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锐词     
《东西南北》2013,(7):6-6
保底归集 听起来很陌生的一个词,但说“男方信用卡上的钱超过1000元便自动转账至女友卡上”,你就明白了。  相似文献   

2.
诗词结构与诗庄词媚○孙绿江词,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因其独具的文化因子而呈现出特有的柔媚香艳的风格特征。所谓“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等等,都是在强调“词别是一家”,与传统的诗歌不同,婉约派也因此而被视为词坛之正宗。虽然在艳情诗中...  相似文献   

3.
充分尊重,认真研究,才是给它应有的尊严。想想中国历史的沧桑起落,看到一些大人物的升降浮沉,便冒出一个问题自问自答。问的是:"谁是最可怜的人?"答的是:"孔夫子。"最先把"可怜"二字送给孔子的是鲁迅。他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但比起后来输入的释迦牟尼来,却实在可怜得很。诚然,每一县固  相似文献   

4.
借助翻泽,“恋爱”一词在20世纪初进入现代汉语,使“男女之情”在方式、体验、意义与评价上,因新的命名而发生改变,并进入公共话语,成为中国新伦理建构的突破口,产生了从晚清到“五四”一系列新道德命题及与之相应的新文学作品。晚清倡导的“自由结婚”,确立了婚娴以恋爱为前提、以当事人自决为主导的现代意识,并开创了文明结婚新风尚。民初,“恋爱”一词在本土化过程中一度污名化,导致专写恋爱的言情小说普遍规避此词;但哀情小说对爱情精神品质的普遍推崇,却为五四“恋爱神圣”的出场奠定了基础。西方理论影响下建构的五四时期恋爱理论,有“恋爱自由”与“自由恋爱”的微殊差异,后者将新文化激进主义导向极端。五四恋爱文学在空间意象和恋爱描写上的创造,解构了压抑个人自由的家长权威,颠覆了传统道德,也开拓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但个人主义的单维描写,未能使恋爱体验向纵深挖掘,而是引向浮浅。  相似文献   

5.
如今“节’字无处不在。有人说只要随便找出一个名词,再加上“节”字一都可以叫“××节”。这话虽属夸张一却可知书字用多了,什么事情都要过个节日,“节”也就失去了“节”的本义,失去了节的文化氛围。寻根究底,“节”宇本义是物体段与段的连接处,壬。竹节、关节等等。之后将这物体空间的含义移到物体运动的时间上.便成了“节日”。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自然形成的节目很多,但无论什么节日都带有人文的性质,或欢庆、或纪念、或借节日来增强人们对某本某物的重视,把这些人文的内容安排在固定的日子,便有了节的兴隆。祖宗、先哲、…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的思想家们早就产生了人类的各个群体终会走到一起,实现“大同”的思想。因此,从古至今,“大同”国、“地球村”等概念便都出现了。但实际上,也只有进入本世纪的后半期,共同生活在这同一个蓝色星球上的我们人类的不同群体...  相似文献   

7.
论稼轩词的风格──格式塔的启示蔡起福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风豪放沉郁,苍劲悲凉,历来被人赞颂。对于他的豪放词风人们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或称之为“词论”,或评之为“以文为词”,或贬之为“别调”、“变格,”或责之为用事过多,等等。我认为要正确认...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2011年,最美这一称谓非常流行,“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撑伞女孩”。今年4月10日,当吉林人马久成伸出双手,接住轻生少女的一瞬间,“最美爸爸”定格了抚州市2012年春天里最美画面。  相似文献   

9.
结构美初探     
1、任何事物都存有结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对“结构”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事实上,“结构”总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被使用。一种是事物的表现形式,或称外在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可变性和选择性,结构变化不一定改变事物的质及其存在;另一种是事物的生存样式,或称内在结构。这种结构一旦定格便具有相对稳定性,直接决定和影响事物的质及其存在。本文的“结构”即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概念,它是指组成或构成事物各要素的比例和联结方式,是事物赖以自主存在的内在“骨架”。结构的差异对于事物的特征、属性、价值和功能等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了事物的美丑。凡是能使事物展示美的属性,给人愉快的结构即是美的结构,因美的结构而显现的美便是结构美。实际上。在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审美  相似文献   

10.
一 李清照的作品散佚严重。前人在辑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六十年代初,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的《李清照集》除诗文外,共得词七十九首(其中三十五首词因被人怀疑不是李清照的作品而列为附录),搜罗可称丰富。不过,《李清照集》附录中几首词的辨伪性质的案语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词后的案语说:“词意肤浅,不类易安他作。王鹏运已疑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词后的案语说:“词意浅显,疑非易安作。”只以“词意肤浅”或“浅显”为据,便疑非李清照所作,显然是不能使人信服的。 所谓词意肤浅,无非从词的内容和…  相似文献   

11.
《东西南北》2009,(4):68-68
“走西口”虽仅三个字,却活化为一个文化符号,衍生出一段传奇,缔造出一部名闻天下的移民史。“走西口”的这个过程.的确称得上是一部大传奇,虽然其中不乏血泪和辛酸,但总有一种精神不会磨灭,那传奇中一个个勇往直前的灵魂散发着永恒的光彩。在那个国家破碎,兵匪一家,百姓受难的年代,太多太多的人投身革命,他们的那种无私,  相似文献   

12.
纳兰词感伤的心理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兰词感伤的心理解析张秉戍被誉为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词,悲抑低徊,苍凉伤感,即所谓“哀感顽艳”之作,这一特点是为人所共识的。对于纳兰词表现出的这么深浓的伤感,人们也早已多有论及,比如,作为纳兰的第一知己、最亲密的朋友顾贞观便在《纳兰词·原序》中称之...  相似文献   

