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老年世界》2013,(22):41-41
我和同事一起在单位订阅《老年世界》,他家离单位远,平时都是我代替他领取杂志。每次我都得催促他来我这里拿走杂志,他总是倔强地说:“没时间看,就放在你那里吧。”他是一个倔脾气,我拿他也没办法。就这样过了几个月,他终于来我家取杂志了,我忍不住埋怨道:“你没有时间就给老伴看嘛!压在我这里实在可惜啊!”他还嫌我数落他,一脸不乐意。一个星期后,他竟然主动打电话给我,  相似文献   

2.
去年底我退休了,老干办的同志给我送来一本《老年人》杂志。那段时间,由于心绪杂乱,我没顾得上看。一天,整日下雨刮风,我闲着没事,就拿过这本《老年人》杂志看起来。谁知,一看就放不下了,越看越有味,连老公喊吃饭也没理会,惹得他发了火。  这以后,每期《老年人》杂志一来,我几乎都要一口气读完。《老年人》十分关注社会热点。比如今年第一期刊登的《中国加入 WTO:机遇与挑战》一文,简单而明了地谈了中国为何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组织会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又会碰到什么新的问题,面临什么严重的挑战。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3.
发行窗     
《老年人》2002,(10)
把宣传发动工作做细做实我在一个企业从事宣传工作,是《老年人》杂志的热心读者。记得第一次见到这本刊物,是去年年初去一位笔友家玩,他家订有《老年人》杂志。他说这份刊物办得好,有看头,对年轻一代孝敬长辈是很好的学习资料。我一看便爱不释手,后来索性到邮局订了一份。订这份杂志,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给我的母亲看。父亲过世早,母亲晚年生活寂寞,有了《老年人》杂志,她老人家每期必看,精神生活充实,视野逐渐开阔,心情也好多了。我决定多订几份《老年人》杂志,送给其他长辈看。耒阳市245信箱运输大队唐艾军2002年,…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短文《温柔的征服》,感觉很有意义。文章说,一位语文老师给学生上课,发现一小男孩没带语文书。老师没当场批评他,而是在第二天再上语文课发现这个小男孩仍没带语文书时,老师却说自己没带眼镜,叫这个小男孩去办公室为老师取眼镜。孩子受宠若惊,很荣幸自己去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5.
彭德新 《老年人》2005,(6):42-42
3年前母亲去世,由于我和妻子工作都忙,不能每天陪伴父亲。接他来住,他又不习惯。父亲一人在家,甚是孤独。于是,我给他置渔具,要他外出垂钓散心;给他买棋牌,要他约人玩乐解闷;还给他订了三五种报刊,让他打发时间。父亲最喜欢的是读《老年人》杂志。他说,《老年人》杂志办得实在,有品位,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1997,(10)
对《老年人》杂志,我年年订购,期期必读。它不仅成了我的知心朋友,同时也使我们全家受益。我老伴患糖尿病10多年,久治不愈,痛苦不堪,全家人都为她着急。一次,《老年人》杂志上刊载了一篇专家谈诊治糖尿病的文章,我看了,马上写信向他请教。这位专家很快复函,还寄来了他自己研制的药。老伴服用一个疗程后,效果很好,如今病情稳定了。老伴深有感触地说:“《老年人》杂志通信息、传经验,为我解除了多年病痛,给全家带来了欢乐。”常宁县读者袁诗谱订“老年人”杂志 全家人受益  相似文献   

7.
彭国梁 《老年人》2007,(3):34-35
2007年新春,一次作家茶话会上,我遇到了好久未见的谭险峰。他是望城县一中的退休教师,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闲聊中,他说他们学校有三十多位老师都订了《老年人》杂志,还有我写的那些人物如何地成为了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我说,那好,过几天,我也到望城一中去采访采访你,让你也成为另外一些老年人的谈资。  相似文献   

8.
《上海科学生活》2001,(6):96-96
在我差不多成为一个科盲之前曾经热爱过科学。我曾经长期坚持订阅的杂志里面有一本叫《我们爱科学》,这本杂志的名字像一句口号,这样的口号在我生活里从小学一直嚷到了初中毕业。然后我就不再让我妈给我订了。和这本口号一样的杂志同时在我生活中出现和消失的还有一本《少年科学画报》,我不多的关于科学技术的兴趣主要就来自这两本杂志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余三增 《老年人》2006,(6):39-39
80岁的爷爷要过生日了,我打电话问他需要什么礼物,爷爷说:“孙子,我不要别的,你到邮局给我订一份《老年人》杂志吧,你知道我喜欢读它。”说起爷爷与《老年人》杂志结缘,还是我牵的线。那是1997年的一天,我乘车从学校回家,发现有一本《老年人》杂志被人遗忘在车上,就拿起来翻阅,  相似文献   

10.
许树财 《老年世界》2010,(11):40-40
我刚出差回来,听说叔叔病重住院,我急忙赶到医院,但见叔叔倚在被子上戴着老花镜在看《老年世界》杂志。走进时,他没有察觉到,我向他问安时,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杂志,回应着我的问候。当时,我劝他在治疗期间好好静养,最好不要做其他事了。他淡淡地笑着说:“其他事可以不做,唯《老年世界》不能不看,她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给了我很大的关爱,在病中看看能给我慰藉。”  相似文献   

