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藏传佛教慈悲伦理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爱众生"、"利乐有情"是藏传佛教伦理思想的纲要。"慈爱众生"的伦理观具有生态道德的价值,也是佛教生态伦理的重要内容。挖掘和梳理藏传佛教的生态伦理及其实践的同时,要进一步推动藏传佛教传统生态伦理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2.
罗燕 《民族学刊》2023,14(2):120-127, 163
凉山彝族灾难观的形成与其神话传统、仪式实践以及生态伦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神话解释了灾难的起源与肇因,将灾难归咎于道德观念的失范与生态格局的失序。仪式为灾难的禳解提供了神圣路径,以自然崇拜和鬼魂观念为信仰核心,体现了彝人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形成的生存策略和发展之道。生态伦理则在社会、心理两方面奠定了应灾的基础与策略。这使得彝人面对自然灾害时,在文学、仪式以及身体实践三个层面,形成了一套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禳灾表述传统,亦可称为减灾实践的“地方性知识”。作为中国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的表述值得进一步关注和开掘。  相似文献   

3.
广西毛南族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色彩的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主要集中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两个领域,成为建构毛南族生态保护意识的文化基础.基于毛南族在生态环境方面所形成的现代与传统的伦理思维差距,需要从产业、消费、农村等多个角度进行毛南族生态伦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回族二元一体文化结构是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生发开去,重点从回族伊斯兰教精神信仰与儒家思想伦理的结合上阐释其道德律,分别从"内功与外功"、"真理与伦理"、"心法与宗法"三方面分析伊儒相通、德德相济的二元结构,最后论述回族二元一体道德律对当前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5.
罗平布依族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及原始信仰共同构筑了布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生态文化,闪现着生态文明理念的雏形,也折射出布依族人民的传统生态价值观,即敬畏自然、融入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中,布依族原始信仰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布依族创世神话与古歌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融共生,布依族的传统生活体现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自然崇拜、始祖崇拜、师公教、娅汪女神四个研究专题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已有成果,探讨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独特价值,对比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与全国民间信仰研究在研究动态和研究取向上的差异,并将其视为今后研究的突破口,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研究有以下发展趋向:继续深化对民间信仰"壮族模式"的研究、加强对壮族民间信仰复兴和再造的研究力度、注重对民间信仰仪式实践的考察;并认为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会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卓尼之前,当地先民信仰原始土著宗教和苯教,并在适应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在藏传佛教占主流地位的今日卓尼,原始土著宗教和苯教的信仰习俗与生态实践的遗风仍在民间社会盛行.本文论述前佛教时期卓尼的宗教信仰和生态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8.
生态问题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人类与自然的命运考辨.从生态文化的视角观照民俗文化,传承于我国民间数千年的信仰民俗最能体现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精神关联.民间信仰习俗中涵载的大量具有原始思维特点的观念及信仰形式,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生存体悟,烙刻着鲜明的自然崇拜、图腾与敬畏的足迹,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其对整个生态文化系统的形成、演进、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建构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方生态哲学的反思,在哲理层面,寻找生态问题久治不愈的症结所在.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生态智慧中发掘出对现代的和后现代的生态伦理思维有所启迪、有所裨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新的研究走向,拟从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和民众生活的关系,从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切入,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壮族对"山、树、雷、蛙"等的自然崇拜,及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在实质上反映出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的自然至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规范和精神追求,在当今推动"生态广西"构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壮族布洛陀信仰的重构,在其世俗化建构的表象下,其重建、复兴、重释、变异等过程都是在心灵传承机制的整合作用下进行的;壮族布洛陀信仰的重构,对后现代语境中民族传统信仰的复兴与重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启示和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传统体育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背负着对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独特思考,生态伦理作为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也是人类生态智慧的结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发展。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解读体育生态伦理,实际上从新的视角挖掘传统体育现代功能的深层,是对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传承的补充。它促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自然生态条件,从自身体育行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做出科学选择,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逐渐形成了多种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不谋而合。在现代化进程中应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从意识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三维角度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探索出生态伦理与环境保护的共赢模式。  相似文献   

15.
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属于本民族的民间信仰,壮族法事文化是其民间信仰之一,已经演变成了壮族的生活习俗,能慰藉人们的心灵.通过对壮族法事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探究其伦理意蕴,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生态平衡、凝聚民族共同体有着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将其生态伦理观略作归纳,并指出其生态伦理精神在指导、规范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这三方面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与现代意义,即确立生态文明的天人和谐理念、协调发展的人际和谐理念、全面发展的身心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17.
黄河文化与世界上其他三大古代文明最大的不同,是以根亲血缘、族群姓氏解决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纽带的历史传承问题.特别是黄河文化建立起的氏族血缘根亲的认同,形成了华夏文化血浓于水的底层法则和结构,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根亲逻辑和伦理信仰.这个根亲逻辑和伦理信仰的特点是,黄河、黄土地、黄皮肤是中华民族的底色,黄河母亲河两岸血脉根亲的...  相似文献   

18.
青海河湟西纳地区的"猫鬼神"与"古典"信仰并生存在,它们与遍布本地区的山神信仰乃至"王辩会"等民间信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是河湟西纳地区久远以来复杂的族群关系以及地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该区域文化生态乃至社会生态的催生物。透过这些民间信仰的考察可以体认到:一种民间信仰只是一种文化表征,隐匿其后并催生它的是所在地区的地方社会本相。  相似文献   

19.
罗平布依族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及原始信仰共同构筑了布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生态文化,闪现着生态文明理念的雏形,也折射出布依族人民的传统生态价值观,即敬畏自然、融入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中,布依族原始信仰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布依族创世神话与古歌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融共生,布依族的传统生活体现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20.
华夏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从文化大传统视角考察文明发生期的核心物质与核心价值相互作用情况,找到玉石神话信仰(简称"玉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参照韦伯的历史因果诠释模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建立一套诠释华夏文明所以然的理论模型,深度解说"神话——物质——信仰——观念——行为——事件——历史"之间的因果链。玉石神话大传统向文字教化小传统转化的标志是伦理化,突出表现在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教义中,用四重证据法说明"君子温润如玉"的取象原型为昆仑山和田玉,揭示西玉东输的玉石之路四千年,及其造就的多民族互惠生存理想"化干戈为玉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