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宋代,咏梅诗的创作渐趋繁荣,梅花的审美意蕴也在不断的改变.在这当中,苏轼的咏梅诗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情感,托物咏怀,使梅花的审美意蕴发生质的改变.他从"神"入手,整体把握梅花气韵;着重描写月下之梅,用"月"这个特殊意象来烘托塑造梅花形象提出"梅格"是苏轼升华梅花审美意蕴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2.
南宋杭州西湖梅花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时期的杭州西湖是中国咏梅史上最重要的时空地域.南宋西湖梅花有着独特意蕴、特殊审美.南宋西湖梅花,是堪破帝都风月繁华的"美人",蕴蓄着中国咏梅史上最好的审美形态,同时作为审美与意蕴最佳的正反两面观照,完成了林逋对人世静谧永恒关怀的"高士"范型,成就了林逋及梅花在中国咏梅史上的最高文化品象.  相似文献   

3.
一代咏梅成正声——论宋代咏梅诗词创作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荣斌 《东岳论丛》2003,24(1):113-117
宋代咏梅诗词大兴 ,形成了空前的咏梅热。宋代咏梅诗词的总量 ,是此前历代咏梅诗词总量的47.6倍。宋人热衷咏梅 ,原因大致有四 :一是宋朝国势不振 ,生活于忧患中的人们从梅花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二是宋代理学的振兴和士大夫追求道德的完善 ,梅花成为比德的最高境界 ;三是宋代园林的兴盛和艺梅时尚的风行 ,梅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至尊之花 ;四是涌现了像林逋、苏轼、陆游这样的咏梅大家 ,对咏梅起了示范作用。宋代的咏梅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 ,而且在中国美学史、中国梅文化史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梅花的描写离不开其他事物的比量拟似、联类烘托,在用作烘托梅花的众多物色意象中,“水”、“月”两个意象是极其重要的.“水”“月”映托梅花的表现方式六朝以来便逐步出现,但意在表现梅花的清新明艳,只有到林逋“疏影”诸联,开创了“水”“月”为梅“传神写照”的全新范式.苏轼好写“月下之梅”,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梅月”相映的情景内容,推动了“月下赏梅”这一审美方式的流行.苏轼之后,“梅月相映”的取景视野不断丰富和精炼,出现了“梅枝映月”、“月窗观梅”、“月窗梅影”等视境构象,同时,“水”“月”映梅整体上也进入了高度自觉的阶段,人们直接以“水”“月”比拟梅花,乃至于指称梅花;“水”“月”写梅的模式发展至此,思想突过形象,意义椎阐无遗,已走到了极限.这一结局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梅花形象提升过程的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5.
林逋咏梅在梅花审美认识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程杰 《学术研究》2001,(7):105-109
林逋发现了梅花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枝"影"美,从而梅花的清峭疏瘦美得以完整地确立;在林逋那里,梅与"水"月"成了一个经典组合,"水"、"月"皆为梅花"表德";而林逋以隐士心性咏梅,开创了咏梅重在品格立意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关鹏飞 《天府新论》2018,(5):153-160
在深受释、道影响的苏轼身上,诗歌、音乐与哲学都有丰富、深刻的体现。现存苏轼琴诗展示出对音乐存在方式的高度关注。苏轼在《琴诗》中质疑音乐的存在,由此提出“琴非雅声”说,并在针对陶渊明“无弦琴”所作的翻案诗中直面消失的音乐,对乐器、音乐机制与音乐的关系作出客观评价。面对稍纵即逝的音乐,苏轼提倡音乐中的审美人格,用诗歌记录、保存,使音乐在文化、审美的层面上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7.
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的新著《宋代咏梅文学研究》(以下省称《咏梅研究》)已于 2 0 0 2年 6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就笔者所知 ,这是大陆学人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系统讨论咏梅文学的专著 ,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补空之作。作者由一个梅花意象入手 ,通过对先秦至宋元之际尤其是两宋时期数千篇咏梅作品的详尽的解析梳理 ,纵横比勘 ,把隐微复杂的梅花审美历程清晰准确地揭示出来 ,并放在文化大背景中对其审美象征的具体内涵、生成原因、创作模式、文化积淀等作了全方位的论析与阐释 ,把梅花主题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咏梅研究》至少有以…  相似文献   

8.
梅与雪——咏梅范式之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雪与梅有着生态上的密切关系 ,因而被引入咏梅的形象“语境”。霜雪咏梅早期多属“写形拟似”,晚唐开始向传神似格方向演进。这一咏梅模式从拟形到拟神的嬗变发展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梅花这一自然物走向道德人格象征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9.
杨吉华 《中州学刊》2024,(1):143-151
在唐宋审美转型背景下,王维与苏轼诗词中对于佛禅“空”境书写的新变,从写作手法、审美意蕴和内在精神追求三个层面,折射出佛禅“空”境文化气质的唐宋变化。王维通过以画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自我与宇宙万象浑然天成,圆融无碍,蕴含着一种空灵蕴藉的灵动之美,充满对宇宙自然世界美的发现的一往情深,是王维诗歌禅意盎然的重要体现。苏轼采用以禅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则大多于世事沧桑的自我人生经历中,伴随着对宇宙人生空幻寂灭的持久体验,始终关注对自我个体生命的内在超越,从而使其诗词中的“空”境,在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空幻寂灭之悲剧色彩的同时,也蕴含着性命自得的内在精神追求,具有较强的禅理意味。  相似文献   

10.
荣斌 《天府新论》1996,(1):74-76
试论陆游的咏梅诗词荣斌在我国文学史上,咏梅,是诗人词家十分热衷的创作题材。咏梅诗的兴起,约在甫朝梁陈之际。唐代虽然也曾出现过不少咏梅佳作。但咏梅诗并未形成唐代咏物诗的主流。到了宋代,咏梅诗词大量涌现,一破“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说》...  相似文献   

