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符合区域间以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的产业合作与要素流动规律,适应了两岸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其转型升级的要求。在简要分析两岸现代农业合作历程与成效的基础上,着重就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升级的方向与路径选择问题进行较全面研究探索,提出配套策略措施,促进两岸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以同一产品价值链上不同环节在优势发展空间或区域分布为特征的产品内贸易分工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此背景下,产品内贸易分工中"中国制造"的产业创新与升级问题也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我们从劳动价值论的视角出发,通过比较三次产业间与产业内劳动转移与发展的规律,解析了产业内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移与发展的现象及其原因,厘清了产业内劳动的转移、发展与横向产业理论的逻辑关系,阐释了产品内贸易分工格局下全球利益分配不均衡的根源,提出"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升级,是知识带动下技术与创新的升级.  相似文献   

3.
新常态下两岸经济要进一步融合发展,必须改变单纯以资源要素互补为基础的发展动力,逐步转向获取规模经济收益、促进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以及促进产业集聚等其他动力上来。具体路径包括:从产业间和产业内部分工为主转向以产品内价值链分工为主的合作,从资源要素互补式合作转向创新发展互助式合作,从以GDP增长为主导的合作转向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合作,由传统产业合作迈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  相似文献   

4.
关于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问题,是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台湾方面盛行“两岸产业垂直分工”论,用以规范两岸产业的分工合作,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他们的基本观点是①,垂直分工是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最佳模式。这是“由于两岸之间生产要素及技术禀赋有明显差别,两岸在产出及生产活动的选择自然也应有差异”,换言之,“当前两岸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很自然地使两岸之间的产业形成了垂直分工的形式”。这里所指“垂直分工”,包含两层意义:其一,产业内垂直分工,一方面,台商…  相似文献   

5.
文章立足区域农业合作的一般模式,从合作的形式、领域、范围和层次等方面分析两岸农业合作模式的演变特征,并基于合作中的产业分工、产品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等层面,探讨两岸农业一体化合作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台湾逻辑IC产业实现后发优势、存储IC产业落入后发优势陷阱的重要因素,证实了后发优势需要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才能成立。通过比较分析大陆培育IC产业面临的严峻、复杂环境,总结出集约发展、企业家及知识产权、政策引导等从台湾IC产业发展中获得的重要启示。归纳两岸IC产业合作的三种模式,即垂直分工、直接投资与两岸合作,并对未来趋势进行研判。  相似文献   

7.
分工演进与广东制造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祥 《广西社会科学》2005,(1):66-68,72
现代产业分工越来越多地由水平横向分工向产业内纵向分工转变。从实证的角度 ,分析了在这种分工扩展的背景下广东制造业发展比较优势的调整与变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出现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特征,跨国公司主导的要素分工迅速发展,全球化中的产业集聚趋势明显,南京传统的外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主要措施有:大力培育高级要素参与跨国公司主导的要素分工,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开展加工贸易,鼓励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使南京经济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要素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结构和动力机制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作为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微观基础,其组织行为是影响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决定性力量.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由传统的大规模、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向更为灵活的水平分工的企业网络转变.企业内部生产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区域产业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内外部动力,它们的叠加作用型构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0.
谈北京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鹏 《兰州学刊》2005,(2):95-97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汽车产业集群化是欧美日汽车强国培植和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北京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本文重点从产业实力、产业集聚、产业链、空间布局与分工等方面分析了北京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北京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升级理论的兰州东城区产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东城区产业发展首先应与其在兰州都市区的功能和定位一致,其次要与各区的区位条件和现状产业发展一致.在产业空间布局,特别是工业空间布局上,应运用产业集群的理论,按照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从产业升级角度建设同类和相关产业集聚区,努力发展产业集群区.在研究兰州市产业升级面临问题及对城市发展分析后,对兰州东城区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和各产业区产业发展思路进行定性分析,提升东城区产业水平,促进产业-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作为中国LED产业发展的一大支柱,以其特定的地理与政策优势,长期保持着与台湾LED企业的对接与合作,成为LED产业链国际分工中的一环.产业链国际分工促进了福建省内LED产业的升级,也带来了可能产生低端锁定效应、可能导致加剧技术逆向行走困境、可能阻碍本地上游企业的发展三方面的风险.产业价值链分工下福建LED产业与台湾对接的三个发展路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培育本土专业人才、大力扶持本土上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专业化分工深化与产业集群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柳钦 《天府新论》2007,38(3):46-51
如果从分工角度考察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正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经济空间表现形式。任何产业集群都表现出明显的分工和专业化特征,而且,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与产业集群之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累积和自我增强的系统演化过程,其自增强动力机制来源于由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 ,使国家之间以产业或产品为界的分工转化为以要素为界的分工 ,要素分工以要素的层次划分为基础 ,高层次要素是跨国公司超额利润的根本源头 ,是国家持久竞争力的体现。南京等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应是通过引进外资实现先进产业的集聚 ,通过产业集聚创造培育高层次要素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杨少雄 《学术论坛》2012,35(1):88-92
文章应用价值链理论分析了武术产业价值链的内涵与特征,为两岸武术产业资源整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两岸可通过武术产品整合、武术市场整合以及武术经营企业的有效整合,在产业关联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打造中华武术产业价值链,促进两岸武术产业繁荣发展;并尝试从制度化角度提出两岸武术产业资源整合开发的建设性建议,以期能对两岸武术产业资源的整合开发和深度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使国家之间以产业或产品为界的分工转化为以要素为界的分工,要素分工以要素的层次划分为基础,高层次要素是跨国公司超额利润的根本源头,是国家持久竞争力的体现。南京等大械市的发展定位应是通过引进外资实现先进产业的集聚,通过产业集聚创造培育高层次要素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闽台产业合作规模不断增大、领域不断拓宽、层级不断提升、效应不断显现,但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分工以垂直为主,福建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ECFA的签署排除了两岸贸易和投资的障碍,为深化闽台产业合作提供了契机。后ECFA时代,闽台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配套建设,共建区域产业体系,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共同提升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农业合作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江苏为例,分析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不同路径及效果,提出了两岸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和ECFA实施后,两岸农业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要在理念上合作融合,产业上优势互补,领域上因地制宜,方式上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9.
企业跨区域发展视角下的产业集群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外部环境变化和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固有的双重性,使得产业集群面临着锁定性和衰退风险,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跨区域发展现象表明,以集群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为基点,将传统单一地域的产业集群扩展为多地域的产业集群网络,变产业集群内的分工为产业集群间的分工,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之间,企业跨区域发展环境相对宽松,比较容易形成产业集群间的分工,实现产业集群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模块化产业发展时代,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已加入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但在整个国际分工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如何摆脱我国始终徘徊在产业链中处于低附加价值模块生产的困境,进行本国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则是我国目前急于解决的问题。在电子信息产业,台湾与大陆各有竞争优势,作为同种同文的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如何优势互补,形成战略联盟,把握中国市场,以中国特有的竞争优势走向亚洲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