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罗美珍 《民族研究》2006,2(5):94-96
笔者在《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上发表了《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一文。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笔者对此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看法。探讨一些民族的发展脉络及文化历史,尤其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史,除了考古发现外,就是靠语言这种“活化石”的证据了。对于傣泰人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当地土著说和迁徙说。笔者的看法是:傣泰族(即操侗-泰语族语言的广义“泰人”)的先民属于原始马来人种的一支,即古书记载的我国上古时期东南沿海的“东夷”。古书上说,这支人民好冒险,喜迁移。在那时他们就有一部分人从海路迁徙,经过台湾(…  相似文献   

2.
在谈到形成今天“泰人”的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泰”字的含义。“泰”字为什么没有“亻”旁呢?我之所以提出“亻”字旁问题,是因为在素可泰王朝的碑文里的“泰”字都带有“亻”字旁的缘故。碑文写道:“傣”既指“人”又指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广泛影响是否会动摇民族文化的根基?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是否可能?对此,有承认和不承认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趋同化趋势",或者说是文化的同质化,如何解读这种观点,可以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寻找立论依据和批判方法.另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批判.还有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哈贝马斯针对这种思潮提出了"超越民族国家"的构想.还有的认为,各民族国家的不同文化将在全球复兴.对民族文化与全球化之间关系的看法.分歧较多.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及超越民族国家论这三方面来揭示并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的有关看法.  相似文献   

4.
城乡结合部的回族社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它是农村回族向城市回族转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的存在形态.本文以银川郊区城乡结合部三乡的回族社区为调查对象,对这一特殊社区的回族经济、文化生活进行了实地调查,总结出其经济生活呈多样性但经营结构并不合理,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缺乏主流以及在思想观念上的矛盾性等特征,并尝试对这些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何平 《世界民族》2006,(1):32-38
泰国南部地区居住着大约100万马来穆斯林,他们在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与泰国主体民族泰人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泰国南部的马来穆斯林同主体民族泰人及泰国中央政府之间一直存在着隔阂。近些年来,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往往利用这种隔阂及马来穆斯林对泰国中央政府政策的不满,在泰国南部不断制造事端,以致马来穆斯林问题成为泰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棘手的和令世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革命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也象征着革命精神,可以为文化自信增强提供动力,在高校思政工作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力量,加强其红色文化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水平的切实提升,引导其树立正确坚定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不断强化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教育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以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对红色文化内涵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分析了文化自信和红色文化教育之间的联系,之后介绍了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探讨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期望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的有效优化提供更多思路以及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泰北泰庸人与老挝泰佬人虽然是不同国家、地区的民族,但却是同源民族,而且分化时间较晚.加上泰庸人通过泰庸文化圈对老挝泰佬人进行过文化输出,使得两个民族之间进一步加深了文化方面的相似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个民族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兄弟之邦”的友谊,主体民族的统治阶层之间也保持着相互联姻、共御强敌的协作关系,极少发生冲突与争端.  相似文献   

8.
我之所以要到泰国进行调查是因为我在探讨南诏国问题的过程中,对泰人的古代史和民族迁徒等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参看拙著《古代泰人的历史考察》,《印度支那学报》第33卷,1958年第4号,西贡)。另一方面,为了重新编写华南文化史,我曾以三十多年的时间致力于研究华南民族集团的谱系。而且我把我的研究写成华南各地土著  相似文献   

9.
蔡华教授的新著《人思之人: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性》,从对四类人类繁衍再现系统的比较研究出发,对亲属关系人类学中以生物事实为基础提出的几种主要论点进行辩驳,并且在此基础上尝试重新建立亲属制度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廓清了文化、民族、社会等概念,并且对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做出了区分。蔡华教授对人的三重性(生物性、文化性和社会性)也进行了非常清晰的区分,阐明在人类学的视角下亲属关系的属性纯粹是文化的和社会的,进而提出了一些崭新的知识论命题。这些新命题质疑了西方的某些理性主义,而且从整体情形观之,这些新命题可能适用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本文从选题意蕴、主要内容、论证新意、理论运用特点等方面对该著作做尝试性的评读。  相似文献   

