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抗日期间陕甘宁边区司法裁判方式的概括,其处处以群众利益为旨归,注重调查研究,重视民意,以各方利益的统筹兼顾作为正义得到伸张的标准,属于典型的实质正义。其在现代社会的回归一方面可能促进我国司法的大众化,另一方面可能带来现代法治理念的危机。因此,我们既不能在历史的故纸堆中找寻制度,也不能以现代法治为圣旨,而应当考虑自身的社会背景,选择更为理性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司法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作为一项新的司法改革措施,与"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的法治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针对当前司法实践中侦查中心主义仍占主导地位、控辩双方地位依旧不平等以及整个庭审过程虚化等不良现状,应当在人权保障理念的指导下,从侦查、起诉、审判三个方面来实现审判中心主义的完善与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基本措施:通过实行司法令状制度、弱化口供作用以及加强律师辩护权来规范侦查工作;通过改革案卷移送方式,建立预审制度来改进公诉方式;通过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以及落实证据裁判原则来完善庭审制度。  相似文献   

3.
唐剑 《经营管理者》2011,(1X):257-257
公正,是司法的本质属性,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在诉讼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价值是衡量这个国家法制文明进步的标志。公正审判是各国刑事审判制度的最高价值选择,也是有人类历史以来,关于法院审判问题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仅就刑事审判理论而言,所谓公正审判,也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本文仅就审判程序公正的理论、标准和中国为公正审判的改革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中,审判制度处于中心地位,此次刑诉法修改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审判制度,提高了审判效率。本文拟从审判环节的几个主要制度展开研究,便于在新刑诉法实施的环境中更好的进行司法工作。  相似文献   

5.
公正公平是司法活动的首要价值目标,但效率是司法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制约点,一个无效率的司法审判绝不能说是公正公平的。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借鉴和分析古代合议制审判制度来思考我国现今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行政与司法合一,忽视程序正义。本文探讨晚清预备立宪过程中的司法独立问题,改变了以往中国历史上一直实行的地方官员兼任司法审判的做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成为中国司法体制变革的开端。自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宪政后,在各项准备措施当中,进行司法改革便是其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司法改革是清政府整个法制改革的一部分,也成为法律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以清末司法改革为视角,结合官制改革的一些具体步骤,浅析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指出司法改革具体实施的内容及其对本次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7.
错案追究制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错案追究制对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法官的责任感,保证审判案件的质量,抑制了司法腐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错案追究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并不是最佳选择,不适合我国司法改革的现状。对此,应当建立健全我国的司法惩戒制度,从而更好的保证审判质量以实现实体正义。  相似文献   

8.
蒋苇 《决策导刊》2001,(6):47-48
近一年多来,南川市人民法院紧紧围绕最高法院《五年改革纳要》的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法院工作的新路子。相继出台了“判后答疑”、“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选任制度”、“案件审判流程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对此,该院的办案质量和效率、司法的公正性及透明度等诸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7月10日,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司法体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司法规律,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升改革整体效能。要统筹推进公安改革、国家安全机关改革、司法行政改革,提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  相似文献   

10.
审判管理是强化审执服务的有力抓手.是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确保人民群众满意、实现法院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最高法院王胜俊院长在全国大法官审判管理专题研讨班上提出审判管理“五项工作”、“五项原则”及“五大关系”要求,为创新审判管理指明了方向。市五中法院坚持在创新管理理念、落实管理措施、强化管理保障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实现法院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邓凯 《决策探索》2021,(2):49-53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正在经历深远变革,尤其当跨界、链接、共融已成为贯穿各行各业从功能到场景、从应用到体验的重要主题之际,司法的规则形态与运作过程也在技术赋能下完成了差序格局的重塑。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互联网+司法体制改革”“智慧法院建设”的顶层驱动下,司法信息化不是新型信息技术与传统司法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法院体系的一次重大的“自我革命”,其核心内涵在于将当下技术创新成果作为助推司法改革的工具性路径,将之与审判、执行以及包括司法人事、司法行政在内的流程管理等具体业务作有机耦合,进而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推进司法的信息化、智慧化,建立以司法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开放平台,并据此打造可提供裁判指引、统一法律适用的全流程智能司法应用体系,这既是中国法院体系在构建“法治中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最重要的技术侧支持,也代表着显著提升司法能力、实现司法为民和公平正义终极目标的未来想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司法改革涉及司法与政治体制、法官素质和审判方式等各种问题,但最主要的还是体制问题。”
  近日,针对执法、司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央政法委出台了首个《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审判环节疑罪从无原则、证据裁判原则等作了重申性规定。
  其中,《意见》要求:“不能因舆论炒作、当事人及其亲属闹访和‘限时破案’等压力,作出违反法律规定的裁判和决定。”有法律界分析人士认为,此语意指“司法机关将要作出的裁判和决定必须合法;合法的裁判和决定必须维持”。  相似文献   

13.
储殷 《领导文萃》2015,(6):23-24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所释放的有关司法改革的信号已经成为全国瞩目之焦点。此次司法改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通过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来解决司法地方化问题;通过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建立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来解决独立审判问题;通过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和检察官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陈常拥 《科学咨询》2008,(21):40-40,45
当今中国司法体制改革面临着许多困难,而其中最为紧迫的是如何恢复民众对于司法审判公正性的信心.有些学者提出应重塑我国的审判制度,用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来遏制司法不公的现象.而陪审团制度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15.
聂树斌案虽然暂告一段落,但它带给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尤其对司法公信力的冲击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因此,深度挖掘致使聂案最终铸成错案以及纠错之难的司法制度与体制因素,对正在进行的"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反向借鉴价值。本文对公检法三机关在"聂案"侦查、审查起诉与审判各环节的过程予以梳理分析,对"以侦查为中心"致使司法制度与司法权力配置异化从而导致错案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就如何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有效防范与及时纠错的制度与机制展开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最高法院确立的司法改革试点法院、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全国反家暴试点法院、全国法院法官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和未成年人案件审判试点法院,重庆五中法院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始终以抓好审判执行第一要务,以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坚决把案件质量放在审执工作首位,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充分履行职能,全力化解社会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  相似文献   

17.
李轲  亓淑云 《经营管理者》2013,(8X):260-260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庭前会议程序,规定"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这对于我国刑事诉讼构造的合理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法律并未明确其具体内容和操作步骤,研究其价值基础是司法实践改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量刑是人民法院通过审判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的一种审判活动,我国各地法院量刑存在较大差异,“同案不同判”。量刑不均衡、不规范的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司法公信力;本文就针对改革,从过去量刑存在的原因、现状,建议、改革的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诉讼调解制度在我国司法审判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其种种弊端日益突出。从法理学的角度看,诉讼调解制度不符合司法审判的本体要求和目的,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冲突,不利于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取消诉讼调解制度,还司法审判以本来面目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判决文书价值的广泛认可,在我国现行的司法改革中,围绕判决理由,学界与实务界人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种种探索,希望通过对其改革进一步提高司法的公信力,然而所有这些努力似乎都未能使其达到一个理想的模式,本文将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就判决理由的转型和在转型后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