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刘丽锋 《社科纵横》2013,(1):118-119
法是国家创制的,归根到底是人创制的,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秩序的调整手段,必然是以一定的人性为依据的。从分析罗马法的形成与特点入手,在对罗马法法理的解读中力图揭示出罗马法中对人权的重视、对人性的关怀,这也体现出法的终极价值与人性的终极价值具有统一性。最后,结合我国法律发展的现状,简要的论述罗马法中所体现的人性关怀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2.
陈恒 《浙江学刊》2006,(2):213-218
本文试图对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理论进行全面解析,概括出四个维度的思想内涵即"出世入世说"、"情趣中介说"、"生命自由说"和"真善美统一说".  相似文献   

3.
论非监禁刑的人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监禁刑是指在监狱之外对犯罪人适用的刑罚,即不对犯罪人监禁、不剥夺其自由的刑罚。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非监禁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和管制。刑罚适用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正义与秩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长期以来刑罚以剥夺人身自由的监禁刑为主,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犯罪也随之增多,特别是累犯和惯犯的增多,使人们看到监禁刑并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而非监禁刑因为其符合人性的要求,在当今社会被广泛应用,成为实现刑罚目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罗尔斯继承了康德的道义论,把人的价值置于首位。《正义论》里蕴含着两种人性观。原初状态里无知之幕下的人在选择正义原则时,罗尔斯求诸普遍人性使正义原则在一系列清单中被选出来。在正义原则被选择出来之后,如何运用于制度中正义原则如何得以维持?罗尔斯求诸性善论使正义原则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5.
梅玫  阎大卫 《求是学刊》2002,29(2):86-89
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她与宝玉的爱情并非纯精神的 ,也包含着色欲那一面 ,并且具有较强的世俗性。她对贾府和宝玉未来的关注 ,她的一首恶诗《杏帘在望》是最好的注脚 ,这一切恰恰是林黛玉真实的人性品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人性概念的内涵,历来有孟荀之争。统合孟荀观点,又参考《管子》观点,具体论述善作为人性概念中的必有内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若善不是人性概念的内涵,则无法说明善的根源;善不是恶的对立,是自在的;但善不是自显,其显现会受身体欲望的制约和遮蔽,需后天的觉思、扩充。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承认人性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和形形色色哲学派别的共性。然而马克思主义和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提供了真正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那么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研究方法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就此谈点粗疏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人性的较量     
淇江流域的八月是多雨季节,今年也不例外。接连下了好多天雨后,天刚一放晴,罗雨便心急火燎地往娘家赶。路过村东头约一里绕村而过的淇江时,罗雨见江水涨得老高,心里便有种莫名的担心,一进家门就对母亲说:“妈,江水都快漫过大堤了,去我家住吧?”母亲看了她一眼,却说:“没接到撤离的通知,今天部队也来了,应该没事吧。”  相似文献   

