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6,(4):122-123
<正>提到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汤亭亭及其代表作《女勇士》总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第二代华裔美国人,汤亭亭虽然在美国出生、长大,但是从父辈那里接触的中国故事和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许多作品中,她把中国的移民和他们的后代作为描述对象,通过塑造不同时期、类型各异的华人女性形象,展现了二代华裔美国人的困惑、挣扎与经历,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美国视野下的中国故事。《女勇士》在1976年获得"国家图书批评界奖"非小说类最佳图书  相似文献   

2.
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和奇玛曼达·阿迪奇是当代非洲作家中的翘楚。为复位非洲文化、重塑非洲形象,他们挖掘非洲民间故事的传统资源,以小说为载体表述当代非洲的现实和理想,带动了口头性与书写的创造性融合。本研究以两位作家的小说为分析文本,结合他们的创作思想和相关言论,分别对非洲故事传统意味什么,何为单一的故事,故事该如何讲述,以及故事进入当代文学有何意义四个问题做出回答,从而挖掘非洲故事传统的核心价值,揭示单一故事的实质和危害,探析故事叙事的基本特征,并论述这种创造性写作对于现代性,尤其是民族主义观念的改写。  相似文献   

3.
1980年,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汤亭亭发表了其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国佬》。该书力求重塑华裔美国文学传统、改变美国"主流"社会对美籍华人的刻板形象,争得华裔美国人的历史阐释权。在《中国佬》中作家巧妙地改编中国经典著作、挪用并解构西方文化典律,从而使华裔美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当代美国文坛。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汤亭亭小说《中国佬》中6个神话故事的改写,探讨它们内在的紧密联系以及与小说传记故事的历史层面相呼应的关系,指出作者通过改写各种神话,一方面颠覆了一些众所周知的美国神话,如美国梦、金山神话、开拓者神话等;另一方面还就征服荒凉艰险的美国大地等壮举建构出属于华裔美国人的神话。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美国文坛上,华裔文学发展日益蓬勃,华裔女性作家是推动华裔文学发展的主力。但是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华裔男性作家却批判这些女性作品用东方主义的笔调描述和改写中国的传统文化,扼杀了华裔男性的阳刚之气,有迎合种族主义之嫌。女作家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书写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给她们贴上"华裔"和"女作家"的标签。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摆脱了美国华裔文学聚焦“故国想象”和“文化冲突”的叙事传统,开始关注白人主流社会中“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其小说《小小小小的火》以反乌托邦小说理想社会建构的逆向思维模式作为故事的叙事手段,从精神困境下的反乌托邦书写、反乌托邦的物质困境叙事、“乌托邦”社会成员的自我救赎三个层面讲述了美国白人、非洲裔和华裔等种族人群的故事,并以中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人性善”及“和为贵”的文化精髓揭示出“乌托邦”社区西克尔高地的居民所崇尚的乌托邦“秩序”和“规则”背后所潜藏的社会危机,并通过对美国“社会病”的诊断及其开列的医治良方,体现出美国当代华裔作家的人文关怀和主人翁精神。  相似文献   

7.
当代著名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中国佬》描写了四代华人移居美国的经历。小说中的中国神话和传说对于揭示华裔美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反思华裔美国人的群体意识和文化处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应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鬼伴”和“论死亡”两个中国神话传说所包含的仙女/鬼女和牺牲两种原型意象能够揭示《中国佬》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结合流散写作的特点,从华裔美国作家的特殊文化身份和写作特点入手,借用后殖民主义翻译观的诸多视角,主要探讨了华裔流散作家在双重文化语境下的特殊译者身份、在文化翻译中对"中国形象"误读、改写的不可避免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东方主义倾向,同时也聚焦中国译者所面临的种种尴尬。  相似文献   

9.
1980年,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汤亭亭发表了其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国佬》。该书力求重塑华裔美国文学传统、改变美国“主流”社会对美籍华人的刻板形象,争得华裔美国人的历史阐释权。在《中国佬》中作家巧妙地改编中国经典著作、挪用并解构西方文化典律,从而使华裔美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当代美国文坛。  相似文献   

10.
赵健秀小说《唐老亚》重建华裔美国人精神和文化形象。在小说中,作者重新刻画了华裔美国人积极的精神风貌,书写了华裔先辈修建铁路但被美国白人社会所隐没的历史,重新解释了被白人社会所扭曲和谬传的儒家思想,揭示了华裔美国人在经济上被囊括与社会政治上被驱逐的尴尬境地,从而对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在精神上和文化上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