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问题     
《领导文萃》2014,(7):133-134
正"扶不扶"不只是道德问题如今的社会,扶老人跟"被讹钱"竟然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许会有人将"该不该扶老人"当成道德问题,但对许多普通人来说,物质和精神上的社会支持系统更为关键。"扶老人"的争议背后有深刻的社会道德因素,也折射了医保制度的不完善带来的养老之痛。(《南风窗》)  相似文献   

2.
元旦假期,家住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小学三年级学生余玉(化名)一直闷闷不乐。几天前,她写了一篇关于帮扶摔倒老人的作文,不料30分的作文只得了S分。老师的评语是:“现在这个社会,老人摔倒了还有人敢扶吗?”这让她感到很茫然。  相似文献   

3.
古训道:“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孝敬父母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作为子女应当恪守的最基本的家庭责任。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关于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赡养条款,自其提出到最终入法,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争议。这一“道德入法”能否有效解决“空巢老人”的晚年悲凉之景?笔者认为现今“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立法者将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写入法律,有着良好的立法初衷,但是要想让老年人体面有尊严地生活,仅凭一个条文恐怕会收效甚微,还需完善一系列的配套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4.
伍捷 《决策探索》2013,(23):76-77
芬兰被认为是世界上清廉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他们的经验是抓住“信任、法律、道德”三个方面建设,同时注意“法律必须清晰严肃,官员要高薪养廉,突出职业人士的道德意识,及时惩罚控制腐败行为”四个环节。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航 《科学咨询》2010,(13):37-37
苏亦工先生认为中国法律要实现其现代化,“雅量”就必须从遭德层面升华为法律。但苏先生的文章顶多论证了这种从雅量到法治的必要性,对前者如何上升到后者并没有过多涉及。本文就接着苏先生的观点谈谈从雅量上升到法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道”和“德”的不同,“道”固然很容易上升为法律意志,但“德”作为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应,似乎应该不在法律规范的视野之内。“德”的问题,还是应该回归到纯粹的道德范畴来看待。  相似文献   

6.
顾雏军,“顾氏制冷剂”的缔造者。他用几亿资金吞并了市值几十亿的企业,上演了“四两拨千斤”的并购神话。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代“资本运作高手”,有人称他为中国的“资本教父”。但是在法律风险面前,他自己把自己打到了。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为了拉动内需,创造国内市场,应该批判勤俭观念。他们认为,勤俭观念是中国人民在贫困的时期形成的一种道德原则,现在国家富裕了,就要批判“勤俭”,这样人们才舍得花钱;只有大把地花钱才能拉动内需,才能创造国内市场。这个论断让人吃惊,它与我国的国策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习惯了社会学家谈论贫富分化,实际上,经济学家来剖析这个话题时别有一种锐利。收入分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模糊问题”,但是某些经济学家对此讳莫如深。有人公开反对调整社会分配关系,说这是“小农平均主义,红眼病,民粹主义”;有人以“效率第一”反对“社会公正”,说这样会“造成历史倒退”;有人宣布“经济学无道德”,主张“价值中立”,但是回避对中国的收入分配作实证研究。中国许多经济学家对寻租进行估计,数量是惊人的。我关于“权力资本化”的实证性研究,估计20年来利用权力转移的资产有3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6年的国…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它动摇了美国根深蒂固的政治习惯(对政治家不能仅听其言),有人说它加深了选民对问题的认识;有人说它使美国的政治“彻底变革”,有人说它使之“庸俗化”;有人说它是候选人“生死存亡”的关键,有人说这不过是“演员的角逐”;它不是宪法或法律规定的大选程序,但是没有一名候选人敢对它掉以轻心;它的举行并无四年一度的规定,但是一旦举行,它是整个大选过程中最扣人心弦的一幕——这就是美国的总统竞选辩论。  相似文献   

10.
李思辉 《决策探索》2011,(21):10-10
近日,一位北大副校长发微博:“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一被网友誉为“撑腰体”的表态,火爆网络。  相似文献   