11.
宋代咏梅文学极其繁荣 ,是当时整个梅艺文化繁盛的一个方面 ,有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它以审美的方式体现着宋人道德情怀的健举、人文意趣的拓展。其最大贡献在于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 ,以语言艺术的明确意义和丰富手法塑造了梅花作为品格象征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   

12.
宋代咏梅文学的盛况及其原因与意义(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杰 《阴山学刊》2002,15(1):29-33
宋代咏梅文学极其繁荣 ,是当时整个梅艺文化繁盛的一个方面 ,有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它以审美的方式体现着宋人道德情怀的健举、人文意趣的拓展。其最大贡献在于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 ,以语言艺术的明确意义和丰富手法塑造了梅花作为品格象征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诗画同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泰 《阴山学刊》2003,16(4):42-43
陶文鹏先生的《苏轼诗词艺术论》对苏轼研究做了新的突破。在诗与画的关系上,得出苏轼“诗画同异论”,承认相互差别,符合艺术辩证法,与我们体味的苏轼“诗画并重论”基本一致;在关于苏轼自然山水专题上,作者有机地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系列,依据深层内在的逻辑,升华了苏轼独有的“自然诗观”的全方位构架,开辟了苏轼艺术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苏轼对艺术价值的看法,与其人生哲学相联系,强调艺术的审美价值。苏轼对审美享受的看法,一是强调“适意”,即在审美欣赏中审美客体的本质特征和审美主体的主观因素的和谐一致,在审美创造中审美主体的主观因素和艺术表现的自由结合;二是主张“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其核心是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享受中的能动作用。苏轼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的统一,其所概括的统一形态主要有“常形之美”、“形神之美”、“常理之美”三种。苏轼强调“意”与自然的统一,并探讨了统一的过程,提出了“性与画会”及“境与意会”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罗浮梅花村之成名得力于传柳宗元所撰<龙城录>和苏轼松风亭咏梅作品.<龙城录>所载赵师雄罗浮梦仙故事漏洞不少,应是编述苏轼咏梅诗意而成,两者共同构成了罗浮梅花村传说的源头.罗浮山梅花村于南宋淳祜四年正式出现,时任惠州知州的赵汝驭主持开辟石洞登顶之路,于所见"寒梅冷落"即传赵师雄醉醒处设立门牌日"梅花村",并大量增植梅花.从此罗浮遇仙之事有一个称为梅花村的明确遗址,并且逐渐成了罗浮风景区一道著名景观.随着惠州地区社会发展尤其是罗浮山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的开发,人们进出罗浮山和登山的路线不断变化,所说梅花村遗址也与时迁移,宋元人所说梅花村在石洞口,而明清人所说则移至五龙潭南.罗浮梅花村乃至整个罗浮山的梅花种植规模无足称道,但神奇的掌故传说、苏轼的影响以及所在罗浮山的岭南名山、道教圣地的历史地位却赋予罗浮梅花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文词旖丽、脍炙人口的散文诗。这篇赋光风霁月,字字秋色,感情迭宕,色彩迷离、缥缈,使人读后,感觉非常美。在这篇赋里,苏轼是怎样建造美的?形成美的感染力的因素是什么?探索这些问题,不仅有益于正确鉴赏这篇千古宏赋。而且对于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艺术美,也是不无裨益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使他在对象里寻回自我。”他还认为,“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的自然美,其“意蕴并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所唤醒的心情”。苏轼《赤壁赋》的美的感染力,主要是来源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的审美对象以及由其所唤醒的心情,使其在审美对象里寻回自我。元丰三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经过残酷的折磨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他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思想上产生矛盾,惶惑,痛苦,以及空虚消沉的情绪,  相似文献   

17.
“以诗为词”可以说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但它并非始于苏轼。北宋初中期,潘阆、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等一批各具特点的词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入手,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作法,为苏轼“以诗为词”的成熟运用作了充分的准备。“以诗为词”创作倾向在北宋初中期的产生,除了词人在主体创作实践方面的努力外,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诸如文体本身发展的需要、文体之间的学习与渗透、时代风尚与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家群体身分的特殊性、作家观念的改变、作家创作的相互影响等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词论》所说“词别是一家”,系针对苏轼等人而发。其实,早在她之前,苏轼同时代人陈师道、晁补之和张耒诸人便指出过“子瞻以诗为词”、“先生(东坡)词似诗”、“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李清照正是根据这种流行的议论提出自己的命题。“词别是一家”,即词有别于诗,其论点如下:  相似文献   

19.
范伟军 《河北学刊》2002,22(6):107-110
意境“空白”是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本质的展现 ,是对审美意味世界的充分建构 ,体现出中国诗哲学的精神内核。本文从思想渊源、内在意蕴、创造与鉴赏等几个层面入手 ,对古典诗歌意境结构中的“空白”进行集中探究。  相似文献   

20.
寄寓是苏轼对人生在世状态的思考。从空间维度上,他提出“吾生如寄耳”,人只是寄寓天地间,一生漂泊;从时间维度上,他提出“人间如梦”,人生如同一场梦境,转瞬即逝。不过,他并未沉沦,而是通过自然审美生发出寄寓之道——齐同“寄”与“归”,认山水最佳处为家;齐同“梦”与“觉”,化如梦人生为审美人生。苏轼的自然审美不是以自己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主客对立式观照,而是生发出注重自在自得的“寓意于物”的这种自然审美模式。从寄寓之道的角度探讨苏轼的自然审美,能够使自然审美超越审美对象的意义而获得生存哲学的意义,从而深化当代自然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