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鲁迅给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以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给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放下了基础”,他的艺术理论著作,“不愧为建立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社会学底美学的古典文献”。(《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鲁迅亲自翻译了普氏的《艺术论》,《车尔尼雪  相似文献   

2.
鲁迅不但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如果要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那么鲁迅是它的奠基人之一.还在“大夜弥天”的“无声的中国”,在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的时候,鲁迅就象古希腊神话中的大神普岁米修斯,把天火盗到人间,为了建设中国的革命文学,为了给左翼文艺运动提供革命的理论武器,鲁迅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翻译介绍过来.他主持编印了《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并亲自翻译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文学与批评》以及联共(布)关于文学问题的决议集《文艺政策》.在鲁迅的倡导之下,在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学以及同形形色色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文学流派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很快地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开花,主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卡夫卡是在思想、气质、个性和风格诸方面都反差极大的两位伟大的现代作家。鲁迅是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念念不忘此岸世界;卡夫卡是虔敬的宗教徒,对彼岸世界念念不忘。鲁迅是真的猛士,拥有“粉碎一切”的勇力;卡夫卡是“软骨头”,哀叹“一切粉碎了我”。鲁迅是现实主义艺术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艺术家。鲁迅富有幽默感;卡夫卡几无幽默感。…… 但是,这样两位作家的中篇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和《变形记》,在哲理内涵的表现上却存在着引入注目的“异中之同”,它们都揭示了异化;并且,又存在着更加引人注目的“同中之异”,即《阿Q正传》主要以现实主义艺术方式,从客观角度描绘出了人在社会里的异化处境——阿Q作为一个愚昧麻木的农民在封建性未庄的异化处  相似文献   

4.
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清醒的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里论及鲁迅精神时,概括了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里也指出:“鲁迅的思想,虽跟着时代的迁移,大有进展……但有为其一贯的线索者在,这就是战斗的现实主义。其思想方法,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具体的事实出发的,在现实生活中得其结论”。鲁迅自己也说:“即如我自己,何尝懂什么经济学或看了什么宣传文字,《资本论》不但未尝寓目,连手碰也没有过。然而启示我的是事实,而且并非外国的事实,倒是中国的事实”。在谈到自己的思想转变时,鲁迅也强调是“由于事实的教训”才“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鲁迅自己,还是他的战友,都一致地认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是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上是批判现实主义性质的。但应该指出的是,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五四前后到1925年,即《呐喊》到《彷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和时局的转化,鲁迅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他的现实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这种发展。我们知道,在鲁迅创作小说《呐喊》和《彷徨》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到了低潮。《新青年》时代的狂飚猛进的气氛暂时消歇了。文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先前的勇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文化战线的分裂,资产阶级右翼退出新文化阵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逐渐尖锐化是五四低潮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6.
尽管文学理论家们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差别明辨得一清二楚,文学理论教科书也对此作了清晰的表述,但在某些特殊文学作品面前,这些放之一般文学作品而皆准的理论也会变得苍白无力。鲁迅的《故事新编》就是这样。有的同志认为:“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鲁迅运用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概括手段,基本上是一致的,持续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他们认为《故事新编》是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还有同志认为:“《故事新编》在塑造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具有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就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再强调,作家要忠实于生活,他认为:“只要写出实情,即于中国有益”(《致姚克信》,1934年1月25日)鲁迅亲自翻译过法捷耶夫的名著《毁灭》,由于((毁灭》的作者亲身参加过远东游击队的斗争,所以写得很真切。鲁迅说:“不但泰茄的景色,夜袭的情形,非身历者不能描写,即开枪和调马之术,书中但以烘托美谛克的受窘者,也都是要于实际的经验,决非幻想的文人所能著笔的。”(《致胡风信》1935年6月28日)艾青写《大堰河-我的褓姆》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他所描绘的人与事是“忠实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充盈着诗情,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日本学者增田涉说:“鲁迅写小说的时期,是他生活中的早期或前期,……他的诗人的、或抒情的一面,适度融合于为进化论的人道主义所支持的尖锐讽刺里,开展了有声有色的世界。”(《鲁迅的小说》)唐弢则认为:“从作品存在的普通特征考察起来,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另一独特的内容,是它的抒情性,凝炼通达,酣畅舒展,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抒情诗。”(《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这方面的论述,还可以举出许多。众多的论述对于“融合”的范围、程度等虽有不同认识,但认为“抒情”乃是这种“融合”的标志,庶几相近。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建筑美学还是块不是空白的空白。本文通过读邓焱教授的《建筑艺术论》,特就中国式“建筑美学”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肯定了《建筑艺术论》的基本特点、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认为《建筑艺术论》是一部“中国人写中国人的书”、“中国人弘扬中国人的文化”、“中国建筑学家论建筑艺术”的行家好书。正因为如此,《建筑艺术论》填补了古人和前人留下的中国建筑界需要和期待的“建筑美学”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在那风雨如磐、鹰犬四伏的岁月,他非常热情地翻译并介绍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及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他曾译过果戈理的《死魂灵》,法捷耶夫的《毁灭》,《爱罗先珂童话集》,及普列汉诺夫的早期著作《艺术论》等大量作品;创办《译文》杂志,翻译并印行了两本《城外小说集》。他的译作达三百万字之多。鲁迅怀着普罗米修斯“偷火给人类”的目的,通过翻译来唤醒和激发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同时,鲁迅认为中国文学如果“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已来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野草》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都充满对生命执着的探寻,大体来说,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向下扎根,具有深刻性、真挚性;梁实秋的生命哲学是向上飞升,具有超越性、平和性。《野苹》是鲁迅对黑暗社会“绝望”和“反抗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箴言;《雅舍小品》则是梁实秋对现实社会“绝望”从而“超越绝望”的从容典雅的生命诗篇。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体现为韧性战斗精神,是执着现在的现实主义。归根结底是“真”,真中有善,是一种大善;梁实秋“超越绝望”的生命哲学体现为儒雅为业,是执着现在的理想主义,溯本探源是“善”,善中有真,是一种本真。  相似文献   