10.
达斡尔族早期社会制度的语言透视丁石庆语言,不仅是一种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同时,也是联系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和创建社会群体制度、规范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民族的语言来窥探这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制度。达斡尔语的基本词汇系统为我们提供...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在概述分析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校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现状,尤其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对高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希望可以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关于止贡赞普父子的事迹藏文史籍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总的看,这些记载的基本情节较为相似。但详加比较和甄别则可发现这些史籍记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耐人寻味的是,透过这种差异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藏文史籍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传承系统。为此,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以此对藏文史料的演变与传承系统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任何科学都由两种类型的陈述构成:一是对事实的以经验为依据的陈述,通过观察而获致,是确实可靠和无可争辩的;另一种是理论陈述,它是思辨的,常因观念的转变而变化莫测。据此,我们搜集到全部相关事实,就会编织和系统提出各种理论以阐释或使之符合这些事实。事实和理论的划分,已在人类学的民族志(对各种文化的描述)和民族学(对描述的理论化)之间的区别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但这种两分法却往往导人误入歧途。什么是支持一种理论的有关事实?该如何观察它们?认为我们能够记录全部事实的看法,显然是荒谬的。观察和筛选事实,只能通过兴趣、事先假定和已有经验来实现。而且,全部描述都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我们的理论思考。认为存在纯粹描述的观念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朱利安·斯图尔德在其著名论文《文化的因果关系和法则》的结尾中,正确有力地阐明了这一点。他说:“搜集事实本身便是不充分的科学程序,事实只存在于同理论的联系之中;理论并非被事实推翻,而是被新的更宜于解释事实的理论所替代。”  相似文献   

14.
沈坚 《世界民族》2006,1(6):72-78
地名是人们对于相关地域的一种认知或命名,同时也往往提供了历史上人们活动的某些重要信息。作为一种明晰的象征符号,地名总是以一定民族的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显示了特定人群同相关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传达的是一种人地关系的讯号。①然而,有时候地名又明确无误地“体现了曾在这些地方居住过的部落或民族的名称”,②凡属这样的地名,实际上是由一些族名和部落名直接或间接转化而来的,或即族名的延伸。在对欧洲民族史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时,常可发现不少这类有趣的例证,显然,这是一种颇具意味的历史文化现象。在古代欧洲,对某个地域的称谓往往…  相似文献   

15.
考古学所见西藏文明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古学的视角对西藏古代文明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观察与勾勒,分别从西藏远古时代人类活动及其遗存、西藏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吐蕃王朝时期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三个主要历史阶段,讨论了西藏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对其和周边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等问题也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力图将一个民族村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事件,从社会教育的视角进行分析与认识,通过一定的教育学解释来展现这些村寨文化事件之间内在的联系,目的在于通过将这些民族村寨中所实存的事件对村民产生实在影响力的过程进行统合认知与分析,将社会教育生活与其思维认识(信仰)、生存状态、传统文化影响及变迁路径之间的联系相对系统地展示出来,使读者体味到少数民族村落生活中实际的"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二人转是深受东北农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承载它的艺人有别于普通的农民,而由这些艺人组成的乐队更是一个有着自身文化特点的共同体.通过对一个普通民间二人转乐队的成员构成、经济状况、社会关系以及在红白喜事中的演出活动等方面进行由表及里的描述、分析和阐释,进而可以探讨二人转乐队及艺人的表演在乡村社会中存在的功能与意义,以及与当地文化的联系与互动.  相似文献   

18.
"申遗":传统与地方的全球化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讨论传统与地方这类概念发展的社会史出发,试图理解这些"过去"的隐喻为什么会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得以再现和如何再现.全球化本身无法带来同质性的文化却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生产和传统的再创造.如果传统是现代性的对应物或"他者",那么,在当下的语境里,地方必然与全球化互为"他者".所不同的是,地方是"有意识"地与全球化进行互构,它必须通过全球化来显现自我.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申遗"成为这么一种互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无数事实、现象已经表明,全球化概念的提出绝非空穴来风,如今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民族性的影响正是在全球化对人类生活这种无孔不入的广阔背景下展开的,对此大致存在着三种意见一是文化差异缩小,民族文化面临生存危机;二是民族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冲突增加;三是文化个性化与文化相互认同.无论是哪一种意见都涉及到如何对待全球化的问题.像现代化一样,全球化也是把"双刃剑”,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认识全球化的不平衡性,抵制文化殖民和文化渗透,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与对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