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植《赠丁仪》一诗的作期,余冠英《三曹诗选》云: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据《魏志·曹植传》注引《魏略》,曹操曾打算把女儿嫁给丁仪,被曹丕阻挠,丁仪因此怨曹丕,而和曹植亲近。曹操有一个时期要立曹植做太子,丁仪曾有意促成其事,因而被曹丕所忌。曹丕即位后不久丁仪就被杀。这诗大约作于曹丕初即王位的时候,为曹植所意料不到的那些压迫还未发生,只见到丁仪没有得到封赏,怕他心里不安,而以诗安慰他。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李景华主编《三曹诗文赏析集》等都采用此说。因曹丕即王位在建安二十五年,所以徐公持《曹植诗歌的写作年代问题》更直接地定“余冠英说”为建安二十五年。他肯定此诗为曹植诗歌中“创作背景情况已基本弄清,并明确地被考定为某年所作”的十首诗之一。  相似文献   

2.
历史告诉我们,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对曹植的态度是不同的。这种特定的环境氛围,使曹植生活明显分为建安、黄初、太和三个阶段。因此,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其思想与作品便明显地呈现出一个对屈赋的继承与创新的动态过程。 建安时期,这是曹植一生中最美好的“黄金”时代,在建功立业、慷慨任气的整体气氛中,曹植的特殊身份使他的生活明显分为两部分:一是在邺都“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名都篇》就是这种生活的反映;二是随父南北征战,其《失题》诗云,“皇考建世业,亲从征四方。栉风而沐雨,万里蒙露霜。剑戟不离手,铠甲为衣裳。”这时期共创  相似文献   

3.
在对曹丕曹植同题赋的比较中,曹植的个体情志显现较突出,曹丕则比较模糊。在同题史论中,曹丕曹植构成一种对话关系,且这种史论已成为言志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黄燕平 《兰州学刊》2010,(8):147-150
关于王粲与曹丕、曹植关系,学界多囿于旧论,认为王粲"为两公子楼护",婉娈于曹氏两兄弟之间,与二人分别保持相等的距离,且同时受到他们的尊爱。但从曹丕、曹植对建安诸子的排位,王粲与二人的诗文交往情况及曹氏两兄弟悼念王粲的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辨析,则显示出王粲实际上是亲曹植,疏曹丕。  相似文献   

5.
评曹植、曹丕的文学批评论梅运生魏晋南朝文学创作的兴盛和文学理论上的建树,是与文学批评风气的兴起分不开的,而提倡文学批评,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正是建安文坛上的领袖人物曹丕、曹植兄弟。魏晋以至南朝,沿袭着这种好的风气。承接和发扬二曹所开创的健康的文学批评传...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曹丕与曹植的关系误解甚深,进而导致对两人作品的误读。实际上,曹丕诛杀丁仪,主要是因其陷害忠良,又恐其为祸将来,并不是要翦除曹植党羽。黄初以后,曹丕未迫害曹植,反而屡次赦免其罪责,对其封赏优厚。争立太子事件历时短暂且曹植表现淡漠,并未主动参与,事件亦未造成兄弟关系的隔阂。而曹丕、曹植两人的文学作品也反映出其兄弟间相处融洽,关系较为稳定。重新审视两人关系,是正确解读其作品的必要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9):81-86
《拟邺中集诗》在语句、风格、开篇方式等方面多有模仿、借鉴曹植作品之处,显示谢灵运对曹作之熟悉与倾心。组诗据相关史料、作家作品等真实性资料虚构了一场君臣尽欢的宴会,但隐含的忧生之嗟解构了虚拟的宾主之欢。灵运以曹植自比,借拟诗倾泻其幽愤之情。拟诗深蕴着灵运对曹植人生遭遇、文学创作特点及其人生与创作关系之深刻理解。基于相似命运之联系以及对曹植高才之向往,灵运突破魏晋以来对曹植其人其文之狭隘理解,首次揭示出曹植及其诗文中的忧生情绪,为解读曹植及其诗文开辟了新的方向,为后世深入阐释曹植其人其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曹丕、杨修说过的两句话的辨析,从它们的同中之异,见出曹丕、杨修、曹植三人在看待事功、辞赋、文章上的不同态度,反映出汉魏建安之际士人学养变化、士风转移的一种倾向.  相似文献   

9.
邺下文人集团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色彩极为明显的文人集团。关于集团的领袖,涉及到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历来说法不一。曹丕绝大多数时间里生活在邺城,不仅组织了大部分文事活动,而且善于总结集团经验,成功推动了文人集团的发展,因而是邺下文人集团当之无愧的领袖。而曹操常年外出征战,少有和文人们的共同创制;曹植年少单纯,缺乏号召组织集团活动的实力,作品丰富但多为单独创制,二人皆不符合成为邺下文人集团领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期的诗人大都爱好赋,善写赋,创作出不少传世之作。曹植自述:“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前录自序》)《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也说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王粲、徐干是当时颇有名望的赋家,他们的许多赋作受到称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  相似文献   