11.
机构改革,我离岗休息。开始一段时间,以搓麻将打发时光,后来感到成天坐着不动,不仅精神越来越空虚,而且有害身体健康,便想干点别的事。一天,一位老同事送给我两本《老年人》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了几页,很快就被杂志里的文章吸引住了。慢慢地,阅读《老年人》杂志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我感到,有《老年人》杂志相伴,眼界开阔,生活充实。我老伴见了《老年人》杂志也爱不释手,认为它是一份可读性很强的刊物,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现在,《老年人》杂志成了我和老伴的良师益友,我们决定长期订阅。我要长期订阅《老年人》杂志@…  相似文献   

12.
北京组稿     
胡汉勋 《老年人》2006,(10):9-9
《湖南老年》(《老年人》原名)杂志创办之初,我奉命到北京向胡耀邦、王首道、张平化等湖南籍中央领导组稿,请他们为杂志创刊题词、撰文。1986年7月8日,我乘火车来到北京,住在中组部翠明庄招待所。怎样才能与中央领导同志取得联系呢?我心里没有底。好在动身之前,我打听到原在《新湘评论》工作的卞毓方,后到北京读研究生,他在北京认识一些人,我希望他能够为我牵线搭桥。当时,卞毓方已分配在《经济日报》工作,我去拜访了他。说明来意后,卞毓方很爽快地答应帮我联系。他默了一下神,就给我介绍了一位“通天”人物——人民出版社的吕涛。此人不显…  相似文献   

13.
彭国梁 《老年人》2008,(1):30-31
前不久,打开单位的信箱,发现有一封未封口的厚厚的信件,内装一叠打印稿,还附有一信,寄信人叫唐异常。他说我发表在《老年人》杂志和《长沙晚报》上的文章,他几乎都看过,因此萌发了想与我交友的想法。我翻了翻他的那些打印稿,得知他是长沙县双溪镇人,1955年到成都的气象学校读了一年书,然后就去了新疆。  相似文献   

14.
彭国梁 《老年人》2006,(7):22-23
今年年初,我和杨里昂先生合作出了一本书,叫《消逝的长沙风景》。样书一到,我和杨先生几乎同时想到:先要送一本给陈先枢先生,请他雅正。因为在长沙文化圈子里,无论是地域的还是历史的,尊他为权威,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现在,我的桌上就摆着他的《湘城文史丛谈》《、长沙地名古迹  相似文献   

15.
陶冶 《老年人》2010,(9):43-43
我与作家韩少功久未谋面了,他不一定记得我,但我却时常想起他。 上世纪70年代,他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七月洪峰》、《月兰》等作品,我读过之后就爱不释手,对他心生一分敬慕之情,只想找机会见见他。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新版《养生三记》在全国各地的陆续发行,不断接到读者电话。有一位广州朋友,在当地书店买到《养生三记》,看后一定要联系作者。他先是给出版社打电话,赶上出版社搬家,忙乱中找不到人。他不死心,又拨打哈市114,查我的单位彭祖补品屋,电话查到了,可是我又不在店里,他被告知,晚上7点以后打电话400-609-2883能找到我。这  相似文献   

17.
爱的三部曲     
莫纯清 《老年人》2006,(7):41-41
《老年人》杂志就像一位老朋友,陪伴在父亲身旁好几年了。每期杂志一到,父亲便会放下手上其他的事,拿上笔,戴上老花镜,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为此,母亲多次笑着嗔怪父亲把杂志看得比她还重要。翻开父亲读过的杂志,每一本都有他圈圈点点的痕迹,那些批注都是父亲留下的心得体会。如果哪一期杂志来得迟了,父亲就会时时念叨。父亲对《老年人》杂志的热爱也影响了我。订杂志时留的是我的地址,每月都由我把杂志带回娘家,所以,我也就先睹为快了。这样《,老年人》杂志成了我和父亲共同的朋友。一个星期天,我领着上幼儿园的儿子去看望父母,并带上了刚…  相似文献   

18.
我的阅读史     
《中外书摘》2010,(11):95-96
舍伍德·安德森,是福克纳、菲茨杰拉德的老师,他们都深受他的影响。二十多年前,我并不知道他是谁谁的老师,从图书馆里借到他的《小城畸人》,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想不到美国在20世纪初就有如此杰出的作家,惊诧莫名。  相似文献   

19.
杨忠燕 《当代老年》2007,(10):54-54
今年5月底,我到邮局续订下半年的报刊时,在征订目录中突然发现了一本专属老年人的杂志——《当代老年》,而且还是本省出版,当时真感觉相见恨晚,如获至宝,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老年刊物,《当代老年》一看刊名就很出彩,肯定是办给我们这些当代的老年人看的。于是,我毫不犹豫就在邮局订了下半年的《当代老年》。如今我已经收到7、8两期杂志,  相似文献   

20.
我与《老年人》不解之缘1986年,侄儿给我邮来了一份《湖南老年》(现改名《老年人》)杂志,我读完就被它吸引住了。从此,我年年订阅,至今已整整12个年头。我与《老年人》为何有这样的不解之缘?道理很简单:它能给我们许许多多有益的东西,譬如我有严重的脑外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