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树玲 《生存》2020,(7):0046-0047
为了解决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无序、低效、应试化等问题,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写作教学模式,创设智慧高效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优化作文批改方式,形成更加动态、开放、多元的共同体合作学习形式;优化整合阅读与写作,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以读促写,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孙文洋 《生存》2020,(1):0156-0156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如何把信息技术资源和数学教学有效地融合有着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与小数课程整合不断深入,引起了数学教学中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促进了教师、学生、教材、技术资源几个要素构成的教学结构的变革,优化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小海 《生存》2020,(13):0101-0101
现代科技的更新换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才能的创造性工具,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还促进了学校教育逐渐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因此,下面将具体探讨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4.
冀东升 《社科纵横》2006,21(5):142-143
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句子,最简练的结构,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诗歌教学,不能仅仅从概念出发,对诗歌做一些理性的概括和抽象的界定。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将信息技术恰好运用于课堂教学,使它与诗歌教学完美结合起来,创设教学情景,抛弃过多的理性分析,启发学生想象,体会诗歌中的内蕴美。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诗歌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陈世举 《生存》2020,(4):0069-0069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特别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科学和系统应用,最大限度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当前我国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更加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整合作用,强化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系统性整合,进而使教育信息化取得更大突破。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简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积极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旨在为促进信息技术的高效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马乐 《生存》2020,(1):0189-0190
将信息技术引入初中语文课堂,辅助语文老师将课堂氛围营造得轻松活泼,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同时也开拓了学生视野,为学生阅读和写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骆开强 《生存》2020,(4):0185-0185
小学语文作为语言类学习的主要载体,在教学上主要是培养学生对需要文字的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识,同时学习各种表达方式能够拥有感性思维能力和创作力。在新课程改革下,新式教育不仅仅要求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有意识地去探寻新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在语文教学当中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信息技术近年来逐渐深入教育行业,为教育工作的发展来带了新的契机。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来开展,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林宜春 《生存》2020,(12):0038-0038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学科资源的整合是信息社会的一中趋势与要求,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科的学习,是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发展需求。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势及方式,展开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0.
蒋丽清 《生存》2020,(4):0006-0006
写作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它有助于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融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为一体,给人以直观形象之感,语文学科重理解、感悟,需要从语言文字中品味情感,引发共鸣,两者的有效整合更易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受到感染与教育.  相似文献   

12.
章文艳  罗燕 《江右论坛》2007,8(3):23-25
面对社会对高等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一新型教学类型也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广泛应用.本文讨论了信息技术与高职语文教学整合的性质、作用和意义,还以实践为例着重探讨了信息技术与高职语文教学整合的两个实验,最后谈了引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当今的初、高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高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相似文献   

14.
李小轶 《生存》2020,(13):0212-0212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而且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很突出,比如可以有效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热情。鉴于此,本文对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新疆 《生存》2020,(11):0177-0178
我们应当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积极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根据不同学段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多媒体直观呈现,加强感官体验,将生活中的体验与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接起来,从而从感性认识中抽象理性来,突破重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张习磊 《生存》2020,(6):0051-0051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重新确立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新旧课程理念的冲突,老师对朗读教学不重视,或者对朗读教学认识不全面,老师注重体现在卷面上看得见的分数,往往忽略了朗读教学。素质教育倡导的朗读教学是一种既注重结果同时关注过程的教学方法,既关注语文学科的良性发展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倡导下的新的语文教学观。  相似文献   

17.
胡萍 《江右论坛》2007,8(1):34-36
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整合就是指:在教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心理教育及教学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与整合,是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有效尝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小菊  余华 《社科纵横》2007,22(1):140-141
当前中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过于注重信息技术在形式上使用,探究其根源,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人们对物质层面的技术过分强调而忽略方法层面的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背景与现实的矛盾促使人们产生片面的技术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系统的构成因素所带来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鲍思达 《生存》2020,(13):0180-0180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带动各个领域的各个行业长足的发展,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普遍应用,通过辅助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不在高考大纲里面,因此,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并不重视;学校的设备老旧、不齐全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实践操作,信息技术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动手操作,没有上机演练学生无法学会操作。因此,如何解决以上现状,引起学校重视,更新机房设备,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薇 《生存》2020,(8):0203-0203
在实际的初中作文教学过程当中,虽然部分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掌握相关的写作基础知识。但在实际写作时,往往存在都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的现象。在此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充分地结合作文教学需求对当下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创新与整合,利用多样化的作文教学元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充分地进行作文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进行创新和改进,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这样才能够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全面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