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利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度2000年以来30个省(市)跨期可比的生态效率,考察其时空演变特征,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各类因素影响生态效率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区域生态效率呈空间集聚态势,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专利授权总数和资本劳动比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均具有积极的直接效应,且对邻近区域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的各类效应均不显著,以原燃料和动力价格指数代表的价格机制、企业研发人力投入占比反而对本地生态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建议:以生态效率为核心建立区域考核约束机制,在提升城镇化质量、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优化创新投入结构等的同时,还需重视各类机制和结构的协同创新,进行系统化设计和差异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利用非期望SBM模型测度2009—2018年黄河中下游地区能源生态效率,研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重点考察技术创新对能源生态效率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其一,黄河中下游地区2009—2018年能源生态效率呈周期性波动变化,技术创新能力呈先减后增的U型趋势,二者基尼系数始终呈"前低后高"分布;其二,能源生态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主要发生在低高(L—H)和低低(L—L)象限,热点区域分布于河南省南部,冷点区域主要位于山西省;其三,技术创新、外商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对黄河中下游地区能源生态效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技术创新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技术创新对分区域能源生态效率及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明显.  相似文献   

3.
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核密度分布和莫兰指数对中国2000—2015年30省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趋势及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30省份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新常态以来低碳步伐加快;(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集聚性具有高水平集中、低水平集聚特征,空间溢出效应不断增强;(3)本省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对本省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利产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相邻省份的外商投资规模及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对本省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因此,未来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优化相邻省份间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大力发展绿色技术进步是中国促进区域低碳转型的主要方向,同时生态城镇化以及继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质量也是减排潜力因子,省域间的减排空间溢出效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7—2017年国内旅游产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对其空间关联及驱动因素进行探索,结果表明:旅游生态综合效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区域旅游发展绿色化与可持续化水平逐步提升;国内旅游生态综合效率及规模效率均呈现全局空间正相关,纯技术效率则始终存在显著空间负相关;不同驱动因素对不同地区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特定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特征;相比于单一驱动因素,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更加依靠多因素的“合力”推动;经济产业因素是全国层面影响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提升的关键,而由于我国旅游业绿色发展存在一定时序性,其发展条件存在“区内相似,区间异质”的特征,使得经济产业、社会基础、自然条件等二级驱动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影响能力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2007—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法分析电力消费对生态效率的作用路径,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电力消费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为门槛变量时电力消费对生态效率作用效应的区域异质性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电力消费对生态效率不仅存在直接效应,还通过技术创新这一间接路径影响生态效率;(2)电力消费对生态效率的作用存在门槛性,电力消费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由显著的负效用变化到不显著的负效用,甚至演变为1%显著水平下的正向效用;(3)以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时,电力消费对生态效率的负作用效应呈倒"U"型;(4)以外商直接投资为门槛时,电力消费对生态效率的负影响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突显,生态效率的研究对于协调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我国2004~2018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城镇化对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区域异质性。结果显示:中国各城市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的特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空间集聚性以及累积效应,区域间差距具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城镇化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N”型曲线关系;城镇化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生态效率的作用较小,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强化城镇化对生态效率的改善作用,并且这种改善作用受到本区域与邻近城市技术水平的双重“加持”效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变迁的互动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没有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显著影响,其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负向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具有负向影响,其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为了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应构筑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新优势,积极利用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外商直接投资,加快服务业有序开放的步伐,不断提升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进一步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步伐和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衡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基于非期望产出角度,分别采用SBM模型和GML模型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视角对全国31个省市的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整体空间格局演变及空间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最优;2)全国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交替主导呈"平缓—大幅波动—趋于平缓"趋势,各省市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主要还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3)随着时间的推移,位于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的省市越来越多,但仍有大面积省份位于第二等级,说明我国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还有待提高;4)通过收敛性检验发现,我国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存在α收敛趋势,省际间的差异呈缩小化趋势,且全国及东、中、西部各地区的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存在β绝对收敛,区域间"追赶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资金源和技术源相脱离的现象,将7个西方主要发达国家1992~2008年间在华投资的数据应用于随机效应模型中,实证分析其投资的决定因素。结果显示:我国的市场潜力是发达国家投资的最重要的正相关因素;地理距离因素与主要发达国家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出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汇率贬值政策在2002年之后愈发促进了主要发达国家对华FDI的流入;发达国家对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关注逐渐被劳动力高素质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建设有序协调的双向国际直接投资体系,对推动我国工业结构升级乃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双向外商直接投资(FDI)协同指标,借助空间计量模型,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分析了双向FDI协同发展对工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双向FDI协同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输出优势能够推动本省工业结构升级。(2)劳动力与资本要素虹吸效应的存在使得双向FDI协同对邻接省份的工业结构升级产生了负向空间溢出。(3)进一步研究发现,双向FDI协同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差异。研究双向FDI协同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有助于全面认识“稳外资、稳投资”与建设工业强国关系,也为提高我国双向FDI协同绩效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