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杨洁 《浙江学刊》2001,(6):115-119
中国女子接受现代教育的最初形式是女子学校,它首先由西方移植而来,并自沿海向内地扩展.上海作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成为中国女子学校的最早生长地.教会女学首先出现在上海等通商口岸;中国自办的女子学校也由上海发源;上海还是中国女子走向职业教育的起点.在中国女子教育的早期发展中,上海女子教育观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从上海女子学校的早期发展可知中国现代女子教育的起步得益于西方教会在华教育活动,但其发展经历了从西方化向本土化、从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化.这一转化过程建立在中国社会观念的自身改造之上,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和民众才是女子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
石培玲 《社科纵横》2004,19(5):124-126
源于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其建立民族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理念 ,极大地启发和鼓舞了梁启超关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 ,但从近代中国社会寻求变革的艰难历程中 ,他清醒地认识到公民意识的缺失正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症结所在。梁启超主张通过政治变革和文化改造 ,培养一代具有明确的国家认同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高度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能力的新国民 ,引领中国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序列。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7):167-172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对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有深远影响。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把中西方思想文化融合的理念运用于对子女的教导,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启蒙,打好学习基础,再指导子女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技术,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传统,使九个子女皆成才,报效国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包含的中西结合的理念,对现在处于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当前我们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有着非同寻找的意义,本文基于对梁启超家庭教育特征和内容的归纳总结,探究出其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如将人格的培养置于核心地位,加强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营造和谐的家教氛围,注重家教中的言传身教,培养子女的爱国精神等内容都有助于我们国人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近代日本女性观——良妻贤母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妻贤母观是近代日本女性观的基本内容。虽然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在促进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妇女的教养与知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良妻贤母思想不仅是近代以来日本妇女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妇女产生了一定影响。一、良妻贤母论——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理念对于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影响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很难想到,良妻贤母论首先是被作为女子教育理念提出来的。在封建时代的日本,受教育是武士阶级的特权。自江户时代中期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洋学的传入,各地陆续兴办了一些平民学校——寺子屋,平民因此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考察了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 ,不仅注重某一种教育思潮的代表性文献研究 ,而且注重这一思潮对当时学校教育实践影响的研究 ;并且通过学校教育实践的改进 ,来切实转变教育界内外原有的落后观念。本文认为 ,上海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实为近代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研究上海 184 3- 194 9年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学校变迁和教育实践的历程 ,探索其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王中江 《浙江学刊》2002,6(4):30-44
一般把严复看成是中国“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如果我们真正进入到梁启超的思想世界中,我们有更多的理由把梁启超看成是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最合适代理人。梁启超通过把进化主义设定为普遍的公理和普遍的价值,建构起了他的合群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世界秩序观,建构起了他的社会政治变革观和社会历史进步观。梁启超的思想以多变著称,但他对进化主义原理和价值的信奉,前后基本上保持了连续性。处在民族和国家危机中的梁启超,不仅用进化主义来解释中国的困境,而且也用进化主义来促进中国的富强。他把进化主义与强权主义结合在一起,目的是急于使中国用物质力量迅速武装起来,同帝国主义展开生死竞争,但这同时也把帝国主义的掠夺正当化,他本身从而也失去了“人道”和“公理”的立场。进化主义使梁启超焦虑,但它也使梁启超具有了期望未来伟大进步的乐观主义态度。这样,中国一时的危机,似乎又成了加强梁启超未来快乐的催化剂。以上的这些看法,是本文对以往关注不够的梁启超的进化主义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之后所得出的。由此我们揭示和展现了梁启超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贺拉斯.曼以社会改良主义为基点,形成了其公民教育思想。他把公民教育看作是进行社会改造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手段。他主张通过开展公民教育来造就品德高尚、富有学识和负责任的公民来消除社会鸿沟、促进社会平等和维持社会稳定。他认为公民教育应该以道德教育、智育、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广泛开办公立学校、培养优秀教师和革新教育方法等途径进行。贺拉斯.曼的公民教育思想对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继李鸿章后积极推动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主张游学、游历,向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制定约束和鼓励游学游历章程,创建了近代留学体制,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清中叶以前,女子只能在家庭中接受一些粗浅的教育,封建势力不允许女子进入学塾读书。中英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专门的女子学校,教会控制的《万国公报》等对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戊戌变法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将兴办女学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时务报》、《湘学报》上撰文予以大力鼓吹。这些活动有力地促成了女子教育由萌芽至勃兴。庚子事变后,女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风气既开,京师及各省兴办的学校逐渐增多,既有普通中小学  相似文献   

10.
《大公报》的教育广告与近代中国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会  张文洲 《社科纵横》2008,23(3):129-131
<大公报>是近代中国报纸中的代表,其中的教育广告反映出近代教育的变迁轨迹,是我们研究近代教育事业不应忽视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教育广告的演变及特点进行分析,从中寻找近代教育改革、发展与这些广告的关系,以求对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