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与日本都是奉儒家伦理为正统,但儒学在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儒学中固有的一些思想因素都发生了异化,儒学这种具有的亲和力文化形态被肆意地利用成为军国主义者鼓吹、美化野蛮的侵略工具和实现"国际亲善"的重要手段.儒学团体成为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形成的平台与温床.在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思想这一庞杂的体系中,国家主义是其基础.所谓"合理"的扩张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日本儒学的近代命运赵建平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儒学是作为与近代思想相对的传统思想,同时又作为与西方文化相对的东方文化开始其近代历程的。儒学思想与伴随文明开化而来的西方思想之间的相互交织,贯穿于整个日本近代史。可以说,日本儒学近代历程本身就是一个东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3.
"贤母良妻"源自儒家经典,却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发明,在晚清又输入中国,成为文化转型时期的新名词。它保留了儒学经典中对于女性贞顺、慈淑、谦卑等品行的规定,却又增加了近代国家主义的意涵,成为晚清"兴女学"的基本依据,曾极大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合法化,同时也被革命派视为旧伦理而不断遭到质疑。贤母良妻主义对于晚清社会和文化现代转型的意义,就在这种矛盾张力中实现。  相似文献   

4.
杨维中杨维中,1966年生,陕西千阳人,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如来藏经典与中国佛教”(04CZJ002)。如来藏思想是中国佛学的核心。然而,近代以来的日本和中国佛学研究,在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诠释方式之后,对中国所流行的如来藏重要经典产生了怀疑,并且由此形成了“如来藏思想批判”思潮。其实,无论是中国本土的反传统阵营,还是日本的“批判佛教”的干将,对于如来藏经典的“疑伪”以及对于“本觉思想”非佛教的判定,都是“言之有自”、“查无实据”的。近代以来针对如来藏经典的反思或“…  相似文献   

5.
刘岳兵 《东岳论丛》2004,25(5):91-95
梁漱溟的思想和著作是现代中日儒学知识共同体中的一个亮点 ,梁漱溟研究已经成为日本的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领域中的一门“显学”。这不仅由于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和人格 ,更因为他的思想与日本当代儒学具有相当程度的亲合性。在现代中日关系的具体历史环境中 ,日本人对梁漱溟著作和思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分析这个过程 ,旨在为建构一个健康的关于现代中日儒学的知识平台而努力 ,这对思考儒学的地域性和国际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等问题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研究中国儒学史在遇到唐代儒学时往往有一种断层感.而学术界一般认为隋唐以来的佛学是宋明理学的渊源与动力.这一观点将唐代的儒学视为一个对儒学发展来说无关紧要的阶段.因此,对这一时期儒学与后来儒学发展的内在相关性缺乏论证.本文以唐代《春秋》学派为切入点,考察《春秋》学派在儒家经典思想资源上所起的嫁接和承上启下的轴心作用,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期。现代性思潮萌芽、发轫与兴起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这一历史语境下,表征西方现代文明思想与文化经验的哈葛德小说经过广大翻译家的译介、媒体的大力传播与读者的广泛接受,完成了其近代中国经典化的建构之路,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在现代性视野里考察哈氏小说的近代中国经典化历程可看出,社会转型的思想需求是外因,哈氏小说的现代西方文明思想是内因,其经典化的整体路径揭示出西方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历史语境实现了完美的契合,具有重要的社会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经历了大体相同的遭遇,采取了大致相同的政策.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西方近代文化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和日本,中、日固守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冲击和挑战.为了解救民族危亡,19世纪的  相似文献   

9.
唐明贵 《阴山学刊》2004,17(1):81-85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寻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出路,康有为以经邦济世为旨归,借用西方近代的人道主义学说、政治理念以及经济思想重新诠释《论语》和《孟子》,使传统经典充实了近代意义的新内容。这与他自身的西学储备、儒家经典的与时俱进性和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关联。通过对两部经典的创造性解释,康有为拓展了儒家的外王学,促进了儒学向近代转化。  相似文献   

10.
一、成中英是不是现代新儒家 成中英是不是现代新儒家?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黄克剑等人把他看作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港台相当一部分学者却认为他不是新儒家。产生分歧的原因显然在于对现代新儒家概念的不同理解上。目前,要给出现代新儒家一个一般性的概念,看来很难。但我们可以揭示其基本特征,从而给这个概念一个大致的界定。 简单地说,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其它思潮相比,现代新儒学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坚持儒学本位立场,力图复兴儒学。这是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杜维明、刘述先等三代新儒家学者极为坚定的立场,是他们的共同思想取向,也是现代新儒学之所以为新儒学之处。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另两大思潮的马列主义、自由主义同现代新儒学的根本分歧也在此处。马列主义主张对儒学批判地继承,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则对儒学基本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这和现代新儒学“为往圣继绝学”的心态和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代新儒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吸纳佛学和西学,并对儒学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近代儒学的颓废没落和中外文化的剧烈碰撞,这使现代新儒家必须也可能借助其它思想来更新发展儒学。早期,梁漱溟、熊十力由佛归儒。梁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了独特的东西文化比较思想;熊则建构了  相似文献   

