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法性与中国政治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引言 :现代中国的合法性问题1912年清帝退位后 ,所有意欲夺取中国最高权力的政治势力都面临着统治合法性的问题 ,即他们必须表明新的统治及他们此时为此而作的努力何以应该被认为是最适合中国的。在此之前的三千年中 ,中国无数的王朝更迭都建立在君主“受命于天而有德者居之”这样的儒家政治原则之上 ,每一次王朝危机都是统治绩效(performance)的危机 ,如行政系统的无能腐败 ,经济的凋蔽 ,皇帝的昏庸等等 ,而集权君主制的统治形式及上述的儒家政治原则却从未被质疑。这可以从每一个新的王朝都以同样的原则和形式建立起来得到…  相似文献   

2.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很特殊,因为它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全国统一政权,又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疆域最广、统治时间相对较短(不到100年)的王朝。在元末的群雄逐鹿中,有两位人物尤其引人注目:张士诚和朱元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惜人才,但最终结果是,朱元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元廷、张士诚和朱元璋的不同结局与其对待人才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相似文献   

4.
文人的殉节     
李国文 《领导文萃》2012,(11):88-93
王朝迅速地不得人心,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中国历代王朝,在其画上句号时,总有遗老孤忠、文人学士等为之身殉,演出一番壮烈。但在清朝,反响实在寂寥。按道理,这样一个统治中国近300年的异族王朝,在其谢幕之时,总该有几位运筹帷幄的决策之士,执掌国政的机枢之流与国同难才是。  相似文献   

5.
施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 Seagrave)《宋家王朝》(TheSongDynasty)第二十章中有这么几段: 1949年2月,蒋介石虽然已经不再是中华民国的  相似文献   

6.
王权 《决策》2012,(11):86-87
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南宋王朝由破落走向恢复,由消沉走向振兴的时代,他致力于改变南宋以来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现状,给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带来了一丝蓬勃希望。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在经过宋高宗多次挑选,登上帝位后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形势。围绕着怎样消除南宋政权机体内部的痼疾,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等问题所作的设想与实践,构成了宋孝宗一生治国理政的主要内容。过美人关得皇位孝宗赵眘并非南宋高宗的嫡系,而是宋太祖的七世孙,赵德芳的后人。当年宋太祖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而没有传给  相似文献   

7.
刘明泉 《决策》2013,(7):84-85
宋代的恩荫不但拖累了国家财政,而且也堵塞了社会精英的升迁之路,让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这个制度的拖累下,大宋王朝以一天一个跌停板的速度走向了灭亡。北宋王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大肆扩招,隋唐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全部保留下来,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又增设了一些新的权力机构,从此宋代官吏的快乐生活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8.
刘越藩  刘明泉 《决策》2013,(12):86-87
两宋时期,地方官想要修缮官衙就不那么容易。探究其原因,首先是大宋王朝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官不修衙"的制度安排。从制度层面上筑起了擅自修缮官衙、从工程中捞油水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9.
正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统治英国长达44年,成就了一番不朽的伟业。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初期的英国只是处于欧洲大国夹缝中的一个三流小国,她登基后,凭借超凡的个人领导才能,对内维持政治稳定、发展经济,对外开展灵活的外交活动,在欧洲大国之间纵横捭阖,为英国的发展和崛起争取了30年  相似文献   

10.
顾伯冲 《领导文萃》2009,(16):82-86
大宋王朝,一直是许多中国人向往的治世之极度。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骚客儿度梦回,投奔自己热爱的宋朝,不仅如此,就是一些外国人也对宋朝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恋,成为对古代中国挥不去的一种文化记忆。英国作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相似文献   

11.
一公元317年,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后,虽然得到了王导等政治家的支持,使他在江南的统治得以维持,但由于不断受到来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和威胁,东晋政权的统治因此显得十分虚弱,一有风吹草动,便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后赵王石虎率领军队南游至长江边上,便给了东晋王朝一场不小的虚惊。造成这场虚惊的直接原因,是东晋的历阳太  相似文献   

12.
汉高祖刘邦建国开朝后,大封宗亲为王为候,全权统治一块地方,以作为中央王朝的屏障。因诸侯坐大,威胁中央,经文、景、武三朝的制裁削弱,封国制名存实亡。时至东汉末,地方豪强势力强大,中央政府软弱,为改变局面,  相似文献   

13.
王荆公安石,大概可算得上一位名贯古今、声震中外的名相了,列宁就曾赞誉他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他以巨大的魄力辅佐宋神宗治理大宋,奋力推行新法,当政9年,文事武备,内政外交,百废俱举,使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面貌大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王者中兴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众多统治者借助智囊人物的治世攻略,书写出“汉武中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治国安邦的辉煌文明。实践证明,谁能得到更多谋臣的辅佐,谁就能巩固扩大自己的统治,创造王朝的中兴。  相似文献   

15.
洛阳于东汉建武元年(25年)成为封建大统一之帝都,以后凭其在政治、经济、交通、地理等各方面优势仍为曹魏和西晋两个王朝的统治中心,至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刘曜攻破洛阳而执怀帝人平阳,在这个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洛阳一直属于封建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洛阳地区东汉晚期、西晋时期的墓葬资料颇为丰富.本文将依据这些资料尝试对两个时期墓葬制度的演变而形成的差异,以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爱军 《领导文萃》2013,(4):101-102
宋仁宗康定年间,宋王朝与西夏发生战争,因监军黄德和率军先逃,大将刘平战败被俘,不屈就义。不料侥幸逃命的黄德和反诬刘平投降,致使刘平不仅名誉受污,全家也被抄斩。后来事情败露,仁宗皇帝亲自下诏,将黄德和处以腰斩。这件事并没有就此罢休,因为监军黄德和有个特殊的身份——太监。那时宦官的势力很强大,他们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  相似文献   

17.
杨敏 《决策》2004,(6):50-51
沧桑淮河是一部历史,她的每一次勃兴与衰落既与中国历代王朝治乱循环的周期如此合拍,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治国经略调整中命运起伏。纵观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脉络,历史为我们勾描出一幅独特的马鞍型发展的曲线。自先秦以降,淮河流域经济胎动,27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得到初期开发;秦汉两代,流域经济开始发力,隋唐400年走向繁荣;到了北宋,流域北部作为京畿重地,这里成为大宋王朝安危存亡的根本,使她在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地位上升到顶峰。  相似文献   

18.
蒙曼 《领导文萃》2008,(15):112-116
唐朝是一个大气磅礴的王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她是怎样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唐高宗的皇后的?她为什么要突破人伦的底线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女?她怎么能够在一个千百年来都由男人统治的世界里,成为一代女皇?她的历史功过,犹如那块无字碑一样,任由后入评说。  相似文献   

19.
正阎锡山是一个异数。一个本地人统治一个省近四十年,只有在民国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出现,任何大一统的王朝或政权绝无可能。历史给了阎锡山一个机会。山西省是民国时期的"模范省",美国的《时代》周刊曾对阎锡山治晋作过评价:"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尽管当时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锡山为一千一百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  相似文献   

20.
一、河南文物资源概况 河南在历史上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早在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曙光就已在河南升起,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精美石器和陶器以及8000多年前的契刻符号和乐器等都足以震古烁今.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社会的夏王朝的建立,到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北宋王朝,先后有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北宋等20多个朝代、200多个帝王设都于河南,使河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设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省份,形成了以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大古都为中心,以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炎黄文化,殷商文化,汉、唐、宋文化为标志的中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