13.
《醒世恒言》中有一则《薛录事鱼服证仙》的故事,很能发人深省。说是一个身为县堂三衙的薛录事,因生大病高烧不退,便在昏昏沉沉中化作一条金色鲤鱼在东潭遨游,当其感到饥饿时,恰有他治下的渔夫摇着渔船而来,鱼钩上挂着香喷喷的诱饵,便想去吃。但转念一想:“我明明知他饵上有个钩子,若是吞下这饵,可不被钓了去?”但终于忍不过饥饿的折磨,于是又想:“我是个人身,好不多重,这些钓钩怎么便钓得我起?”既生此念,便产生了令其后悔不迭的悲哀结局。冯梦龙在这一则怪异的故事中饱含着许多人生哲理,足以为训。训之一:欲望是人皆有…  相似文献   

14.
警惕新“洋泾浜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泾浜英语”( pidgin English)指的是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时产生于我国沿海几个通商口岸的一种混合语,其特点是词汇多半来自英语,而语法却基本上依据汉语,如 one piece house(英语无量词、数词与名词直接搭配,这里的 piece纯属汉语习惯), I no can(应为 I can not我不会)等等。“洋泾浜”原为上海的一条小河,鸦片战争后,英国驻沪首任领事巴富尔胁迫当时的上海道台宫慕久签定土地章程时,提出“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于英国商人”,因而便有了洋泾浜租界。后来应运而生的所谓“中西合璧”的混合式英语就被冠之以…  相似文献   

15.
美国家庭暴力面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萍 《社会》2003,(9):36-39
定义与分类 家庭暴力(family violence或domesticviolence)的研究对象显然包含了处于同居状态但无婚姻关系的人们及其子女,因此一些学者对“家庭”一词提出了质疑,认为应改用“亲密关系”(intimate)更为恰当。但考虑到大部分现代学者都已接受了“即使没有婚姻仪式的约束,家庭仍可能存在”(HarveyWallace,1996:2)的观点,“家庭”一词仍可接受,而家庭暴力就可定义为:共同生活状态中的任何成员以某种行为或忽视而对家庭其他成员造成严重伤害的,这种行为或忽视可被称为家庭暴力(同上:3)。其中,“严重伤害”指的是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以及对另一个家庭成员自由选择权利的侵犯。  相似文献   

16.
清初词坛的“错位尊体”理论———“攀附《诗》、《骚》”与“雅正寄寓”,互为发明,关系密切;一者直攀经典,欲从正统观念上推尊词体,以求彻底摆脱词为小道的地位;一者倡导雅正寄寓,欲从教化功能上推尊词体,以求使词承担起言志载道的作用。二者的做法,虽然有颇高尚的理念诉求,却有悖于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同时,二者一方面攀附推尊,一方面又自认“小道”,显见理论的矛盾与思维的混乱。因此,尽管“攀附《诗》、《骚》”说与“雅正寄寓”说在清初词坛热闹一时,然而,无论在理论建设或创作实践上(尤其是后者)皆无法取得显著的积极效果;反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困惑的窘境;最终只能导致词体诗化、回归诗教,以致造成词体发展的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17.
宋代词风的演变,受制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学,宋初儒学已见衰微,词以其为“小道”,而避开儒家“明道”的导向标,因而婉约一派兴起。南渡后,民族危难在即,词人又在儒家“言志”大旗下集聚起来,于是豪放词便异军突起。南宋当局在求胜无能时,又奉行儒家“无道则隐”的信条,龟缩一隅,求乐避祸;一些词人也安贫乐道“弗趋荣利”只追求一种工丽典雅的形式,形成典雅词一派。  相似文献   

18.
一哈尔滨名称的解释,从本世纪初起,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的《辞海》将哈尔滨解释为“晒渔网的场子”,台湾省的《中文大辞典》将哈尔滨解释为“平地”,而中译本《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又将哈尔滨解释为“光荣或荣誉”之义。近百年来,哈尔滨一词在语源语义方面长期争论不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方文献资料对哈尔滨记载的缺乏和湮没,其次是由于对哈尔滨地名研究的方法不够科学,致使对哈尔滨的解释牵强附会,以讹传讹。比如单从语音入手对哈尔滨地名进行猜测,以其发音近似蒙语某个词的发音,便认为是蒙语某某含义,或以其发音近似锡伯语某个词的发音,便认为是锡伯语某某含义,而不是从哈尔滨地名形成的历史环境、民族环境、语言环境和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对哈尔滨地名进行综合研究。也就是说,哈尔滨地名语义要与哈尔滨地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再谈“审美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再谈“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聂振斌(北京100732)什么是“审美文化”?它的涵义不是审美加文化之和。因为就广义而言,审美本身也是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审美加文化仍然是文化,那么审美一词便成了累赘。审美与文化二者不是并列...  相似文献   

20.
“法律至上”论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人和拓进,“法律至上”这一概念也由开始时人们小心翼翼的谈论①,成为目下法学界和一切倾向于实行法治的人士之共识。然而,任何一个概念,只有把其置于特定的论域中才有效,否则,便只能适得其反。“法律至上”这一概念也不例外。那么,“法律至上”的论域是指什么?他与“主体至上”是何种关系?这是本文拟探讨的两个论题。一、法律至上的几个论域所谓“论域”,是指一个概念或一个结论所能适用的具体时空范围。法律至上必须符合其合理的论域,否则,这一结论便会产生负面的后果。比如在我国,有些学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