9.
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学佳人形象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英德 《求是学刊》2001,28(2):80-87
在明清文学佳人形象的基本要素中,色即自然美是人的外在美,才即才能美是人的内在美,而情即情感美是贯穿于内外、流荡于心灵的人性底蕴之美.色、才、情三要素交相渗透,构成鲜明的人格美、人性美.明清文学家大量塑造佳人形象,不仅反照出文人对理想的社会人生的心灵幻设,更映射出文人对理想的至情人性的精神崇拜.但是他们从中所获得的仅仅是一种虚幻的自我实现,一种浅薄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传统组织与个性发展——兼论人性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健 《探求》2002,(3):36-39
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各类规模庞大、结构完整、目标明确的社会组织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生活普遍的组成方式,主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只要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些传统型的组织与人的个性发展存在着太多的冲突。现代组织的发展要依靠人,因此必须研究管理活动的前提——人性本身,使管理活动符合人性发展的需求。以“全面人”为理论前提的人性管理才能使组织和个性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1.
人性假设是从价值上对教育的一种限定,使教育建立起对人性的依赖。人性假设的最大意义是使教育有一个人性的边界和稳定的基础。人性假设意味着教育确立了自己特殊价值立场,有了这个立场教育不会轻易受世俗压力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干预。教育的人性假设必须以人的美善本质为前提。对人性的信任,这是教育人性假设的基本条件。没有对人性的关善假设,没有对人性的真诚和期待,教育就不可能把人性作为依靠的力量,从而也将最终失去自己内在的人性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巍 《学术交流》2003,4(5):103-106
人的本质是人通过技术自己构成的。技术存在着两面性 ,它把自由由潜能带向现实 ,自由只有依靠技术才可能表达出来 ,因为正是技术展开了人的可能性空间。但同时技术所展开的每一种可能性空间 ,都必然会失去更多的可能性 ,使丰富的可能性单一化。当代技术为着合用和效率所展开的工业世界 ,确实更多地表现了技术的后一方面。对整个人类而言 ,技术既是主体彰显自我力量的象征 ,也是自我毁灭的力量。这是技术根深蒂固的二元性。  相似文献   

13.
张萍 《阅江学刊》2012,4(5):131-136
作为《孟子》一书的灵魂,性善论的影响至深至远。孟子的人性论建立在人的主体精神日益自觉、人们对人性的探讨日渐深入的基础之上,是对孔子的人性观念的发展。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一种先天的资质与倾向,通过心的感受与省思得以培养,通过本性来完成天的意志。性善论虽未能有效地行诸当世,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政治,并为社会锻造出一个士人阶层,最终沉淀于儒家的基本品格之中。性善论还是士人阶层乌托邦精神的根底所在,作为士人价值观的核心,乌托邦精神体现为“道”对“势”的制衡,并在个体人格领域以审美自由的方式获得彰显。  相似文献   

14.
吕刚 《唐都学刊》2007,23(2):124-127
易中天以其独特的历史散文创作影响一时。他的代表作品《帝国的惆怅》从具体的人性、人道出发,对于传统中国社会之政治与人性的关系及其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投影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与生动地表述,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与看法,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理论基础的人性论,主要有孟子、荀子和董仲舒代表的性善论、性恶论和性三品论三种观点。中国古代人性论思想既是中国古人对自身存在的理性反思,更是对最合理的社会教化方案的不懈探求。其中,性善论强调教化的可能性,性恶论强调教化的必要性,性三品论则更加突出了教化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对于强化民众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曾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路毓贤 《唐都学刊》2012,28(5):89-91,129
面对空前的书法热所形成的书法界鱼龙混杂局面,避免让社会各界对书法圈的眼花缭乱,有必要使欣赏者透过中国传统书法的人文本质来对书法家的界定。综合中国书法史上列传人物的事迹,洞察当今书法家标准,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丰厚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笔墨技巧的大学者才称得上优秀的书法家。书法是毛,文字是皮,语言是血肉,思想是骨骼,文脉是灵魂,没有灵魂的躯体就是行尸走肉。一件书法作品如果没有厚实的人文基础是不可能被书法史所记忆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本主义的文化 ,对于人性的分析多限于抽象的善恶解析 ,其中闪耀着知识理性的光辉 ,亦包含不少非科学非理性的思想谬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 ,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继承其精华 ,剔除其非人道非理性的糟粕。  相似文献   

18.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明 《学术交流》2001,1(1):12-16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密切关联在一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哲学的创立也经历了从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批判和超越传统激励理念,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发展变革的重要基础。基于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激励理念鲜明地昭示出:激励主客体之间是统一平等的,激励的根本目标就是形成全员自我激励的“自组织”。  相似文献   

20.
儒家重视道德教育。汉代董仲舒的“性三品”的人性论阐释了人性是道德教育的根据;依据具体的人性才能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人性是多层次的,道德教育具有层次性;中民之性是道德教育的着力点。这些见解对于我们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不断提升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