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社会进步观念的建构郝永平一人类在追求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不断树立起关于进步的信念,历史地建构出社会进步的相应观念。如果说追求进步是基于人类活动的超越性与创造性的话,那么建构进步观念则是立足于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自觉性的基础上。人类活动总是依据一定的主...  相似文献   

2.
在实现社会进步的现实活动中,人类也历史地建构着关于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但在不同历史时代,进步观念表现为不同的理论形态。作为进步观念的第一个历史形态,理性主义进步观取得了很大的理论成就,但因思想基础的非科学性与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逐步陷入了理论困境。马克思主义进步观,正是通过对理性主义进步观的批判性继承、原则性否定与创造性超越,而实现了进步观念史上的伟大变革,实现了对人类树立进步信念的精神追求的理论提升。这种理论提升的基本内容包括:从理性决定论到活动创造论,从抽象还原论到历史生成论,从财富累积论到人文关怀论,从至善目标论到辩证进步论。  相似文献   

3.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是完美的人类理性。然而,近代以来,由于技术理性的过度扩张,导致人类理性破缺。重塑人类理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重建社会进步观念。  相似文献   

4.
王晶 《学术探索》2010,(4):18-22
西方某些学者将马克思的进步观念与线性进步观念相混淆,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严重依赖于单线性的历史进步观。事实上,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单向的、直线性的发展过程。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现实的人"的理论以及"东方社会"的理论,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具体模式辩证的统一起来,描述出人类历史复杂的进步过程,从总体上否定了线性历史进步观所指认的历史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单线性的、同质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刍论劳动范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动是人类通过改变外在于劳动主体的客观条件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等多层次消费需要的有目的的体力和脑力活动。劳动既是一个永恒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虽然劳动伴随人类而永存,但劳动的内容、方式会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正确认识劳动范畴,对更新劳动观念,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论和劳动价值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产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社会观念的变革。上个世纪西方社会所出现的“标准化”现象对我们今日的社会观念更新仍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它将导致传统观念中对人本身的理想化、差别化认识走向统一化 ;它将会对人类活动 ,尤其是社会参与活动产生中性化的认识 ;同时整个社会也会逐步接受“容忍度”这一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概念。社会经此反思必将更好的合拍于生产力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根源于明显有别的社会历史条件,从近代到现代,人类所建构的进步观念经历了由理性主义进步观到现代西方危机论的嬗变,对进步的信念由塑造神话走向推翻神话。两种不同的进步观念在理论上恰恰是直接对立的:在理论基础上体现为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在理论支点上出现为科学技术万能论与科学技术异化的殊异,在理论核心上展示出机械决定论与历史非决定论的区别,在理论归宿上则呈现为盲目乐观主义与消极悲观主义的分歧。比较两种进步观念的理论差异,把握它们殊途同归的理论探索,对于正确认识社会进步问题以及自觉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步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马克思主义还“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列宁选集》第2卷第586页)生产活动是人类主要的实践形式之一。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人文关怀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生存处境和命运发展的角度审视社会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发现理论表现的基本取向。首先 ,立足于人的生存方式及其交往活动 ,揭示社会有机体的生成 ;其次 ,从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构成中把握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及其发展动力 ;再次 ,以社会主体即人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10.
危机作为社会历史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用以揭示社会进步进程中的一种矛盾性状态与否定性趋向,主要是指人类活动中生成与变化的客体所产生的反主体性效应。危机是在社会进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如果说危机是对进步的抑制,那么进步则是对危机的化解。危机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按空间分布可划分为地方性危机、区域性危机和全球性危机,从人类活动领域看主要有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与人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人和人类的活动构成了社会,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就是社会科学。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尤其是随着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日益扩大和深化,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我们所说的社会科学,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特别是作为社会科学的基本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党一向十分重视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重视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使社会科学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强调  相似文献   

12.
陈永东 《理论界》2003,(1):17-19
先进理论的二重性,是指先进理论不仅指导着当前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完善、向前发展,揭示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反映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先进理论,也是不断丰富完善、向前发展,不断创新提高的。在这个不断丰富完善、创新提高的过程中,先进理论始终积聚着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先进成果,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时代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与时俱进,先进理论创新的开放性日显突出,预示着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社会需求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的需求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如何从社会需求的和谐达到社会的和谐。一、研究社会需求、社会和谐的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活动归根到底产生于人类的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①。以往我们根据马克思的论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对社会发展的规…  相似文献   

14.
发展观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追求发展、进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基本实践活动。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有发展实践,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中相应的就有发展观存在。所谓发展观,筒言之,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所谓社会发展,是指社会有机体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合乎人们主观目的和自主需要的,从而有着特定方向和一定规律的一种运动变化形式。换言之,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社会系统的整体上的进步或积极的、向上的变化。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发展观包括经验形…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突出表现在:从建设的方法论出发,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重视民族的创新精神,并以此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力量;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位于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对世界其它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西藏古代体育的产生是以西藏古代人类的活动为基础,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随着人类的进步和西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西藏古代体育,逐步从生产劳动和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用于训练武士、宗教祭祀、竞赛娱乐等,从而形成了颇具西藏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并延传至今。  相似文献   

17.
论管理意识与企业文化塑造崔绪治,庄友刚一管理活动作为一叶、系统,一个极其重要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管理的文化背景问题。文化的发展融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贯穿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管理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进步,文化的进步又必然促进...  相似文献   

18.
交往·实践·交往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门科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交往”问题,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没有一家学说把“交往”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科学地说明人类社会交往活动的钥匙。主体间的交往性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中的应有主义,它是与实践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对象化活动不可分离的一种基本特性,实  相似文献   

19.
从 2 0世纪力学的发展考察科学与认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为力学的进步提供信念与方法的指导 ;现代力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不仅推动了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政治中心主义的自我超越 --论政治生态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为标的看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要求,就不仅仅满足于政治行为的合法性和相应的公民认同,更进一步,它对政治体系提出了超越政治本位主义的要求,旨在要求政治体系之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的制定和实施,以更宏远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目标,因而它就超越了政治本位、集团本位和阶级本位,也就不再是政治中心主义的政治文化,而是政治工具主义的政治文化。再进一步,当着这种政治文化不仅以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旨归,而且执著于政治、社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的生态联动时,痴迷于社会进步、人类福利与自然环境的荣辱与共时,这种政治文化的境界就更上层楼、更为高远了,它就升华为一种政治生态文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