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试从齐物的思维方式、嘲讽的表现方式、游戏的生存方式三个方面分析宋代俳谐词与《庄子》的内在相通之处,以求更深刻地揭示此类词作的精神实质和艺术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自唐以降,弄孔子、戏儒流之优戏表演绵延不绝,尤以宋代优戏为著。它以戏谑性的妆演,隐含复杂深刻的历史内容,因其牵动道德、宗教与文化学术方面的敏感神经,尤其与时事政治相抵牾,而屡遭官方惩禁,但它渎经侮圣、诋贤叛道、戏儒刺奸、讥时揭弊的俳谐精神,则演绎了儒家思想民间接受的另一面,显示了戏剧文化与社会政治渗透消长的态势,作为早期戏剧不可多得的“真戏弄”,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是我国小说萌芽阶段一部记录魏晋名士言行的轶事小说,从其所写魏晋名士言行的特定内容和创作旨趣、审美追求看,则表现出玄韵、简约、谐趣的审美特征。玄韵是名士清谈所表现出来的清逸、爽朗、放旷的才情风韵;简约是指记事写人语言简洁洗练,言约旨远;谐趣是记事写人语言诙谐风趣,富有审美意味。《世说新语》这些审美特征,是它超越同时代世说体作品,能在后世得以广泛流传,成为文人士大夫案头必备之书并为诸家所仿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自然包括非社会性自然和社会性自然,名为自然一般。任何意义的存在都必然是在自然界限之内的存在。在自然界限之外者是绝对的非存在。社会性自然作为人,是负荷其意识现象的主体。自然作为人的自我意识之容观对象,与此自我意识的心理过程之统一,名为心理自然或日属人自然。但属人自然不可等同或代替自然一般。自然一般或日其共相自然的普遍规律乃贯通和普适于所有自然事物的一个逻辑先在基础。此意义上之自然一般亦名为逻辑自然。自我意识超越心理自然而达人与自然融通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人才能真正获得人之成立其为人的真实的存在和生存之理。坚执自我意识和心理自然而不能超越自身达到逻辑自然,必然导致自戕其生存之根而致非人性虚幻之境的心理主义。时下那种流行的以人或人类社会为超越自然的存在的观点乃人类中心论虚幻意识的僭妄,最终只能导致对人类存在和生存意义的否定。  相似文献   

5.
自然过程哲学是恩斯特·布洛赫哲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多数20世纪西方哲学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不同,布洛赫以巨大的理论勇气重构自然过程哲学,积极采纳了自亚里士多德左翼、文艺复兴乃至莱布尼茨、谢林、恩格斯的全部自然哲学素材.根据"能生的自然"、"自然主体"、"地平线-物质"概念,布洛赫重建了"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并追问马克思主义的宇宙学问题,大力倡导一种人道主义的宇宙学.  相似文献   

6.
李醒民 《学术界》2007,(2):185-206
自然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文探讨了西方自然概念的语源和演化,日本和中国自然概念的嬗变,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自然和(自然)科学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蔚 《社会科学》2012,(7):175-183
宋代田园诗词的创作都存在破体现象。北宋时期主要是词的破体,即把田园这一传统的诗歌题材引入词的创作领域,或化用诗歌的字句,或融其诗意,体式上也接近于齐言。苏轼完成了飞跃性的转变,其田园词在破体的基础上自有新创,语汇、句法和主题都对南宋田园诗产生重大影响。南宋时期,田园诗词的创作进入"以诗为词"和"以词为诗"的双向互动阶段,田园词诗化和田园诗词化的现象同时并存。辛弃疾的田园词继承了汉代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诗词兼善者的田园词往往不可避免地接近其诗的面目腔调。而南宋劝农类的田园诗则全盘接受苏轼词的影响,更为普泛的现象是田园诗沾染上了些许词的格调韵味。宋代田园诗词的破体是良性的。经过破体,诗词互相借镜,相资为用,都取得了不俗成就,共同推动了田园题材在宋代的新的繁兴。  相似文献   

8.
涂育珍 《兰州学刊》2007,(11):183-185
"以诗为词"是一个曾引起宋以及宋以后历代词人议论纷纷的话题。围绕对东坡词的评论,这个现象可以看作是宋词与宋代诗文化心理交融、碰撞和观念整合的一个标志,它代表了词的诗化和雅化转变的关捩点。  相似文献   

9.
王晓骊 《学术研究》2002,(2):111-114
今天的研究者对词体性的认识,一般都以宋代文人词为文本基础,但文人词并不能代表宋词的全部。当文人词日益脱离音乐成为诗歌的别体时,宋代民间词却一直沿着音乐文学的道路发展,并在城市市民文化的孕育下遵循着市民阶层自己的文化要求和市民文艺的发展规律演变着,由此,宋代民间词的发展便具有了曲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在文化体征上,宋代民间词具有市民文艺特征;在表演形式上,具有表演化和伎艺化倾向;在文体形式上则具有句法自由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学界给予彭斯的关注少之又少,多是认为彭斯的诗歌主要是以歌颂爱情为主的抒情诗,"浅白无味",意义不大。本文拟从其政治诗、爱情诗、自然诗等探讨"彭斯诗中的爱总是多元复式的,他的爱是博大的"。他特有的淳朴自然、极富乡土气息的语言,表达了对现存秩序的鄙视、对未来平等社会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劳动人民的浪漫主义自由情怀,诗人的自然情结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清新的风尚。  相似文献   

