象,把语言认知看做是认识、寻找以及改变自我与世界的方式。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只有当身体进入认知活动,才能获得对于认知的本真理解。认知是一项身体参与下的创造性活动,在大脑的作用下不仅实现了语言符号信息的转换,也实现了语言的本质价值建构以及认知主体对生存意义与生命体悟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汉语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表意分化和语法分化。汉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范畴,汉语言从表意指代向思维方式的附加转变,尤其是汉语言语法的组成方式从陈述句向多元化表达方式发展,从最简单的主谓句形式向副词结构、复合句结构转变等,成为汉语语法中的一个定式。可以说,人类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是基于语言的规律进行的。语言的形成与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有着直接关系,尤其是语言作为思维方式的外在表达,存在逻辑规律。  相似文献   

6.
语言理解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同时也深受认知科学发展的影响.第一代认知科学以计算机隐喻为核心假设,语言理解被认为是对被描述情境建构抽象规则的心理袁征;第二代认知科学以具身认知为核心假设,语言理解也开始被认为是对被描述情境建构基于理解者身体的心理模拟.该文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出发,对基于具身认知论的语言理解的具身观就其起源、理论架构、实证进展进行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主流语言学流派对意义的态度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语言意义认知研究的必要性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而意义又是语言研究的重点.进而阐释了认知框架下对意义的研究,指出意义是范畴内成员的特征,是源域向的域的映射关系,是基体所突显的侧面,是在一定的框架或脚本中所突显的信息,是一种关联,是空间投射、复合、联结的复杂运算.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意义的结合 ,能够使理论超越主客二元关系而进入社会历史性的实践维度 ,但仍缺少自然、人与社会全面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视野 ,因而存在语言与意义的封闭式解释循环和意义形而上学。立足于实践的全面互动 ,我们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实践机制的三元信息化特征 ,进而以之解释语言和意义 :认为语言是三元互动信息的人化的相对静止状态和复合式二元化 ,意义是语言活动在社会历史性互动中的信息化程度。在与当代西方哲学家的对话中 ,我们论证了信息、语言与意义相互联系的现实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借鉴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式理论,以我国刑法词语为例证,探讨法律词语的词汇认知表征和概念化模式。通过研究发现,法律词语的概念化是以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的交互与融合为特征的动态语义建构过程。在法律语境和法律行为因果关系的制约作用下,法律词语的词汇概念经过选择与融合机制,激活了相应的法律行为事件认知模式。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式的组构与整合使不同类型的法律词语形义匹配体进行细微调整或重新匹配,进而协调不同概念化主体的认知差异,实现一致性语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12.
对意义的研究成为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新兴的认知语言学将语义研究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系统功能语言学始终坚持以语义为核心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比较分析了两大流派对意义的阐释、研究视角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两大流派意义研究互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范畴化和概念隐喻理论可用于分析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及普遍存在的隐喻现象。文章通过具体实例验证了范畴化与概念隐喻认知机制,并提出了该理论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15.
德雷福斯从技术现象学视角对技术媒体的迭代发展进行了哲学反思,形成了面向未来智能技术的媒体理论,这使他成为人工智能、互联网、认知科学和现象学等领域最具经典性的学者之一.在德雷福斯看来,如果脱离了身体的在世存在,人们将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深渊.然而,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正在使人逐渐遗忘身体的重要性,消解人们对具身智能、情感互动、身体技能、信责伦理及聚焦性公共生活的正确认知和热情.一旦人们痴迷于离身认知、远程具现和虚拟交流的幻想,不仅无法在智能技术的开发方面获得成功,而且还会由于现实与生活的虚无化而导致孤独、抑郁甚至自杀.因此,他认为在技术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应该平衡技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恢复面对面的交流、重视技能学习并积极参与公共活动等"聚焦性"身体实践,使万物由此而重新闪耀,使生活充满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具身认知强调了身体的物理结构和感觉运动系统的经验对心智的塑造作用。它挑战传统认知心理学无身认知的观点,认为认知依赖于身体,扎根于环境。认知、身体和世界构成了有机的整体。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心智具身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镜像神经元在动作执行和动作观察时皆被激活的事实表明,所谓内部心理过程可能就是身体动作经验的心理模拟过程。认知既不是抽象符号的加工,也离不开身体。心智和身体并非独立的二元,我们通过身体认识世界,身体构造和身体经验决定了认知的形式和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身体与心智是一体的。  相似文献   

17.
英汉双语转换过程中,译者应当重视语言符号意义和非语言符号意义,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前者包括语音意义、词汇的概念意义、语境意义和形象意义等,后者涉及文体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深层信息,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移植加注、引申增补和替换等手段灵活处理,实现表情达意,文化融合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8.
早期维特根斯坦将语言意义约束在世界中,其有无表达为作图式语言(非镜式语言)的能力与无能。思想批判表现为语言批判。由于作图式语言面临的种种困难,后期维特根斯坦将语言意义约束在语言使用的游戏中,其有无表达为对语言的可能使用与不可能使用。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意义看法的演化让他进入并超越了哲学的语言转向。  相似文献   

19.
认知科学中心智具身性主题的核心内涵有三个:认知是具身的活动,身体塑造认知,用身体思考。前两个内涵旨在探讨心智的身体经验起源以及与动物心智的连续性,但如果在所有水平上都强调心智以身体经验为基础则有失偏颇。实际上,具身认知进路仍然需要说明人类心智在哪些方面区别于动物心智,人类心智是如何在身体经验的感知运动水平上逐渐发展出一些高级的形态,那些高级形态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离身的。用身体思考与延展认知概念虽然意欲弥补具身认知进路在高层次认知能力解释力上的不足,却混淆了认知与认知媒介、认知与认知发生背景的区别。因此,心智具身性的合理且有意义的出路或许应该是,在进化的视角中探索心智的起源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哲学家弗雷格、胡塞尔、罗素诸人关于语言与实在,意义与指称理论的分析比较,对语义学家奥格登、理查兹、乌尔曼诸人有关语义三角关系的评析,结合语言任意性和整体性原则,提出一种语言与实在、意义与指称关系的综合表述,并尝试补充了索绪尔关于符号理论的观点,最后指出概念意义对语言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