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扩大内需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动力,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内需由投资和消费两部分构成,其中消费是最终动力,而投资是派生的需求。我国居民消费总量不及美国1/6,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未来消费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已经到了消费领跑的时候。而影响扩大内需的因素主要是生产因素、投资因素、分配因素、消费因素、政策因素、体制因素和信用缺失;解决扩大内需的路径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服务,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创造有利于扩大消费的体制环境,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2.
目前,消费需求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已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启动潜力巨大的教育市场,不仅可以通过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产生长期、持久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我们民族的未来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状况下,借鉴西方需求管理理论以启动国民经济,扩大内需,是我国政府所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在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的经济时期,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政策工具的运用及政策的力度上,应考虑我国经济的特点及社会环境因素,不能生搬硬套。本文对我国宏观经济中需求管理政策的运用及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市民化与扩大内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一般均衡的视角,揭示农民工市民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中国之所以要立足内需发展经济,应对外需下滑只是一个短暂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改变当前经济内外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衡的"双失衡"格局,以及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优势更好更快实现工业化的需要。如果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则其潜在的消费需求就可以充分释放出来。这不仅有助于抵消外需下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而且有助于中国经济摆脱"双失衡"格局,全面提升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扩大内需成为我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保障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扩大内需、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长的必然选择.只有强化发展循环经济与扩大内需的互动.才能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政策支持的方式在扩大内需以保障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行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才是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之道. 相似文献
6.
日本1959年版《经济白皮书》指出,消费革命与技术革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来,日本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内需消费的政策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供给力与消费需求力之间的矛盾。依赖于完善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和坚实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产业结构形成强大的内需消费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不仅是凯恩斯经济学的具体运用,也是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社会转型观在亚洲的成功实践。日本扩大内需消费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7.
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选择——供给学派对扩大“内需”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供给能创造需求 ,也能抑制需求。能创造有效需求 ,并保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得以实现的供给是有效供给 ,抑制需求并与之相背的供给是无效供给 ,有效供给对生产乃至有效需求具有乘数效应。制约中国经济的既有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又有有效供给不良问题 ,然而有效需求不足更多地是作为现象 ,而有效供给不良更多地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而存在。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不能只简单地扩大需求。供给学派从供给出发解决滞胀问题的思路 ,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凯恩斯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长期以来投资和出口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后经济危机时代,随着全球经济形式的转变,扩大内需成为我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文章依据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关于生产必然经历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化,进而带动消费的转化理论,针对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发展中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及发展趋势,阐述了我国扩大居民消费的有效措施,以达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制约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症结是结构性瓶颈、体制性瓶颈和动力性瓶颈.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其影响愈加明显.应该扩大内需与消除瓶颈紧密结合,在挑战中发现和抓住机遇,在调整中积蓄经济发展动力,以实现黑龙江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包头目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经济发展对能源过度依赖,能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严峻,科技创新严重不足,多数产品属于初级原材料,科技含量低、产品链短、附加值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的优化升级缓慢,投资结构不甚合理的特征造成了包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针对包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寻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一般均衡的视角,揭示农民工市民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中国之所以要立 足内需发展经济,应对外需下滑只是一个短暂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改变当前经济 内外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衡的“双失衡”格局,以及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优势更好更快实 现工业化的需要。如果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则其潜在的消费需求就 可以充分释放出来。这不仅有助于抵消外需下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而且有助于 中国经济摆脱“双失衡”格局,全面提升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 关键词: 农民工市民化?扩大内需?中国经济 This paper explo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equilibriu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ing migrant workers and increasing domestic demand. Why should China adopt the strategy of relying on domestic demand to develop its economy? Countering the impact of declining external demand is only a temporary reason for doing so, and the mor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need to change the “dual imbalance” in today's economy: the imbalance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arrangements and the industry structural imbalance, as well as the need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domestic marke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latent consumption demand of migrant workers will be fully released if realistic measures are taken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turning migrant workers into urban residents. This will help neutraliz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reduced external demand, as well as rectifying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s in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upgrading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手机企业的发展局势表现为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国产手机发展尽管在很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国外洋品牌相比,在核心技术、质量、营销能力、售后服务等多方面还存在问题。为了让国产手机企业把握机会,改变现状,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国产手机企业稳定快速发展,应在内涵建设、市场开拓、竞争力战略等方面制定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3.
扩充读者策略的成功运用,是左联期刊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下能顽强生存下来的一个关键原因,这一策略主要包括与读者沟通和低价格两方面。 相似文献
1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引起世界的金融动荡不安,让世界经济走向低迷,对我国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南宁市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面对这一形势,南宁市应采取积极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扩大内需、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加强舆论引导、刺激消费等合理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人的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必将主导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Cyleste C. Collins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2013,39(4):442-459
ABSTRACTDespite progress in policies and services for domestic violence, service use remains lower than the need suggests. This study, an analysis from a larger project on social service providers, examines welfare workers' shared beliefs about domestic violence. Using a mixed method design utilizing pile sorts (n = 38; 11 child welfare and 29 financial assistance), a survey (n = 57; 24 child welfare and 33 financial assistanc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n = 3; two child welfare and one financial assistance)—workers organized their ideas about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domestic violence, rated the factors along key dimensions of meaning (importance, controll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victims or perpetrators, and cause or effect), and shared experiences of their work with domestic violence cases. Financial assistance and child welfare workers organized their beliefs similarly demonstrating consensus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factors, and shared beliefs about the factors that were causes and effects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interviews, child welfare workers emphasized their focus on systems and collaboration. Despite areas of agreement, child welfare and financial assistance workers did not demonstrate consensus on ideas about domestic violence overall. Th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specifically for improving responses to domestic violence and increasing the use of domestic violence services. 相似文献
17.
新视域下的家庭暴力及其成因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迈入新世纪,家庭暴力的内涵和特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广义上讲,家庭暴力不仅指在有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的生活共同体中出现的暴力行为,而且还包括同居关系及婚姻关系终止后出现的暴力行为,如“事实家庭”、“同性恋家庭”、“离异家庭”、“准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从狭义上讲,特指发生在上述广义家庭中对女性所实施的一切暴力和虐待行为。对此,尝试用一种新的视域(宗教、社会和两性冲突等)来探讨家庭暴力的成因,对于增进妇女权益,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