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转译(间接翻译或者重译)问题主要是由于处在源语和两种受语之间的不同翻译策略与方法而引发的翻译问题。虽然直译更能获得读者的认同,而转译往往招来诟病,直译和转译在翻译实践中却意味着较为复杂的、略有差异的跨语际交往功能。转译现象在翻译历史上是常见的,以现代中国的歌德作品的翻译为例,虽然五四运动之后,直译逐渐变得普遍起来,20世纪前半期一直存在着歌德作品的转译现象,研究转译现象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真值"是指一个语句或语段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同义转译"是指对同一个客观事实的不同表述方式。对于"同义关系"的研究不能只限于"同义词"的研究,因为同义关系不仅表现在词与词之间,而且还表现在句与句之间。本文主要探讨了"真值"与"同义转译"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句子间的同义关系及同义转译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3.
以Kress&vanLeeuwen提出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借鉴Jones的多模态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纸质版教科书《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语篇的多模态性,阐述文字和图像模态之间意义建构的互动机制.分析教育语篇的多模态性有助于学习者准确识读语篇意义,促进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多模态语篇分析已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演讲视频是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语篇。文章运用Norris提出的多模态互动分析理论,采用“模态密度前景?背景连续统一体(modal density foreground-background continuum)”的分析框架,以ELAN多模态分析软件作为模态标注工具,结合Norris提出的交流模态,对一则TED教育类动态多模态演讲视频中各交流模态在构建演讲信息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这些模态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演讲视频的问题导入、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这四个部分中各模态使用的强度和密度存在差异,言语交流模态与其他交流模态之间呈现强化、互补和并列关系从而共同构建多模态互动意义。   相似文献   

5.
隐喻的构建和运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多模态隐喻中模态间的协同和不可通约性,以及语境的多样性,能不断产生新的跨域映射和意义表征,这为多模态隐喻的创造力提供了理据。二语学习者对多模态隐喻语篇进行解构、建构和重构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设计和再设计,更是一个不断求异创新的过程。创新思维培养与二语学习有机融合,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动态模态语篇的研究为多模态语篇研究的重要内容。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及视觉语法为基础,将多模态话语分析运用到动态语篇。以电视剧《红高粱》为研究对象,对动态语篇中常出现的语言、色彩、音乐、场景、运动画面等多模态话语予以分析,阐释了语言模态、运动画面、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在电视剧整体意义构建中的作用,从而更准确的解读话语的意义,进而推动动态模态语篇的研究与创作。  相似文献   

7.
词性转译是常见的翻译技巧之一。在汉日翻译实践中,常见各种词性转译现象,如形容词转译为副词、副词转译为名词、名词转译为动词等等。在各种转译现象中,本文仅就汉语动词转译为日语名词的现象展开考察,并从汉日两语表达差异、日语自身语法隐喻现象两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8.
符际互补指多模态语篇中的文本模态和视觉模态相互协同、补充,共同完成意义的建构。符际互补理论从多模态语篇的纯理特征、人际特征、成分特征三方面对视觉模态与文本模态的互补进行分析。符际互补理论对于解读多模态语篇中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二语课堂教学和多模态教材建设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9.
介绍多模态的概念和功能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研究,探讨不同模态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多模态演示的模态整合进行具体分析。通过科学选择和搭配多种模态,利用不同模态的协同、强化和互补来设计多模态演示,从多通道传达信息和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以语言为唯一意义表达手段的单模态语篇正在向多模态语篇转变。语言已不再是唯一的意义呈现形式,而非语言模态诸如图像、声音、视频等都参与意义的构建。当然,作为教育语篇的教科书语篇也呈现出多模态化的趋势。本文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其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基础上,从感知模态特点及语域语篇特点方面对教科书进行评介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1.
<太阳为谁升出来>是一篇中规中矩的现实主义小说,但你也可以说它非常"后现代",它解构了它所写的一切;<纪念碑>是一篇先锋小说,但却体现出本土化,具有本土之根.  相似文献   

12.
鉴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针对未成年人的刑事政策体现了提前干预的特点。但在我国的实践中,未成年人出现不良行为时学校、家庭和社会则是处于缺失状态,而未成年人的行为触犯法律或构成犯罪时,对其处罚又比较严厉。针对此现象,在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初期应加大教育、挽救的力度,而在未成年人有违法或犯罪行为时则应适用轻缓的惩罚。  相似文献   

13.
作为广告界的一大热点,网络广告的运作效果却难尽如人意。从广告信息传播角度来看,对网络广告认知度低、广告与网站关系暧昧、传播信息与目标受众信息寻求发生错位,是网络广告在传播流程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借助传统媒体,扩大对网络广告的认知度,理顺广告与网站关系,培养网民的忠诚度,是促进网络广告成熟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国内外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性别刻板印象在两性中确实存在,而且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步,这种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间接测量方法也在逐步完善。比较典型的有加工分离法(PDP)、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刻板解释偏差(SEB)等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鉴国际网络环境下反不正当竞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网络技术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提出立法建议。修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法规,完善法律体系,并呼吁人们强化网络保护意识,全面提升现代网络通信技术。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技术创新动因的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生产性创新和非生产性活动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企业家既会从事生产性创新也会从事非生产性活动,关键在于企业家对两项活动的收益、成本及风险等所作的比较.要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必须一方面激励企业从事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要抑制企业从事非生产性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以风险规避的供应商和制造商构成的食品供应链为研究背景,分别在集中式供应链以及制造商和供应商分别作为领导者的分散式供应链的3种不同情况下,建立以预期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优化模型,研究食品价格对最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市场需求更近的供应链主体所决定的质量水平会因食品价格的上涨而提高;而另一方所决定的质量水平会受到食品价格的直接和间接双重影响。最后以数值分析了食品市场的质量敏感性对这种影响的作用,并且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传统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完全信息假设条件下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与企业经常处于信息非对称的境况之中。从信息搜寻、逆向选择、博弈均衡三个方面,就信息非对称下的消费者行为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要建立一个健康、稳定、和谐的市场经济秩序,需要企业、消费者、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奢侈品作为一种高档或顶级商品,无疑是那些富足有余的人们经常关注或消费的对象。课征奢侈品税,其实就是征富人们的税,不会因此损害中低收入的普通消费者的利益。相反,通过课征奢侈品税,然后再把这部分税款通过社会公共福利等形式提升低收入人们的生活质量,这就在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上给那些社会上的"最不利者"带来了补偿利益。如此通过税收立法的手段,一方面削减了高收入者的财富,另一方面又形成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财富的分配达到了相对的平衡,从而更加有利于分配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后勤改革是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高校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方向与目标的确立,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社会客观环境。在主观需求与社会客观环境趋于一致的条件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