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略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独特,文化价值大,经过旅游活动的介入可以形成品级高、旅游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并能提升旅游开发的层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应该选择合适的载体,采用正确的旅游开发模式,设计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遵循遗产保护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引入游客体验和社区参与的理念,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游客体验和社区参与,一个为表象,一个为内核,二者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既符合保护、传承的目的,又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旅游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必要的物力支持,还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提供一种现实需要;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则不仅是草原生态旅游的重要文化内容,而且对草原旅游业发展具有持久和根本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重点论述二者如何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智力及科技因素达到和谐平衡,从而实现文化遗产价值并提升受众旅游体验。分析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策略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服务延伸,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最大程度的和谐,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剖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探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语境中,遗产旅游与身份建构和民族文化认同之间关系密切。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唤起植根于旅游者的心理意象、情感能量和文化记忆,从而维护和强化道德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文章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分析遗产旅游与文化认同的内在关联,认为遗产旅游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与互动仪式链呈现耦合状态,并作用于主体塑造、情感能量、集体兴奋和行为实践。遗产旅游的互动仪式有助于创新旅游体验,凝聚认同符号,激发情感依恋,汇集情感能量,塑造文化认同。在新的发展阶段,遗产旅游需要嵌入创新性互动实践,借助于数字技术优化文化遗产场景,在互动仪式中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陆续公布,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了广泛关注.使用问卷法,可以调查研究传统村落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感知评价.研究结果发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保护措施、保护效果、居民保护态度和社区与居民参与程度;旅游发展成熟度不同的村落的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感知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和居住性质是影响居民对保护措施感知评价的重要因素;职业和受教育水平对居民保护态度感知评价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居民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满意度,受他们对保护措施和保护效果感知评价的影响.由此建议,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应明确保护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村落的自然环境,要依法保护,了解和尊重居民的保护态度和意见,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并积极投入专项保护资金,对保护对象进行维护、修缮;另外在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提高社区与居民的参与程度,充分重视村委会的管理作用,使其做好保护工作;要强化对女性居民和外来迁入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保护意识,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比较新的遗产类型,关于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在国内尚无先例可以借鉴。本文首先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发旅游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生态旅游是有效进行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发与保护的最佳选择,其对遗产的保护性倾向是开发旅游的应有之义。文章将农业文化遗产界定为介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农业景观之间的一种特殊遗产类型,并从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和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中获得启迪和借鉴经验,以指导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最后,本文从空间布局、产品开发、环境保护和经营管理4个方面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
文化遗产旅游是当今人文旅游形式中最为活跃的一种形式。丰都地处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因其独特的神鬼传说在巴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文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丰都文化遗产旅游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可能性,并从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论证丰都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的必要性,并分析丰都县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各项事业日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以旅游开发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旅游界的一项新课题。尤其是中小城市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面临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运用管理学的SWOT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为亳州和其他中小城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旅游进程往往在空间和时间上表现为旅游开发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而其中的深刻原因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民族文化多样性表现为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存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活体形式。旅游开发的历史效果必然地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要把握旅游开发的三个维度,从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和资源属性的关系处理上寻找保护与开发的路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完整把握其历史环境遗存、传承载体和精神内质三个内涵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区域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性、保真性和系统性三个重要原则及保护存续空间、优化传承机制和增效社会价值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征, 分析和阐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和旅游产品。研究显示,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相关条款,具有历史悠久、景观类型多、湿地文化突出等3个特征;具有生态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古等8大生态旅游价值。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最佳选择。最后,笔者建立了审美观赏、湖乡民俗、科普教育等9类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制订了遗产保护优先、双遗产旅游结合、世界遗产申报等6项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从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出发,基于旅游学的角度,运用博弈论这一理念分析保护性开发中浮现的关系链,找出各利益方最佳的合作方式,从而实现湘西旅游业开发和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共赢。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过去数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作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融合机制时,要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多元监管制度;要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基因,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要创新社区居民参与机制,拓宽居民多元参与渠道;要推动“点面”相结合的“农+旅+非遗”融合等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问题,在大众旅游兴盛的今天,成为遗产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遗产保护来说,人们追求的是遗产的原真性,即特定人群在既定的时间、空间里按照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而进行的文化事项;对于遗产旅游来说,由于时间错位,空间位移,旅游者看到的多是遗产制造与遗产表演,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舞台表演的遗产成为一种"超真实"性遗产,而可能会被接受为"原真性"的遗产,从而完成"传统的发明",遗产的原真性因遗产的动态发展而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相似文献   

16.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旅游是“看”的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不存在商业目标.旅游的产业化对非现代的文化方式提供了资金等保护,但又迫使一些传统文化方式因“被看”的改造而破坏了其核心文化价值.论题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梳理,并找出切实可行的双赢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代表了人类共同的财富和资源。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世界遗产资源的国家,从而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迄今为止,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达35项,包括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6项和混合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4项。本文总结了世界遗产现状,介绍了中国的世界遗产。此外,本文还就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现状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讨论,指出了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促进遗产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省级和国家级名录为主要对象,剖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发现,河南不同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类型的阶梯型分布特征明显,曲艺和传统医药类项目较少;空间分布以豫北、豫东和豫西为主,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差异较大,且与其旅游业发展状况显著正相关。要进一步促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从优化级别结构、实行整体保护、强化动态监管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