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茅盾创作的理性特征,人们谈论很多了。但究竟什么是理性的创作?在茅盾创作中有哪些表现、如何评价?形成这种理性创作的原因是什么?大多语焉不详,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同仁的指正。 一 创作是作家感觉、知觉、灵感、直觉和理解、思维以及情感、意志……全部心理和人格要素参入的整体的、动态的心理过程;是感性心态和理性思维交织交融的过程。感性中积淀着理性、理性又始终不能脱离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活动。感性和理性越是高度统一,两者结晶的形象就越是鲜明、独特、富于艺术的魅力。这也就是高尔基所说的,艺术中完美的形象和典型,“都是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感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但是中外文学史也表明,真正做到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和谐地结合”,即两种心态的平衡,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和亲故事"电视剧构建了由"哀怨者"向"自觉的民族团结传播者"转变的"和亲公主"、积极的和亲促成者、注定失败的反对者以及民族文化融合的媒介影像。和亲故事电视剧中国家认同话语的建构,深受国家意志形态、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旧有的历史或文学阐释框架等因素的影响,是对原有阐释框架的一种记忆"复刻"。这种"复刻"保留了和亲故事原有的外形和脉络,但赋予其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的新内核,构成了促进国家认同整合的新话语体系。同时,话语建构中显露出的大汉族主义,要以对形成过程中的中华民族的认同为归依,在电视剧中取得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由于自身存在状态的特殊性,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决定了中国人思维理性和感性融合统一的特殊方式和特殊内容。而这种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则又决定了中国传统画家创作特殊的艺术表现,从而创造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画卷。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式。当前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国家形象教育以一元化知识灌输为主,存在忽视个人经验参与、行为能力培养等问题,需要根据教育阶段属性整合教育资源,在自我认知与世界图景互补、共同记忆与个体经验同构、单向灌输转向多重话语的路径融合过程中,达成价值认同与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黄河—母亲”的隐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促进民族统一与融合。嗣后,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记忆场,涵括家国命运、抗争进取、人文情怀等不同意蕴的民族精神。依照“图像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理论逻辑,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借黄河图像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黄河图像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汉语拟亲属称谓系统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情感积淀,一直是翻译的难点.从跨文化的角度,在Verschueren的语境顺应理论框架下分析语境对拟亲属称谓英译的制约,并探讨翻译过程中如何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使译文有效体现拟亲属称谓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语境顺应论不仅可将拟亲属称谓翻译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而且也为翻译研究带来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理性爱国就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们感性的爱国情感升华为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认识。当代大学生对时政高度关注,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媒介,他们既认同本国文化也包容外来文化,但极少数大学生仍存在偏激和盲目行为。为此,要从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教育与网络媒体的优势、培养大学生包容并蓄的国际胸怀及合理利用突发和偶发事件等方面探索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政治话语与文学话语具有密切关系.文学话语在当前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将国家理性形象转换为直观感性形象;整体形象转换为具体细节形象;将固定形象转换为想象延伸形象.为此,必须利用文学话语积极应对国外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必须复活中国历史上展示国家形象的文学资源;要将政府官方输出与民间文学渗透相融合.  相似文献   

9.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发生、发展与文化变迁密切相关。文化变迁由感性向理性的不断提升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内在机制。在文化变迁过程中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文化内涵 :对故土亲缘的情感归属、对道德至上的文化认同、对群体本位的价值信奉、对“合和一统”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到民族认同的先在性、经济发展的客观差距、教育文化滞后、文化自觉程度相对较低等因素影响,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困难。一旦不充分具备一定的理性力量(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评价的依据,就可能会出现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困难和公民道德的分化,使得云南跨境民族在面对来自境外的国家安全威胁的时候,可能会更多地考虑民族情感而非国家利益;更多地看中利益刺激而非公民道德;更多地尊重民族习惯而非国家法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支撑云南各跨境民族逐步弥合差异而形成共同的目标与追求的理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保障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必须从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加强文化自觉等方面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