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族聚居的农牧区经济就整体而言发展缓慢 ,其现代化程度 ,不要说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就说与内蒙古城镇相比也存在着明显差距。蒙古族的传统 ,蒙古族聚居区的教育及人才流向状况都是制约蒙古族聚居区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既要克服民族惰性 ,又要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 ;既要加强“双语教育”促进社会化 ,又要积极建立人才吸引机制。这是加快蒙古族聚居区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是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入居云南已有753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在与云南各民族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为多元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举凡云南行省的设立、土司制度的确定、儒学思想文化主流地位的确立和推广、多民族杂居格局的形成都与蒙古族入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崇尚和谐共处的自然观、崇尚英雄精神、崇尚诚信是蒙古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它贯穿于草原文化的全部历史,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伦理道德思想是蒙古族的生存智慧、发展动力,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在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皮雕艺术是蒙古族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之一,是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和发展并使其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造型艺术。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族皮雕艺术在内蒙地区高等院校课堂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丰富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的能力。基于上述观点,笔者在论文中将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蒙古族皮雕艺术应用于内蒙古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蒙古族皮雕艺术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蒙古族皮雕艺术应用于蒙古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文化浅说洪玉范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物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的过程”①生产方式作为文化真正本体,是我们探讨某一民族文化的根据。蒙古族是马背民族,自古以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蒙古民族生活的这块土...  相似文献   

6.
民族性格是多元的,蒙古族民族性格既有着马背民族典型的粗犷、骁勇、热情、豪放的阳刚一面,同时也有非常细腻、含蓄、温情、宁静的阴柔的一面,这种民族性格的阴柔之美充分地体现于蒙古族民歌之中。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艺术的典范,蒙古族民歌歌词意象和抒情手段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从中可以领略到蒙古族民族性格深沉内在的阴柔之美。  相似文献   

7.
尚色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文化元素与符号表达。蒙古族在其日常生活中崇尚白色、蓝色、红色和金色,这些颜色除了出现在其民族的美术作品、日常生活器物与服饰以及传统建筑蒙古包上之外,也反映在其城市建筑的色彩上。在蒙古族占主导地位的境外城市乌兰巴托,城市建筑色彩的蒙古族特色比中国和俄罗斯的蒙古族城市更多体现了蒙古族尚色习俗。通过对蒙古国乌兰巴托城市建筑色彩的分析,说明城市建筑色彩对构建民族城市风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非形式化教育阶段,教育与劳动的边界是模糊的,教育就在生产生活中。随着形式化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校教育产生后,劳动才从教育中“出走”。有关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思想理论千百年来则不绝如缕,要而言之,一方面传统劳动教育重悯农惜物、贵修身养性、崇智慧贯通,另一方面也存在劳动符号化、人劳己劳区别化表现,需要一分为二、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蒙古族家具图案所映射出来的民族心理进行了综合分析,蒙古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可以说,都是质朴的劳动美、生活美的追求与体现,这些普通的劳动者不仅是在用劳动创造生活,还在用劳动创造关,还在享受着伟大的劳动。丰富的民问图案便是享受劳动的直接体现,当这些图案被移饰于生活的必需品——家具之上时,便形成了朴实而又考究的蒙古族风格家具的民族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习惯法是早期游牧民族法律文化的缩影,也是元朝法制建设的特殊起点。元朝法制同蒙古法文化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蒙古族习惯法对元朝法律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使得元朝法制始终表现出封建法和民族习惯法的二元特色。  相似文献   

11.
社会分层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适当的、良性的社会流动而调整社会分层,发挥社会分层的积极作用,在蒙古族聚居区,则是通过双语教育实现的。从教育的自然属性和蒙古族传统教育模式起航,指出蒙古语言文化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维系民族认同、缓解民族情感的"执着性"等方面的作用,也指出了主流语言文化教育的现代化功能,并针对蒙古族聚居区双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蒙古族舞蹈是蒙古草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的产物,它与蒙古族宗教、民俗民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是蒙古族民族性格艺术化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再论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蒙古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其中所包含多元化、大众化、生态化、艺术化、生活化等特征。本文通过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挖掘其教育价值,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受教育者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民族,无论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发生多大变化,只要具有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这个民族就会生存、延续并发展起来。聚居于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蒙古族是南宋末年远征云南后留居该地区的部分蒙古大军的后裔,虽然他们长期远离蒙古族主体聚居区、成为杂居于其他民族中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而且生活地域的自然环境、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时至今日,他们对蒙古族仍保持着强烈的心理认同。实地调查和研究表明,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是一条牢固维系着通海蒙古族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5.
<正>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育视为与发展生产无关的消费事业,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既不利于发展教育事业,也不利于发展生产。四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在现代化生产中,教育与生产不是无关,而是密切相关,就其重要作用而论,可以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劳动。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理论探讨。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问题,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考察的。那么,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是不是生产劳动的分析,也应该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蒙古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传统体育有上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依托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自产生起就成为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牧文化的积淀和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近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草原游牧文化的日渐衰落,使之为依托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同草原游牧文化一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传统优势项目逐渐失去了优势;一些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渐已消失,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发生了很大的社会流变。  相似文献   

17.
教育人类学关注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人的发展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问题。蒙古族民间童话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进行文化传承和教育的系统研究方面还是少之又少。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蒙古族民间童话及其传承进行研究,不仅使人们对蒙古族民间童话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而且对民族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运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统计2000年以来有关蒙古族教育研究的文献,总结研究热点,掌握研究动态,探索未来研究趋势,并得出相关结论:一是,关于蒙古族教育现有研究可归纳为五大研究领域,即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研究、民族教育与蒙古族双语教学研究、蒙古族教育发展与地方课程研究、蒙古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民族教育政策与蒙古族基础教育研究等;二是,蒙古族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蒙古族双语教学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以及基础教育研究等方面,并且研究热点间联系密切;三是,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研究以及蒙古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处于研究网络的边缘,研究热点分散且不稳定,需进一步探讨。今后,为促进蒙古族教育的发展,缩短与教育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应加强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制定及制度细化研究、蒙古族基础教育的教育平等权与自主权研究、蒙古族学校双语教学转型及教学模式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传统思维方式与山水艺术——我国山水艺术发达原因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于民族艺术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我国山水艺术之发达,就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思维方式是在人们实现自身需要的实践中发展、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政治制度支配下的长期生活、劳动中,形成了自己内向的民族气质,形成了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我国是典型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仅一面临海,土地资源和水利资源丰富,有利于在本国国土之上的农业生产。从远古的时代起,人们的生活需要就可以在这国土以内得到满足,过  相似文献   

20.
劳动认同是促进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重要驱动力.劳动认同存在悖论性困境,即社会劳动认同与个人劳动认同之间的矛盾是制约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关键.当前,社会劳动认同异化导致个人劳动认同异化,究其原因,与传统文化、社会风气、家校教育有着直接关系.悖论性语境下,要从制度、学校和个人三个层面重新培养个人劳动认同,进而实现社会劳动认同的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