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鼓产生、流行于我国西南和岭南,其纹饰体现的是我国南方各民族先民对生存的审美追求,是南方各民族先民对平和、宁静、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南方各民族先民寻求心理平衡,达到天人合一,得到上天赐福的内在心理的显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原始人的陶器何以会变成现代人藏玩的珍品"为引,浅析原始陶器被现代人视为艺术品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浅议"艺术品的价值",以期对美的本质作语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西方传统美学的知识求美导致了西方传统美学面对失去精神家园的尴尬。生命美学对审美价值的主体回归就是对以上情况反思的必然结果。生命美学有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审美价值向生命主体回归是美的本质 ,美是生命自由体现的最好阐释。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具有长盛不衰的艺术胜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态是相合相融的。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朴质的崇尚,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以及对境界的升发的重视。它以实用性记录着这一切,以审美艺术再现着这一切。  相似文献   

5.
《金陵瞭望》2011,(10):86-87
赵治平 1957年生于江苏常州。曾于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国画院专修中国画。现任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江苏省国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曾任刘海粟美术馆馆长。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南北宗画的区别,核心是表现和倡导的情感不同。南宗画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正宗和主流,原因在于其所倡导的情感是中国古代人的审美追求。在经过近百年人际间斗争后的今天,重新认识古代人的审美追求及体现这种理想的南宗画风,对当代文化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随机性理论出发,论述了审美的随机性,对西方现代美学中的审美拯救论提出批评,指出其将审美功能单一化和绝对化.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审美功能随机性表现,揭示了审美功能的负面可能性,彰显了审美功能的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以不同地域农村文化生态系统为创作背景 ,反映不同文化区域的乡土生活与风貌 ,表现出独具地域性的审美特征。从小说的乡土题材、描摹的民俗风情及方言使用等方面 ,展示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民间性文化特点与地域性的文化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9.
流行歌曲的热潮狂涌无疑是当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这种现象不单纯是影响了整个音乐领域,更是广泛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代青年在音乐审美的追求上,表现出了丰富的、与前代不同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审美情感的变化;二、审美趣味的变化;三、审美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形成注重以“仁”为本的儒家美学,力图建立情感、心理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品德高尚的理想人格;道家美学注重“道”,追求人与自然的诗意对话,达到物我合一的至高审美境界,成为儒家美学的有利补充,两者在相互冲突、同化中发展、创新,共同构成中国美学的主体,体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性。  相似文献   

11.
崇高与优美这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都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无限感受 ,只是各自产生的审美感受不同而已。崇高是通过对无限境界动态追求的超越与否定来体现主体对终极目标的把握与追求 ,而优美则是对无限境界的静态沉浸的终极性的肯定来体现主体对终极目标的自由把握与占有。人类的生存需要这两种不同审美形态的激励与抚慰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包含了两个基本层面,一个是社会(启蒙)现代性,另一个具有反思、质疑和否定性质的审美现代性。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把古希腊审美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完整人性作为审美现代性批判和反思启蒙现代性的一个标准和参考系,在这个参考系下,席勒不仅仔细的分析了现代性异化的具体表现和原因,而且指出了带有解放性质的审美游戏是达到人性完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繁体字的回潮是对语言文字规范化运动的一种逆动,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时期大众审美观念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一些人的审美趣味发生偏移。汉字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使用价值,社会大众用字也不同于书法艺术。应该加强全民审美教育,为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而努力。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 ,我国文学理论建设的一大成果就是把文学的特性界定为审美意识形态 ,但由于对审美意识形态理解的偏狭 ,造成其整体内涵的缺失。生存哲学的兴起 ,为全面把握审美意识形态提供了哲学基础。从生存本体出发 ,文学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感性的个体生命活动 ,基于此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是个人的个体性和人类的普世性的统一 ,文学将由此获得更贴近其本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地理环境、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信仰等方面的影响,以马王堆为代表的汉代初期审美文化,形成了具有浪漫诡异的地域特色的审美趣味。同时,又熔铸中原文化和南方各种文化,具有多元化的艺术特征,体现了汉代初期审美文化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杜夫海纳看来,对感觉与知觉的分析是现象学最根本的方法。他提出以情感与知觉的普遍作用作为审美经验的基础,力图恢复古希腊对于aesthetic的含义,即最基本的感性认知和最具体的人类经验。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界对文学翻译已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人们虽然认识到翻译之艺术有别于其它艺术创造,文学翻译却依然,也永远不能在任何诉诸于理性的模式与规范那里得到完全的阐释,这又恰好体现了文学翻译作为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女神》是郭沫若第一部新诗集,蕴涵着这位革命浪漫主义诗人博大、豪放的审美精神,值得学习、研究。对郭沫若诗中审美精神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郭沫若这位伟大诗人的崇高品行和高尚的革命情操,有助于培育当代青年创新、奋进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9.
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他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而是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通过艺术的审美观来提升人的生命强力克服人生的悲剧性。他褒扬希腊悲剧艺术,歌颂酒神精神,发现了潜藏在悲剧艺术中的人的强大生命力量和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希望。并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使个体生命与本体生命融为一体,在艺术审美中体味真实的生命感并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  相似文献   

20.
曹丕的"诗赋欲丽"说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摆脱了儒家诗教的束缚,是曹魏、西晋诗歌审美自觉的两个里程碑。曹丕所论"丽"是指诗歌的文辞华丽之形式美,反映了审美自觉开端阶段的认识,但在中国诗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陆机所论"绮靡"也指诗歌形式美,包括辞采华丽和音韵和谐两个方面,并且还初步涉及了形式美的原因,反映了审美自觉发展阶段的认识。从"丽"到"绮靡"的审美认识预言了魏晋南北朝重形式美的发展趋向,引领了魏晋南北朝重形式美的文学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