11.
时政     
说起文化大家都不陌生。大凡读过书的人都认为文化代表知识或品味.文化是思想、艺术或技术,文化是一种象征。“知识分子”是对文化人的概括,“文化人”则含有儒雅、谦谦君子之暗示。中国文化深厚如望不穿的地窖,有人说它醇香,有人叫它酸臭,也有人说它不香不臭。后者是中国的传统“中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粹。  相似文献   

12.
李凡 《管理科学文摘》2009,(31):276-277
潘序伦是我国“现代会计之父”,他不但有丰富的会计思想,也有丰富的审计思想。潘序伦的审计思想主要有:一是审计定义思想;二是认为审计学不是会计学的一部分,审计学是一门独立科学;三是把审计目的分为主要目的和次要目的,并认为主要目的和次要目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四是认为会计师职业道德比学识更重要,会计师职业道德分为积极道德和消极道德,积极职业道德包括公正、诚信、廉洁和勤奋,消极道德为法律规定的道德,它是道德的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3.
黄鸣 《领导文萃》2008,(1):45-48
我曾经写了一篇《什么样的人企业坚决不用》的文章,引起大家很大的争议,有人讲我是一言堂,也有人说“绕那么大的一个弯干吗,直接说听你的不就完了?”这其中,有很多是误会了我的本意,  相似文献   

14.
张业修 《决策》2011,(12):84-84
近来,读到两则故事。一则是《孔子家语》中的故事:说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肯出钱把其赎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  相似文献   

15.
马云说:“有人说我们上市的时候只融了17亿美元,但私有化要花出去20多亿美元,看起来是个赔本的生意,有人建议我们可以用低一点的价格把股票买回来。但这不是阿里巴巴的风格。”但外界认为他这样说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段时间,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进国家公务员廉政、勤政,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地纷纷出台措施.创新考核办法.取得了新的进展。日前,有消息称,深圳将建廉政公积金制,不出问题的公务员有望在退休时拿到100万元至200万元的廉政公积金。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推行“廉政金”是制度创新:有人认为是在“作秀”摆花架子.违反法律精神;也有人认为在我国目前特定的国情下可以探索.总结完善。但不管怎样,热评之下.我们仍然需要对此进行理性和冷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刘凤翰 《领导文萃》2008,(11):63-66
蒋介石有一次和蒋纬国争论选择干部的标准,究竟是道德重于学术,还是学术胜于道德。两人争论了两个星期,最后,蒋介石还是接受了蒋纬国的意见。蒋纬国说:“我认为在方法学上一定是学术第一,不讲道德。因为我们不能把标准寄托在道德上,我们说某人是个了不起的君子,这是从结果上显示,而我们选择干部时,事前无法知道他的道德是否崇高,所以事前选择干部的依据只能是学术。学是理论,术是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克军 《决策》2013,(12):88-88
有人说它可以“使官员福利显性化、规范化、制度化”;有人说它是“制度反腐的一柄利剑”;有人主张从县级首先推行。但笔者认为,这项“改革举措”,或许会在遏制省部级高官腐败中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在市县两级,特别是在县级,则缺乏针对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在法律与首选的关系上,自然法学派主张包容说,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必然联系,法律必须符合首选的要求;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则主张分离说,认为法律只要通过国家规定的程序制定出来,不管其内容如何,都是有效的。后来,以哈特为代表的新分析证主义法学,开始由法律和首选的“绝对分离”向“相对分离”转变,在我国的法治化建设中这一问题同样无法回避,我们应借鉴西方在该问题上形成的丰富理论,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和文化背景,在意识到首选对法律存在深刻影响的同时,主要侧重坚持两者的分离。  相似文献   

20.
赵伟  沈慧民 《经理人》2004,(11):28-29
要不要“一竿子插到底”,这是个困惑很多人的问题,有人坚持要“一竿子插到底”,为什么不呢?前不久流行的《执行》一书说的就是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另有一些人认为“一竿子插到底”是对中层管理者缺乏信任的表现,中层管理者有被“架空”的担心有管理学者进认为“一竿子括到底。虽然可以解决企业一些具体问题.但往往会导致公司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