12.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反封建战士还是真的狂人?已经争论多年,两种说法都言之成理,但都不够完满。这篇杰出小说的创作方法,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现实主义,也有人说是浪漫主义,但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三年前,陈涌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他说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用的是象征的艺术方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结晶,特别是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中外学者在将鲁迅与俄罗斯作家进行比较时议论最多的是鲁迅与契诃夫的相似。两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和《第六病室》十分具有相通之处,而正是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和主体意识的不同又造成了鲁迅笔下“狂人”形象的变异。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讲法,认为是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的。例如,一九五九年何家槐同志就提出:“鲁迅在这些作品中所采取的写作方法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一九七九年,唐弢同志进而提出,《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是“革命现实主义”。一九八一年,王士菁同志也认为,“这八篇小说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历史小说。”其实,这些概括未必符合《故事新编》的创作实际。我认为,从总体上看,《故事新编》里的多数作品是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或者说,它的创作方法的主导倾向是浪漫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是一部带有浓厚朱学色彩的实践性诗文选本,其“明义理)、“切世用”的选文标准,具有“实用”、“主理”、“求正”、“尚雅”、“崇古”、追求平淡自然的审美价值取向,体现了内敛和伦理型政治文化特征。《文章正宗》所代表的理学文学观,反映了当时主流思想的文艺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鲁迅认为“《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后来我们大都把这条路理解成为现实主义的道路,有人甚至将其命名为“稻草人主义”。无论是从鲁迅对儿童文学的认识,还是从《稻草人》这部童话集内在特性来看,都可以衍生出这种说法。惟其如此,我们不能将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稻草人》当作童话来看待,因为它所遵循的是事理逻辑而非情感逻辑,并且缺乏童话中的必要的行动性因素。对“稻草人主义”的过分强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内童话创作想象力的伸展,我们今天必须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部汉赋研究的力作──读阮忠《汉赋艺术论》袁定坤近年来,汉赋作为一代文学正宗逐渐受到应有的重视,汉赋研究领域里一改往日沉寂的局面,研究汉赋的专著时有问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阮忠先生的汉赋专著《汉赋艺术论》堪称是一部汉赋研究的力作。总览全书,...  相似文献   

18.
一作为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的鲁迅,在创作《野草》的同一时期,写出杂文集《坟》的后半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和小说集《彷徨》等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而《野草》却以殊异的创作方法和殊异的风格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野草》如放到鲁迅一生的全部创作中加以考察,它的风格也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任何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品。出现这种奇异的现象,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从创作方法来看,因为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是鲁迅创作中的最主要创作方法,这是为人们所公认的。因此,几乎所有研究者在探讨鲁迅的创作时,都围绕着鲁迅的现实主义进行论述。事实上,鲁迅在创作方法上是“博采众家,各取所长”的。所以,在他的小说中,除作为主  相似文献   

20.
有关鲁迅思想阐释及“鲁迅”形象的再叙与重构,是建国初年文化再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关键当事人,鲁迅弟子出于位置不同、对鲁迅精神理解与继承方式的差异,在其内部酿成两个“鲁迅”相冲突的理论争辩。它从胡风、雪苇等对冯雪峰等的不满开始,以耿庸《〈阿Q正传〉研究》的出版为标志。耿著批评“两期论”,表面上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统摄鲁迅前期和后期,实意在回避《讲话》有关思想改造的权威论述,申张启蒙知识分子独立的价值探求。这一论述策略,被另一鲁迅弟子唐弢在《文艺月报》组织文章予以批评、揭露。由于丧失公开的文学资源,胡风、耿庸等只得以私信、讲演等方式展开论辩。但由于主客观的多重因素,这场论辩终于因陷入批判旋涡而流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