11.
《泰山梁甫行》是曹植诗作中著名的直接描写贫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在曹植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曹植一生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即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二二○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泰山梁甫行》被普遍认为是曹植后期作品。最先提出该诗写作时间问题的,是清代的陈祚明。他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道:“写得萧瑟,岂徙封临淄时作耶?”据《三国志·魏志》曹植本传,曹植“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到黄初二年贬爵安乡侯,为临淄侯凡十年。但十年中,前九年曹操在世,为曹植创作前期;而后一年则入后期了。陈祚明判定《泰山梁甫行》是“徙封临淄时作”,但对于前后期的问题则未曾关涉。到了朱乾,他则基本上明确肯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传播再到文学接受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作家地位和作品影响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传播在起作用.对于那些生前文学成就相差不远的作家来说,后来地位距离的逐渐拉大,传播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指挥棒.曹丕、曹植兄弟即是一例,二人生前各拥才赋,难分轩轾.但历代以来,二曹不再并肩驱驰,曹植风骚独步.这其中,文学传播对二人的地位差异之形成发挥了非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朝富 《江淮论坛》2006,(4):171-174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有“辞赋小道”的说法,后世人们一直据此认为曹植轻视辞赋。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曹植的说法要放到整篇文章的语境中来理解,它不过是曹植一时的谦虚之词,曹植在该文章中表达的不是对辞赋的轻视,而恰是重视,曹植在文论上的观点与曹丕是一致的。澄清对曹植的这一误读,对重新认识曹植在文学发生转型的汉魏之际的特殊作用、纠正传统文学史对曹植认识当中的一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是以邺下文人集团为拟作对象的组诗,有关《邺中集》的真实存在性及拟作舍孔融而加曹植的作法历来存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考证、推论,认为《邺中集》原本应该不存,所谓的"集"应为"宴集"、"编辑"理解,即谢氏模拟的不仅是诸子的宴会诗还有曹丕的编辑行为。将曹植纳入拟作,原因不在于身世比附寄托,而是选择的模拟对象为"邺中七子"而非"建安七子",组诗的创作动机也绝非借前人之境来抒发自我之情而在于谢氏追忆远古情结以及贵族文人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些诗的题目标为“杂诗”。最早以“杂诗”为题的诗人有西汉的枚乘和曹魏的孔融、曹丕、曹植等。关于杂诗的命名,说法颇多,举其要大致有三: 第一,认为这些诗是“失题”诗,“杂诗”二:字为选家所补; 第二,认为“杂诗”就是诗题,它的含义相当于“杂感”; 第三,认为“杂诗”的内容是“杂感”,题目是“选家”分类时所标。我不同意以上几种说法。主要理由是:第一种是靠不住的,因为它既没有版本依据,也没有可靠资料加以说明;第二种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同一首杂诗在  相似文献   

16.
陶春林  马晶 《江淮论坛》2007,(4):128-135
曹植《白马篇》历来被认为是诗人前期的作品,但这种说法没有提出有力证据.通过对曹植生活时期民族关系的考查,可认为赵幼文先生提出的创作于后期的看法是成立的.由于创作时间的特殊性,其主题也应理解为曹植悔过自新的诗化表现.这首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侠和游侠诗发生了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初文学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初颂赞文学思潮是对谶纬神学和原始儒教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为劝进文和劝谏文。宗室文人曹丕和曹植及曹叡继承和发展了抒情传统;在审美艺术上从重辞采、化用前人句式和题材、文学表现手法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文学。  相似文献   

18.
王粲赋论     
建安时代不仅是一个文人五言诗成熟与繁荣的时代,而且也是一个抒情小赋成熟与繁荣的时代。当时的赋家,以曹植、曹丕、王粲、徐干最负盛名,留存至今的作品也最多,大抵都是抒情咏物小赋。四人中,王粲作赋较早,成名较早,对曹丕、曹植的小赋创作有直接影响。曹丕《与吴质书》说“仲宣独自善于辞赋”,又在《典论·论文》里推赏他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等作“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说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在《诠赋》中,又将他列为“魏晋之赋首”的八家之首:从这些与王粲同时及稍后的著名文论家的评论中,不难看出王粲在当时赋坛所具有的特出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六言诗自萌芽至各体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到建安时期趋于成熟.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完整的六言诗,出现了以孔融和曹丕、曹植兄弟为代表的六言诗作家,而且出现了曹植<妾薄命行>这样成熟的六言诗代表作.从诗歌发展史角度而言,孔融有创体之功,曹氏兄弟则通过自己出色的创作实践和著名作品,为六言诗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空间.之后,嵇康、陆机、萧统、庾信等名家群起实践,为六言诗各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曹丕诗歌艺术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丕的诗歌婉约悱恻,这是他区别于曹操、曹植诗歌的显著特点。曹丕诗歌的这种艺术风格,是通过强烈的抒情色彩,优美的意境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等表现出来的。这种风格的形成,主要是描写客体与创作主体的原因。曹丕的诗歌,根据不同的题材,也表现了不同的风格,如描写征战的诗歌,也充溢着慷慨苍凉之气。曹诗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的是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其诗歌形式多样,对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无不大胆地进行尝试;诗歌语言通俗自然,明显地具有乐府民歌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