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发展的里程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秦汉史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和丰硕成果。研究领域和视野有了很大拓展,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大量考古新发现特别是简牍材料的出土成为推动秦汉史研究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研究也普遍存在理论关怀相对缺失、范式探讨和长时段研究不足的问题。大量研究仍盘桓于以往提出的老问题,研究、阐释模式少有变化,在关系秦汉社会特质的重大问题上创新成果不多。  相似文献   

2.
<正> 秦汉是中国二千年封建社会的奠基时代.关于秦汉史的研究,历来就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远的姑且不说,建国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不论是在社会性质、农民战争,历史人物评价,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化,还是在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方面,几乎都有人作过研究,并且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尤其是对社会经济史、阶级斗争史和各族人民历史的研究,更是远远超过了解放前的研究水平.近几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秦汉史的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展,成果也较多.除了散见于全国报刊上的数百篇论文外,还出版了许多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3.
高敏教授秦汉史研究成果受到台湾学者重视今年初,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高敏教授收到了台湾大学寄来的《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中《睡虎地秦简十四年研究述评》一文的抽印本,高教授惊喜地发现,他1979年出版的《云梦秦简初探》一书和有关秦汉...  相似文献   

4.
胡新生 《文史哲》2011,(5):166-171
韩连琪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先秦秦汉史专家。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韩先生一直在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教书育人、奖掖后学,为山东大学历史学科特别是先秦秦汉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永不磨灭的杰出贡献。韩先生治学,注重宏观把握历史和贯通的理解,注重构建学说系统,不赞成搞支离破碎的繁琐论证,更不赞成在学术研究中刻意追求新巧。他的论文侧重于对历史发展大势作纲领式的描述,特别强调历史解释的系统性,犹如正面作战的大军而无游击之气。《先秦两汉史论丛》收入的文章,分开来看是对某一时期某一专题的论述,综合来看则都有他对先秦秦汉社会形态的看法贯彻其中,深为研究者所推崇。  相似文献   

5.
秦汉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曾宪礼唐浩中“庆祝广州建城2210年: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8月20—24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这次讨论会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山大学历史系、广州市城庆办公室和广州市文化局联合主办。来自全国(...  相似文献   

6.
<正> 山东大学历史系韩连琪教授,是研究我国先秦秦汉史的著名学者。他生于1909年,山东安邱人。1935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先后执教于山东师范学院、华东大学、齐鲁大学。1951年9月,到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历史系副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文史哲》编委、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山东省历史学会顾问、《山东地方志》编委会顾问、山东地方史学会副会长等职。  相似文献   

7.
秦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也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奠基时代.其影响之深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这不仅是以后的各个朝代制度在很多方面大都由秦汉开其端绪,甚至可以说,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也还能看到秦汉时代的某些影响.所以关于秦汉史的研究,历来就受到中外研究中国史的学者们的重视,并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探讨.所谓多层次,主要是指基础研究(如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辨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秦汉史研究,大致可以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为限,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术界致力于拨乱反正,纠正以往研究中"左"倾思潮的影响.一方面,研究仍主要集中于社会形态和性质、土地制度、农民战争等问题,并出版了大量总结之作;另一方面,史学界开始重新探求历史学的定位、界限和方法,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开始引进,并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强烈冲击,中国史学工作者的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 孟祥才教授,山东临沂市人,1940年生。196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同年考取中国思想史大师侯外庐先生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76年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秘书长、秦汉史学会理事、山东省史学会理事、山东省农民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历史系教授。孟先生亲炙于侯外庐大师数载,“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发表论文50多篇,1980年出版的《梁启超传》,是建国后第一部全面研究梁启超的论著,深得学界推崇。1990年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重印该书,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不久的2020年中,日本汉学界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全面搜集日文论著中战国秦汉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析分为文献研究、政治制度史、社会习俗、对外关系、学术思想以及考古与美术史等分支领域,逐一介绍其具体观点。文章在对研究内容进行概述的同时,措意于呈现研究方法及学界最新趋势与动态,并略述及日本汉学界与中国及欧美的学术交流意识,期待能为世界范围内的古代中国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宁镇疆 《学术月刊》2024,(1):203-210
<正>2020—2022,基本对应疫情肆虐的三年。疫情虽极大地影响了线下的交流,但学者也因此沉潜,且新材料公布也并未受多大影响,对此有较大依赖的先秦、秦汉史三年间仍佳作纷呈,在不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或进展。兹分几个专题略作评介。文明起源专题人种起源方面,有高星的《探索华夏民族与中华文明的远古根系》,(1)该文可以说是从古人类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境内人种起源“走出非洲”说的系统回应。作者认为中国境内古人类向现代人演化是一个连续、无缝衔接的过程,自非洲迁徙而来的早期现代人完全替代中国境内古人群的“走出非洲”说并无任何化石证据支持。作者把中国境内不同人群迁徙互动、竞争互鉴,总结为“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此一理论模型不唯填补了文明起源领域旧石器考古的空白,逻辑上也与其后新石器考古中广为接受的  相似文献   