11.
近代儒学是近代文化史领域中一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由于研究难度较大 ,作者选择了从个案研究进行突破。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 ,他的儒学思想内容丰富 ,反映出中国新旧文化交替的诸多特征 ,无论在近代儒学发展史上 ,还是在他本人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经学“殿军”之称。研究章太炎儒学思想 ,对于儒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研究 ,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走向现代化 ,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中怎样来处理和对待传统文化 ,都有重要借鉴意义。在现有大量关于章太炎研究的成果中 ,深入系统地探讨其儒学思想的专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儒学的发展是以经典诠释的方式,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开显当下生命存在的形上意义而实现的。近代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儒学在思想学术上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但那种把儒学作为一种思想学问从具体的历史过程中抽离出来,以西方哲学的概念模  相似文献   

13.
新儒学是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脉络、它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自我更新。新儒学在本质上是传统的,与儒学一脉相承,但又吸收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新的形式和内涵。在中国,新儒学经过两个发展阶段:传统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传统新儒学即宋明理学,它在融合儒学、道学、佛学的基础上,形成德性、道心、佛性一体的三维结构,精神形态是自给自足、使得中国人在任何境遇下都不会丧失安身立命的基地。现代新儒学产生于20世纪,其实现文化转型的基本思路就是“由内圣开出新外王”,形成伦理、科学、民主一体的三维结构。这两种新儒学既相通又殊异,作为实现文化转型的努力,它们给我们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直至近代以前,她始终是世界上一个先进、富强的大国。可是到了近代,她落后了,甚至落到了以前一直相对落后于自己的东亚近邻国家日本的后面,这不能不使人为之震惊。长期以来,不少学者专家致力于探索近代中国落后原因的研究,他们将中国与西方国家对比,更将中国与日本对比,通过比较研究,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原因不少,有政治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还有思想方面的;而思想方面,特别是文化心理传统方面的原因,往往没有得到人们充分的重视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又恰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中、日两国学习西方文化历史过程的比较研究,说明文化心理传统对近代社会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盛邦和 《中州学刊》2003,(6):133-137
《论语》、《孟子》是中国儒学资源的最古“地层”与原型 ,时至今日 ,儒学已经历多次重大层累过程 :缘起于孔孟 ,成功于朱、王 ,发展于民国。思想的“层累”主要指因新时代递变 ,社会新阶层迭出 ,各时期思想家对原型思想的新认识、新诠释与新发展。当代新儒家是陆王心学的现代殿军。陆王心学是孔孟心性学与佛学的“化合”产物 ,民国心学是融会佛学、结合西学的结晶。再次融会佛学以熊十力等人为代表。结合西学 ,开创“新心学”则以贺麟为代表。更新儒学 ,必须依靠西学 ,否则徒劳无功 ,为此贺不赞成“中国本位文化的思想” ,甚至认为中国儒学更新当重视对基督精神的汲取。“西洋文化之输入 ,给儒家思想一个试验 ,一个生死存亡的大试验 ,大关头” ,则说明他实质上已在警戒文化建设中的中国式“原教旨”倾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不仅对日本古代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作者通过分析几位日本近代文化精英,如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涩泽荣一、夏目漱石、汤川秀树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吸收与改造,认为经过他们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某些思想对日本近人的哲学、经济、文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了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作者指出,探讨这一历史现象,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儒学在港澳台和海外的新际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德贵 《学术界》2005,(5):257-279
在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儒学在世界的传播学术研讨会上,我发表了一篇《全球化条件下儒学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的论文,说:儒学是发源于中国的思想文化体系,但是儒学早就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孔子既是时间人,又是空间人。从时间上来说,孔子跨越了两千多年,经过多次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四种类型的儒学:独尊儒术型、儒道互补型、三教合一型、四教会通型,今天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融和型儒学。从空间上说,儒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文化遗产。除了中国儒学,还有日本儒学,日本的孔子;…  相似文献   

18.
刘春华 《江淮论坛》2007,(3):102-107
知识精英与佛教的关系在近代社会巨变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沟通了近代佛学与西学的联系,使得反映中国社会巨变的种种文化思想和佛教哲学相应谐变;他们“以己意进退佛说”,将佛教改造成以入世救世为特征,以挽回国运、启蒙救亡为内容的近代新佛教;他们用充满时代精神的话语会通儒学与佛学。这样,他们使封建时代的佛教得到革新,将传统佛学注入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精神,掀起了近代中国佛教由复兴而革新的运动,使中国佛教从“变局”一跃而进入“创局”.跨讲了现代社会的门槛。  相似文献   

19.
面对晚清日趋衰微的时局,知识精英认为传统儒学已难以提供救世的良方.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纷纷主张用佛学救世,他们是近代佛学的倡导者,同时他们也是近代游侠思潮的鼓吹者.近代佛学与游侠思潮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主要体现在救世献身精神、平等思想和独立意识三个方面.近代佛学与游侠思潮的交融与相互激荡,对晚清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20.
儒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在传统中国对治生命问题上超过重要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生命的各个层面也得已全面展开与落实,内容也更加丰富。濂溪面对佛学之繁荣,通过重述儒家经典,吸纳玄佛宇宙论、本体论思想,重立儒家之人极,开辟出宋明新儒学的新局面,实有值得当代学者借鉴之处。本文试图以傅伟勋教授“生命的十大层面”理论模型作为参照,分析新儒学开山濂溪面对外来佛学而从儒学入手“立人极”的成功尝试及其现代启示,为儒学在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作一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