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梳理了人口因素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文献,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增长两个方面总结了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展,评述了人口因素对经济影响的最新研究动态及研究成果,并展望和探讨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其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福利。然而人口增长并不能无限制的带来经济福利,我们还应当考虑人口增长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论述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正负效应,来引出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定义了老龄化率,以便更好地刻画社会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变化这一现象,并将人口结构参数定义为老龄化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比例。人口结构变动除影响技术进步率外,还影响家庭对未来的看法,将人口结构参数引进Ramsey模型分析对经济的影响,发现在鞍型的平衡增长路径上,人均产出增长率取决于技术进步率与老龄化率之差,而由于人口结构参数影响时间偏好,经济增速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所要求的人口结构参数出现了不一致,本文给出了两种情形下的必要条件,并进行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4.
25年前,罗马俱乐部公布的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指出,随着现有科学技术和经济组织的广泛应用,全球化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并进将会导致国家资源的枯竭和自然环境的毁坏,将会给地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今天的情况与25年前大不相同,现在是我们考虑现状并计划未来的时候了。罗马俱乐部的报告普遍提高了我们对于人口、环境和发展的重视。对于控制人口增长,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努力了。但这一直是一种痛苦的努力。中国即是一例。中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请恕我直言,这种控制也伤了人心,因此它是一种痛苦的努力。人们也许会希望…  相似文献   

5.
应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我国人口总量、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问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总量、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具有长期的协整性,且人口总量比GDP对能源消费量的影响更为显著,从短期和长期来看,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单向的原因,短期内人口总量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长期中人口总量对经济增长具有外生性.  相似文献   

6.
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必须慎重面对的现实问题,当今社会由于人口过度增长,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已变得越加突出,控制人口增长,构建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关系,已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鉴于此。笔者根据当地现实,就笔者所在县的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关系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使人们对此有一个更加理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参考中国统计年鉴1970-2005年的数据,文章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基于ARIMA算法的时间序列模型对我国人口进行预测,将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人口预测上具有更高的精准度。两个模型同时表明,我国人口在短期内会继续增长,并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增长趋势会逐渐变缓。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对立是指过快的人口增长和消费,会对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经济增长的粗放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从而也就影响了经济建设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导致恶性循环的结果。统一是指经济建设与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都是为了人类生活的幸福和舒适。经济建设离不开人以及资源环境的支持,高素质的人和资源环境是经济建设的前提,而人的生活水平和素质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又都有赖于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9.
名刊要览     
《决策》2010,(11):11-11
危言与变局 在有文字记栽的绝大多数历史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在近30余年,由于政府力量的强力干预,这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发生了急剧转变,在短时间内让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生态文明是社会公平的体现,要维系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对改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1.
自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率停滞、徘徊,而人口却在不断增长,需求持续增加,私有制构成了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粮食问题的基本态势实践已经证明,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里,粮食的波动是我国农业乃一对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基本因素。粮食短缺是我国近几年食品及与其有关的商品涨价的基本推动因素,并在较大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商品销售价格的上升,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一难以估量的不良影响。1989年全国粮食喜获丰收,但这并不能根本缓解我国粮食供需矛盾,还应从消费方面积极寻找措施,正确引导,抑制过速的粮食消费需求增长。  相似文献   

12.
新疆耕地资源态势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新疆耕地概况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中的精华,一定的耕地保有量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由于人口增长、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保有量持续下降,使人口与粮食、人口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加强区域乃至全国的耕地资源态势分析,并针对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对策建议,对科学管理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本文论叙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从人口、资源、环境角度论述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有效手段之一且发挥着重要作用。自计划生育开始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是确保计划生育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在对计划生育的档案管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此,本文针对当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有效提高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基于供需理论的分析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不能与人口尤其是劳动力人口的高速增长相适应,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十一五"期间,城乡新  相似文献   

16.
谢浩然 《决策与信息》2013,(12):184-18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成为我国人力资本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其中省际流动人口更是对流入地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只有全面了解省际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态势,才能优化制定流动人口管理政策,促进流动人口群体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文通过建立基于C—D函数的有效劳动力模型,选取人口流入集中的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5省市为代表,测算出2001-2011年间新增省际流动人口人力资本存量对5省市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处于较高水平,且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常婕 《决策与信息》2009,(10):73-75
全球人口继续增长,可耕种土地却越来越少。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粮食产量必须增长一倍才能满足90亿人口需要。面对沉重压力,他们开始计划第二次绿色革命,寻找喂饱世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数智化转型是驱动新时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已有文献讨论了数据要素或智能技术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但忽略了数据要素利用推动智能技术进步的关键作用。基于此,本文将数据要素利用与智能技术进步同时纳入内生增长模型框架,以探究其对经济增长的联合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利用通过促进智能技术进步能够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型存在两种“制约效应”和一个“增长陷阱”。数据要素利用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受到消费者隐私侵犯厌恶的制约;智能技术进步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受到人口增长的制约。数智化转型时期先后的差异可能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后转型经济体陷入增长率持续低于先转型经济体的增长陷阱。本研究不仅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宏观增长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产业领域的激烈竞争提供了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基于水平创新的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探讨了人口增长、自然资源耗竭、内生技术进步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对模型的社会最优均衡分析和竞争性市场均衡分析,分别求出了均衡解、均衡解存在性条件以及在人口增长和资源约束下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需的条件,并证明了分权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均衡解往往是非帕累托最优的,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市场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及其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20.
赵翀  同童 《决策与信息》2006,(11):65-68
清朝中叶,中国人口数量增长很快。18世纪时,人口就比清初翻了一番,达到了约3亿。1850年,全国总人口已达到4.3亿。在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平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帝王功不可没,正是在他们的集权统治下,中国社会稳定,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