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殷周金文中的“献纳”义动词共有“献、羞、入(纳)、荐、尊、享、进、共(供)、稟、觐、惠”11个,总出现频次为74次,除“献、羞、纳”三词外,其余各词的出现频率均很低,总体出现时间为殷商1例、西周46例、东周27例;句法功能上,不带宾语的略多于带宾语的,与同属取予范畴的“赐予”义动词相比,“献纳”义动词在个体词目和总出现频次方面均明显少于前者,反映了两者的不平衡存在状态;与殷墟甲骨文相比,殷周金文中此类动词的词目和出现频率均有所增加,与先秦传世文献相比,殷周金文中的多数此类动词都见于传世文献且出现频率很高;同时先秦传世文献中也有一些此类动词是殷周金文未见的,表明殷周金文中此类动词虽已初具规模,但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2.
针对殷周金文的语法研究可首先分为词类研究和句法研究两部分,词类研究包括实词和虚词研究,句法研究则主要是句式研究。从研究对象看,各方面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为词类研究多于句法研究,虚词所受关注早于且多于实词,实词中代词的受关注程度高于其他类。从研究角度看,与句法、虚词及代词、数量词相关的研究多为语言层面的,其特点是将殷周金文视为上古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相关研究佐证或补充传世文献;而与名词相关的研究则多出于佐证历史、礼制等目的;与动词相关的研究,其直接目的是为了通读铭文,但客观上对众多词义进行了探索梳理。从研究方法看,早期多为训诂式的,侧重一词一器的个体研究,近年来则引入了共时比较、历时比较、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及现代语言学理论等科学方法对殷周金文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与殷周金文有关的词汇研究,可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对具体词语(特别是疑难词语、特有词语)的释读,这方面的工作,应该说从宋人就已经开始了,经清而近代现代,成果众多,但或作为研究历史、礼制等的佐证,或为铭文释读的具体目的服务,语言层面的专门研究还很有限;二是从语言角度对词汇进行的研究,或将殷周金文视为上古汉语词汇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展开全方位的研究,或侧重复音词的研究,或关注构词法问题,或侧重同类词同义词的类聚比较,或对某一个词进行深入的词义探索,或致力于与传世文献的对读比堪。角度不同,但对语料的挖掘已日益深入。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虽晚,然成果已颇为可观,且未来的发展态势极佳。  相似文献   

4.
叹词是汉语词类系统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小类,甲骨文中是否已有叹词出现,各家尚有不同意见.两周金文中可以肯定为叹词的有"叔"、"鸟瘴"、"繇"、"巳"四词,虽个体数量有限,总体出现频率不高,但却颇有意义.特别是四词均能与传世文献中的相应词对应上,显示了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佐证和补充的语料功能.  相似文献   

5.
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语料进行全面调查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副词"全"的发展过程,即先秦汉语中"全"为动词和形容词,当其位于另一动词前充当状语时就逐渐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这一用法始见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具备了后代副词"全"的各种用法.唐代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但是唐以后用法逐渐趋于简单化,到了清代晚期则呈现出与现代汉语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6.
两周金文中能肯定用为并列连词者有“暨、及、雩、以、与、[虘又](且)、而、兼、又、唯”十词。从用法看,这些词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又”,主要连接整数和零数,多用于计时的场合;一类是“[虘又](且)”,主要连接形容词,基本只见于四字韵文中;其余各词主要连接名词或名词性成分,表现出用法上的一致性。从出现频率看,除了“又”用例很多,“暨”略多见外,其他各词都很少见,表明两周金文中的并列连词尚处于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时间上,“暨、雩、以、又、唯”只见于或主要见于西周时期,“及”主要见于春秋时期,“且、而、与、兼”只见于东周时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时间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明确的出土文献重新梳理副词唯。通过唯在殷商卜辞、两周金文、战国文献中的语法位置、语法意义的分析,发现语气副词唯向范围副词唯转化的过程。范围副词唯至迟在战国时期出现,语气副词唯仍继续存在,后者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8.
"既"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不但出现频率高,应用时间长,且用法丰富.金文代表了其早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既"有动词、时间副词、关联副词三种用法,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不但可为了解该词的早期发展轨迹提供重要线索,亦可为传世文献相关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9.
“范围副词”中的功能差异——兼论副词次类的划分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们通常所说的“范围副词”,应分属于四个不同的副词次类.四类之间语义特征有别,组合功能更是不同.本文主要就四类副词在对被饰成分的选择、与其他副词同现时在线性序列中所处的位置、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三个方面所存在的差别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提出,划分副词次类,不仅要有语义特征的标准,还应该结合功能特征方面的标准,互相渗透,互为印证.  相似文献   

