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规模的判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原新 《人口研究》2007,31(6):3-7
中国人口经历了长达1/4世纪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过程,其结果是男女性人口数量的严重失衡。现有统计资料难以准确反映男女失衡的规模,间接估算,1980~2006年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出生队列累计,男性比女性"多出生"3331万人,其中"应该多出生"1846万人,"偏高多出生"1485万人;2006年0~26岁存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3402万人,其中"应该多出"1965万人,"偏高多出"1437万人。  相似文献   

2.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汤兆云 《人口学刊》2006,17(1):25-31
由于生育政策对生育子女数量的规定,多生和早生受到了限制。因此,在我国传统生育意愿的作用下,它强化了个体生育者的性别选择意识,其行为结果表现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同时,由于农村和城镇在经济医疗条件上的差别,使得两者在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上也出现了差异。这些差异对出生子女性别比的影响通过其地区差异、孩次差异、城乡差异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赣州市加强领导、综合治理,多措并举,较有效地抑制了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彭德乔  钟海萁  杜鹃 《西北人口》2007,28(2):71-74,79
出生性别比偏高既是人口问题,又是深刻的社会问题,它将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危及人口安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出现出生性别比偏高,在特殊的区位环境下,失调状况和成因有着自我的独特特征,应对之加以深入研究,以为科学治理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尹旦萍 《南方人口》2011,26(4):50-56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土家族女性的婚姻迁移,土家族地区的婚姻市场就呈现为男多女少格局,预演了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的中国几十年内的性别后果。土家族地区男多女少的性别格局产生了三方面的性别后果:男性择偶困难;逐渐形成了“宁要两女也不要两男”的生育性别期望;已婚夫妻的权力关系向妻子倾斜。土家族地区的实践告诫人们: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本是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借助现代B超技术的产物.侣却会在几十年后以同样残酷的方式惩罚着男性和罄个社会。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任务。实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对全面落实计生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确保人口安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比“三普”、“四普”数据,对我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已经存在。虽然问题没有汉族严重,但其发展的趋势与汉族相当接近;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和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8.
由于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的直接后果是婚配年龄性别比失衡,并进而导致买卖婚姻、拐卖人口、性犯罪、家庭残缺甚至社会的不安定。国内外学术界广大学者和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现状、特征、原因、以及将会造成的结果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反映,我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是118.06,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的情况下,浙江省湖州市却连续24年保持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正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整治工作,紧紧围绕"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总体目标,按照"抓重点、破难点、解疑点、创亮点"的工作要求,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五动工作法"新举措,积极探索建立"党政主导,纪检牵头,计生主业,部门齐抓,群众参与,联合施治"工作新机制,联动构筑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整治"五环"图,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单福海 《西北人口》2010,31(2):89-92,96
文章根据陕西省历次人口普查、部分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及公安、教育、计生统计报表数据,时全省出生人口性别失衡程度、女婴缺失数量和分因素贡献率等几个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和科学决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观察数据基础上,描述出生人口性别比周期性波动现象,并对其内在机理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周期性波动是一个普遍规律,其波动周期与生育间隔相关。正常情况下,周期成分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影响较小并且稳定。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周期成分明显大于其他国家,这与中国强烈的性别偏好有关。周期成分不是影响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主要因素,性别选择行为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尊重出生人口性别比周期性波动的客观规律,关注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中长期变化趋势。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拐点"已经出现,在继续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的条件下,出生人口性别比将进入下降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马-冯-陈模型为定性基础,认为一定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到生育水平的影响。当无性别偏好时,生育水平主要通过改变不同孩次占出生人口比例的方式影响出生性别比;当有性别偏好时,生育水平既影响不同孩次占总出生人口的比例,又影响不同孩次的出生性别比,从而对总出生性别比产生影响。对于没有性别偏好和性别选择行为的人口,生育水平变化是引起出生性别比波动的主要原因。有性别选择行为时,生育水平变化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较小,性别选择行为是出生性别比异常的主要原因。监测以"曾生子女孩次和性别次序"为条件划分的人群,可以有效而便捷地判断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溺弃女婴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文旨在通过案例探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出生性别比偏高背后特有的社会基础。研究认为,男孩生育偏好的背后是其特有的自然社会生态:农业自然经济模式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及对入赘婚的排斥,良好孝道的保持和养儿防老的可靠预期,社会结构中对男性地位的强调以及普遍存在的对无儿户道德质疑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二战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政治军事原因,俄罗斯的青壮年男性死亡率很高,从此开了该国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的先河;时至今日,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缓慢,加之地理环境、生育观念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更使得人口性别比失调现象日益严重。性别比偏低导致婚姻家庭领域的不健康趋势上升,女性的权益和地位受到严重损害,单身老年妇女处境尤为艰难,非婚生儿童和青少年的抚养、教育等问题也日趋严重,从而直接酿成了俄罗斯难以摆脱的人口危机。不从根本上解决性别比失调问题,俄罗斯就难以摆脱棘手的人口危机。  相似文献   

16.
人口自然出生性别比是分析和评价人口出生性别比偏离的重要指标,中国对人口自然出生性别比的研究一直比较缺乏。人的出生性别比正常范围为102~107,国内一般都是以其上限作为标准判断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程度。但是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的双生子信息探讨双生子出生性别比特征。研究表明,中国1989年双生子出生性别比为104.87,在女性主要生育年龄阶段生育的双生子出生性别比是相当稳定的,比较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出生性别比。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不仅普遍偏高,而且随女性生育年龄变化的模式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出生性别比水平与数据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多套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对我国出生性别比究竟有多高、目前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数据是否可靠、出生性别比数据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普查数据中0岁人口组性别比明显偏低,该年龄组的数据质量不可靠,判断我国出生性别比水平的态势应以其他低年龄组性别比的数据为主。普查数据中低年龄组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女(婴)孩漏报的现象,导致低年龄组性别比一定程度的虚假性升高,影响了对我国真实出生性别比水平的判断。但是,即使扣除了这个因素,各个年龄组的性别比依旧远远高于正常值。所以,中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水平偏高的情况是真实的,只是真实的出生性别比水平并没有普查数据所显示的那么高。  相似文献   

18.
以出生性别比升高机理为基础,应用空间计量技术分析2000年份地市横截面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实证研究各因素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文化因素通过影响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进而引起出生性别比偏高,影响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各因素存在空间相互作用,其空间自相关属于高高-低低类型;传统文化、公共政策、城镇化水平以及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将抑制出生性别比升高;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医疗发展水平将促使出生性别比升高;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定性和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潜在因素和制度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与儿子预期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功用相关。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缓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及未来女性赤字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开始偏高且持续增高,2000年出生性别比已经达到116.9。出生性别比偏高不仅表现在分孩次的差异上,而且还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本文利用“五普”数据资料为基期,对1980年后出生、并受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影响的人口进行预测,分析30年间的分城乡、分年龄的女性赤字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