11.
王晓骊 《兰州学刊》2010,(6):162-166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理学的成熟,理学思想逐渐向宋词的创作和接受领域渗透,成为词学思想的重要哲学渊源。在理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文人词学思想的核心逐渐从"合乐软媚"的本色论向醇雅中正的品格论转移。南渡之后,理学家积极参与宋词的评价和阐释,词学话语体系的建立或多或少地带上了理学的气息。理学以道德评价为旨归的美学思想更成为南宋后期词学理论的核心,并影响了词学思想在后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论追问——兼论自然的价值与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人性为基础展开的,自然的价值是基于人性而被发现的,自然的生态价值在根本上影响与制约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正确处理人之自然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工具价值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一种必要。人类作为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惟一能动者,必须肩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善待自然,构建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生态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人的自然无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无意识是宇宙自然运行的根本规律即和谐与发展在人性中的反映,并从现象学和哲学的角度证明了人的和谐本能与发展本能的存在,两种本能既对立又统一,是自然无意识的特性,也是人性进化的根基。自然无意识在整个人的精神世界中是最深层的部分,也是最根本的人性。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艺美学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概念为核心的文艺观,苏轼作为这一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概念不仅散见于他的诗文书画理论中,更为重要的是,他赋予了“自然”以本体论意义,提出了“不能不为之为工”、“无意为文”的“自然”艺术本源论,“身与竹化”、“无法之法”的“自然”创作论及“平淡”的“自然”风格论,由此使其文艺思想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宋代笔记中保留了丰富的俗语词资料,但历来对此的研究多集中在词义考释等方面,对俗语词成词理据的系统研究相对欠缺.本文选取宋代笔记中的俗语词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内部因素、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以及流传过程中的错解错用等方面,对关涉到俗语词成词理据的相关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有助于推进汉语语词的成词理据研究.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界主流观点将控制自然论视为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并从技术理性蔓延、自然生态失衡、人类中心主义盛行等方面,在“支配自然”意义上指出控制自然论的某些理论困境。而“控制自然”在生存论层面的合法性常被忽视。生存需要是控制自然论的合法性基点,为应对自然提出的生存挑战,人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然,主动谋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基于生存需要,人与自然的交往不是单向度的支配与奴役,而是持续性的反馈循环。反馈循环开启了控制自然论的合法性过程,在调适环境层面为控制自然论提供辩护。从支配自然走向调适环境,实现控制自然论的合理性诠释,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生存挑战,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日本“俳谐”一词及俳谐体的观念源自中国,后来产生了日本独特的微型诗体“俳谐”(近代以后称“俳句”).近百年来周作人、赵朴初、林林、李芒、晓帆等人对日本俳句的译介和创作,使汉俳在近三十多年来颇有创作声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为汉俳的理论建设滞后,特别对俳谐及汉俳的美学特质的认识和探讨还很薄弱.许多作者以中国古典汉诗词的创作思路与语言习惯来写汉俳,颇似诗词长短句;有的虽用白话,却写成了“五七五”音节的豪言壮语、政治口号.笔者以尝试写作的百首汉俳为例,主张汉俳既然是“俳”,就应该具有轻妙、鲜活、潇洒、超越、机智、诙谐的俳意和俳味,在题材上应该着眼于日常化、个人化、生活化的卑俗题材,以写生、自况、讽喻、酬唱为主,务必使用俗语俳言,务求小巧轻妙、稚气清新、化俗为雅,这样才能对中国传统古典诗词的思维惯性加以转换,对一本正经的板正、暮气沉沉的老到,言志载道的传统士大夫气及诗词雅言的陈词滥调加以反思和清理,从而丰富我们的诗歌表现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8.
斯宾诺莎把自然权利视为自然力量,以此作为基本观念,论证了人天生是自由的。在自然权利和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自然权利不一定是理性的,人的自然权利更多地是来自非理性的东西。以这一思想为基础,斯宾诺莎论证了在自然权利的问题上人人平等。他还指出,在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然权利既得到充分实现,又是完全没有保障的;为了保障自己的自然权利,人们订立契约,组成社会。  相似文献   

19.
早期道家的自然概念蕴含双重内涵:一是根源性自然,来源于"自"这个词的"根源、原初、本始"义;一是自觉性自然,建立在"自"作为反身代词"自己"义的基础上.前者强调了一切事物根源于道的原初本性,是为"物之自然";后者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与自觉精神,是为"人之自然".早期道家十分重视人的自觉精神,强调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自觉遵守根源于道的一切事物之本性,从而实现了人之自然与物之自然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刘奇林 《理论界》2006,(12):103-104
自然债权又称不完全债权,是指不具有法律债权的全部权能的债权,它是欠缺法律债权效力之一而产生的。自然债权本来是脱离法律之外的债权,法律不对之加以规制。但是,基于公平、秩序等方面的考虑,许多国家还是对之给予适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