10.
殷周金文中表达的规则、理念与方法,是我国最早的重要本土法律资源,是中华法系的源头和基础,对于加强我国当代法律自信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借鉴历史、加强完善制度建设是周代一以贯之的发展战略,是为我国立法传统;天命下行、尊礼尚施、安民治心、长治久安是周代制度设计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法的本质精神;明德慎罚、礼乐刑政一体,形成综合治理机制,表现出轴心时代法制的大国风度;由程序体现的收教制度、盟誓方式、保障措施、再审制度等仪式设计,以及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的私有空间的搭建而培育的契约精神,体现了法律的张力和庄严。  相似文献   

11.
由于金文书法所处的特殊地位,金文书法的风格在演变过程中直接受到了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刻影响,使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商周社会文化的演进。金文书法的风格特点充分体现出了当时的人文性格,其中商代书风较自由,西周时作品较规范典雅,春秋战国时较开放而最具丰富的地域特色,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性格都表现出互为关联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两周金文共有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女"、"乃"、"尔",它们的语法功能一直比较稳定。"余、朕、女、乃"和"我、尔"在殷商以前可能属于不同方言,后者之进入前者所在方言,可能就是为了补前者不表复数之不足。第二人称代词在殷商西周时可通用于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到东周春秋时期逐渐有了限制。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随着称谓礼仪的发展,称谓系统也发展得愈益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猃狁是殷周时期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部落,甲骨卜辞中就对该族的活动情况有所记载,传世典籍中对猃狁的记载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对猃狁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采用历史二重证据法,利用传统文献和金文中的材料对猃狁在先秦时期的情况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
《通鉴》取材丰富 ,主要是对以往的历史文献进行鉴别取舍。将《通鉴》与先前有关文献进行比勘分析 ,对于研究《通鉴》的体例、史源、文献特点以及探索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和文献学成就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对《商周金文资料通鉴》中著录的三件新出的战国铜器上的未释或误释铭文进行了考释,认为18851号器首字不为"衣",而是"黾"字;17301号器第三字阙释,我们认为应是"寍"字;17320号器首字,邹芙都先生考释为"玄舍"合文,我们结合战国兵器铭刻制度及字形变异特点,认为应改释为"舒"。  相似文献   

16.
商周时期的正坐姿势,实源于三代祖先祭祀仪式中的“尸祭”。尸祭之坐法称为“尸坐”,由尸坐演化而为“坐如尸”,显示出受祭之尸坐到“君子”之坐的空间变化,意为君子之坐应当效仿“尸坐”严肃、安定之姿势。在考古实物中,那些躬身扶膝的坐式人像可能都是坐而受祭的祖先神灵象征,而非大而化之的巫师像。到周代时,神灵受祭之正坐逐渐从神坛走下来,延伸而为贵族的生活仪式。正坐遂成为贵族社会圈子内的体面性正式坐姿,用于会客、宴饮仪式当中。“正坐”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礼仪姿势,在虚坐、食坐、坐向、坐席、几杖之设等诸多方面都有极为严格的约束。  相似文献   

17.
西周金文赏赐物品确认的前提之一是对表赏赐义动词的正确解读;而且不同动词的使用,往往隐含着赏赐行为中不同的授受关系.西周金文中有十几个赏赐动词,对其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正确理解铭辞,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的赏赐制度.在广泛吸取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古文字学研究成果和结合传世文献参证,对其试加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