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潘慧琼 《唐都学刊》2008,24(6):30-33
王维和他的<辋川集>是后人评论王维以禅入诗的重要作品之一,但在现存的唐人选唐诗十三种中没有提到其中的作品.原因之一可能是<辋川集>没有得到及时的传播,但更重要的是和时代审美趣味相异.从整个唐代五绝的创作和评选情况来看,五绝在唐代已经在七绝的崛起中成为创作相对冷落的领域,而唐代五绝在审美趣味上更注重波动的俗世情怀,<辋川集>冷静的禅风在宋代以后才开始日益受到重视和欣赏.这一过程正说明文学审美趣味乃是随时而变的.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12):142-145
本文梳理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有关"信、达、雅"的主要论争,并通过取样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得与失,证明"信、达、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因此,对三者的追求不能绝对化。正确处理"信、达、雅"的关系不仅应成为翻译理论界探讨的热点,也应成为翻译实践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语料库方法和网络在线工具建立《中庸》英译语料库,从单词、语句和语篇三方面对理雅各和辜鸿铭《中庸》英译本的翻译风格标记进行统计分析,考察译本风格特征的异同.通过数据对比和分析,发现两个英译本的表达均通顺自然、译本整体用词难度和阅读难度趋于一致、上下文衔接自然、译本明晰化特征明显、文体均趋于口语化.相比之下,辜鸿...  相似文献   

4.
张新民 《学术交流》2007,(1):171-173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典范。从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雷雨》在借鉴古希腊的悲剧命运观念和审美模式并与我国的悲剧艺术相结合以表现人物的悲剧,成功地塑造以命运悲剧为主要类型的侍萍的悲剧形象和以性格悲剧类型为主要类型的蘩漪的悲剧形象,揭示其对中西方悲剧艺术的吸收、融合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并探讨形成人物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刘慧  王晓利 《生存》2020,(8):0219-0220
能准确的理解并表达出原文的含义是诗歌翻译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翻译的难点和亮点,是通常需要翻译者多费精力的地方。很多作品都存在两个版本甚至更多的同一语言译文,理解不同导致文章的质量也不同。最具代表性的《关雎》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是由James Legge 和Arthur Waley 完成,两者又有什么理解和表达上的不同呢?本文主要基于对《关雎》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和分析探究诗歌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精华。  相似文献   

6.
在美学史上<淮南子>地位重要,其美学风格兼有汉初质朴美、实用美、现实美,同时也显现出转型中的与之截然异质的鸿大美、壮丽美.于思想内容的纲纪道德,经纬人事的鸿烈和二十一篇庞大结构以及层层的铺陈、渲染,语词丰富、辞藻华美等方面都有所反映.美学风格转变的实质映射出增强了国力的汉朝,在经济的滚滚发展浪潮中,必将迎来思想活跃和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展现汉初士人究天地之时,接人间之事,备帝王之道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7.
陆全 《社科纵横》2011,26(2):105-106,109
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精神和审美观。把具有文化意象内涵的隐喻翻译出来,使译入语读者有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是隐喻翻译的难点。辜正坤对《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为探讨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和理念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素萍 《南亚研究》2010,(3):134-144
《八千颂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中国古代多次予以翻译。本文根据梵文校勘本和六个汉译本所进行的梵汉对勘,分析不同时期汉译本的特点,并揭示各汉译本与梵本的关系,由此一窥从东汉到北宋佛经翻译的历史流变。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3):128-134
曹植的《洛神赋》通过人神交往的愉悦、情感的升华、人神殊途的困厄、哀戚无奈的离别,用生命感受生命,反映了人心浇漓的末世人们欲改变现状的苦闷和悲悯,曹植作为末世代言人发出生命短微、人力薄鄙的不安和惶惑的叹息声,形成了"纤柔温婉"的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直接关照了魏晋时期士人的一种进取、矛盾、寄托、恐惧、怨恨、抚慰的普遍而又真实的心理状态。这就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有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修辞论美学这一新视角出发,重读《哦,香雪》这一在80年代前期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作品。本文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铁凝小说本文中的具体修辞现象(包括人物塑造、叙述方式、乃至用词造句)同80年代前期中国以启蒙为主导的文化语境的复杂的互赖关系上。从今天的角度看来,香雪形象作为铁凝文化启蒙冲动的审美置换,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述方式作为小说本文的主导叙述方式,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80年代启蒙文化的危机症候,从而使小说本文在90年代凸显出新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魏文一 《社会》2012,32(6):220-240
对于涂尔干的社会思想,人们往往将其归为实证社会学和社会实在论的范畴,是谓社会学三大传统之一。比如,作为实证社会学代表作的《自杀论》,虽然其对数据的处理技术不如当下,但作品运用了大量的统计资料,还提出了自杀的免疫力系数这样的统计指标,已经颇似  相似文献   

12.
徐阳  王崇 《求是学刊》2020,47(5):96-109
为保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效运行,有必要正确认识其程序属性。第一,程序嵌入性。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以嵌入的方式与既有的刑事诉讼程序衔接,形成了多元程序建构。第二,程序合意性。以政策引导、制度形塑替代利益驱使下的自然博弈,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合意机制的基本属性。第三,程序正当性。作为制度正当性基础的被追诉人认罪认罚从宽"自愿性"标准,具有认识要素和意志要素双重规范结构。认罚从宽以功利主义的逻辑去让渡刑罚权,对此更应该警惕无原则宽恕对实体正义产生的破坏性,应考虑以细致的实体规则及裁量标准,明确"从宽"的边界,促进刑罚适用的均衡。  相似文献   

13.
张秀琴 《唐都学刊》2003,19(1):105-109
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的理性批判都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伦理学转向,但得出的理论结论却截然不同:哈贝马斯致力于理性重建,强调共识;利奥塔则致力于理性的拒斥,强调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