12.
本书是翦伯赞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撰写的,原,题《中国史纲》第二卷《秦汉史》,一九四六年七月、四七年六月,先后由重庆大呼出版公司和上海大孚出版公司出版。当时,翦老计划写一部八卷本的中国通史,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史》;第四卷,《隋唐五代史》;第五卷,《宋辽金元史》;第六卷,《明清史》(到鸦片战争);第七,八卷,《近代史》。第一卷在一九四四年四月,由  相似文献   

13.
在1930年代"汉学"向"中国学"转变的关键时期,贝德士于1935年向耶鲁大学提交博士学位论文《中华帝国的形成》,有别于德、法以文献、名物考订为要旨的"汉学"传统,顺应英、美立足现实问题而溯源古代历史的"中国学"潮流,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87年的秦汉史入手,以西方实证史学的传统、世界史的视野、社会学与政治学交叉的方法,探讨中国集权政治框架延续及不断自我重建的本质。其特点:一是构建出威权、地域(族群)、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华帝国"的分析模式;二是剖析制度、组织及其内在的以儒、法为核心的政治理念;三是在历史的因果链条中评价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的政绩及其制度、组织的特性。贝德士指出,正是儒、法交相为用的政治原则,造就并强化着专制政体。惜因论文未公开出版,贝氏学术旨趣隐而不彰。虽然直至1980年代,随剑桥系列中国史的出现,"中国学"的地位最终确立,但无论是从理论预设、论述框架的提出,还是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特性的总结来看,贝氏论文与1986年出版的《剑桥中国秦汉史》都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从"汉学"到"中国学"转变的学术系谱上,贝氏论文堪称典范之作,理应具有"界标"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年会二年一开,今年(1993年)是第六届。邀来韩国世明大学校长、几个日本学者,再加上还在北京大学就读的美国籍研究生,有了点中外对话,开成了国际研讨会。其实主要还是大陆学者在唱戏。这次会议地点选择在靠近庐山的江西南昌。时间在9月21日至25日。会议本身有三项主要议程:(一)宣读论文;(二)讨论如何进一步发展秦汉史研究及搞好学会;(三)研究会理事改选。这里谈些感受式介绍。 一、九十年回顾 这次秦汉史研讨会做了一件较有意义的工作,这就是委托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作了《秦汉史研究九十年评述》的回顾与展望性  相似文献   

15.
郭艾生 《兰州学刊》2008,(Z1):125-126
近年来,考古资料的发现,推动了秦汉史的研究。自从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以来,史学界也颇注意文献与考古的结合。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对秦汉时的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驰骋领域。它们丰富了秦汉史的研究内容,而秦汉封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文章就其所收集资料对秦汉封泥作一简单评议,可以对秦汉封泥的梗概做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徐扬杰,1933年11月生于湖南省华容县,195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班。1954─—1978年任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武汉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1978─—1988年任职于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1980年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1988年调至该院,任研究员。徐杨杰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秦汉史和家族史是其主要方向。60年代前期之前,通过读书和调查,他积累了大量秦汉史和家族史的资料。并陆续写出数十篇学术论文,“文革”开始后,这些还…  相似文献   

17.
<正> 卢振华教授,字南乔,湖北红安人,生于1911年1月8日,1937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后相继在湖北恩施列山中学、恩施高中、重庆北碚编译馆工作。1946年来山东大学历史系执教,任副教授、教授。先生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著名学者,曾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讲授秦汉史、秦汉思想史,著有《秦汉史讲义》、《山东古代科技人物传》、《论战国秦汉的社会性质》等。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秦汉史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中国传统史论的代表作,其中的秦汉史论集中概括了他对四百年秦汉历史的独特解释与评论,不乏对于历史问题深刻的发现、精辟的见解和史学方法的卓越启示,较典型地反映了王夫之的历史哲学意识和历史评论模式。虽然其中个别警策的论断已为治史者广泛引用,但从整体上估价王夫之的秦汉史论,全面分析继承其合理成果,仍是未曾展开的课题。近来反思史学遗产、弘扬史学优秀传统已日益成为史界共识,本文正是将王夫之的秦汉史论作为传统史学遗产的典型个案,从秦汉断代史和史学论的双重视角作初步审视。秦汉史论是《读通鉴论》这部评史巨著的主体内  相似文献   

19.
汉代经济犯罪的类型及惩治的司法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经济犯罪的类型及惩治的司法原则熊伟华西北大学秦汉史研究室经济犯罪是指破坏和侵害某一时期的经济状况及经济关系的一种犯罪类型。在汉代,以贪污罪和贿赂罪为核心的各种经济犯罪类型史不绝书。作为经济迅速发展和法制逐渐完备的汉代,既不能避免汹涌而至的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论坛》2009,(7):F0002-F0002,F0003
彭卫,1959年2月出生于陕西西安。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史研究》杂志主编。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史学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