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群体在全球多元文化激荡碰撞的语境中极易产生身份的焦虑,面临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而多元文化身份的建构正是基于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特点、文化根源以及历史视角所作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中,需要各民族成员把文化上的相互尊重、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宽容和信任、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等观念不断演进并内化为个体成员自己的日常认知、情感和价值。从多重身份视角来研究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的建构,就是要避免某一群体对个体成员身份的垄断,摆脱单一群体对个体的控制。文章梳理了身份认同、多重身份、嵌入式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多重身份建构和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内涵;解析了身份与认同的逻辑关系;在分析研究当前相互嵌入式社会建设中的多重身份困境基础上,提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中必须考虑各民族的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60年代,国际关系学中“层次分析法”的产生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朝着更为严谨的方向发展。本文将以发生在美苏间的古巴导弹危机为案例,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和方法解释决策者的政治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认知失调的分析模型,分析国家对外政策和国际政治现象,以探索认知这一心理学因素对国家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提要]共同内群体认同以社会分类理论为视角,通过扩大感知到的群际边界,将内外群体构建为一个包摄水平更广的“共同内群体”,从而使内群体认同成为共同体的共同认知,强调成员身份的共享性、整体性与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其铸牢路径可通过引入共同内群体认同研究范式进行探索。通过梳理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内涵,阐述共同内群体认同中群体表征范畴和感知相似性的意义,可以发现二者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扩大群体表征范畴强化共有社会身份可以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知相似性则作为他们的中介因素而存在。通过培育各民族共同内群体认同,将促进成员间建立积极的群际接触、形成深层的心理融合、构筑共享的精神文化,最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认知,既体现特殊教育教师与所归属专业群体所达成的心理契约状态,又体现了其对特殊教育事业意义及价值的评价与反思。在个人、重要他者、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以自我认同为核心,以专业自身为对象,并在与重要他者的互动中得以建构。基于关怀伦理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建构路径: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消解专业身份认同无力感;构建良好的关系性状态,形成专业身份认同的持续动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情感养成赋权增能;提升教师自身意义境界,促进个体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  相似文献   

6.
社会心理学视域中的群体化职务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依法治国,建立和谐社会,防范和打击群体化职务犯罪应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群体化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其次,着重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群体化职务犯罪所具有的群体认知失调、罪责连带、内聚力强及轴心人物的荫庇等方面的心理。最后,提出了消除群体化职务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利益型和爱国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为考察蓝本,对北京市、重庆市、广州市大学生和学生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类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制及其整合模型的作用路径略有不同.利益型群体性事件中,国家认同、学校认同、信息传播通过群体效能路径对行为意向产生影响;爱国型群体性事件中,国家认同、触发事件认知和信息传播通过群体愤怒路径对行为意向产生影响;触发事件认知和信息传播在两类事件中均对群体愤怒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对中国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扩展了社会认同理论和双路径模型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斯梅尔塞提出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所有的群体性行为、社会运动甚至革命的发生,都是由6个因素共同决定的:社会结构性诱因;由社会结构衍生出来的怨恨、剥夺感或压迫感;一般化信念的产生;诱发因素;有效的社会动员;社会控制能力下降。与以往研究大多从舆情演化、话语权博弈、政府治理、村民自治等宏观视角出发不同,本文以价值累加理论为叙事框架,采用叙事法,并结合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具有“时代标本意义”的乌坎事件进行微观社会心理学层面的再审视,探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在渎职犯罪体系中,除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外,其余犯罪类型均为纯正的身份犯罪。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渎职犯罪的共犯形态认定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均存在较大争论。文章从分析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在共同犯罪的形态出发,讨论了不同类别情形下渎职犯罪共犯形态的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必须从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等多元文化视角进行全方位观照,尤其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定位解读,从而作出更为科学、全面的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与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都属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论的传承和发展,只有取得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文化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一定的经验材料为基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认同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农民工群体因何处于一种矛盾而又特殊的地位?城市居民群体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究竟从何而来?农民工群体如何在劣势地位中选择社会认同策略?该文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以性别为视角,融入弱势性别群体的经验和感受,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进行新的探讨,开展性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推进社会心理学的学术空间不断由平面走向多维,学术内容不断从简单走向多样,在今天已成必要.可以将作为社会心理学一个分支学科的"性别社会心理学"(gender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定义为:探讨拥有某种性别身份者之思维、情感及行为如何受到社会和个人的性别建构、社会的性别结构以及其他性别身份者真实或想象的性别存在的影响并与之互动的科学研究;其核心内容有三:第一,有关性别的社会观念;第二,有关性别的社会影响和个人回应;第三,有关性别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犯罪构成的逻辑问题及出罪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主张重构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转而全面移植德日刑法学犯罪论体系的"移植论"者认为,我国犯罪构成存在逻辑问题及缺乏出罪机制。我国耦合的犯罪构成理论,四个要件之间逻辑关系紧密,符合人们认识犯罪的一般规律;四要件既是积极的入罪要件,也是消极的出罪要件,具有出罪机制。"移植论"者对该问题的批判缺乏务实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身份认同是个难以界定的复杂问题,基于前人的相关研究经验,可以通过居住区域、社会交往、生活方式以及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族群归属等外在行为和心理认同两方面对美国老年华人群体身份认同进行界定。实地调研发现,与中青年华人群体不同,美国老年华人的居住区域、社会交往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显现于外的特征体现了老年华人群体的身份认同,之所以更喜欢居住于华人社区、更倾向于与华人交往、更多地保留了国内生活习惯,这与老年华人群体隐藏于内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归属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老年华人群体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海外华人群体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司法机关出台刑事司法解释对一些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出修改以后,部分具体案件的追诉时效会随之发生变化。我国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并无专门的司法解释,导致刑事追诉时效在实践处理中的混乱。应该从刑事追诉时效的溯及力和计算标准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释。从溯及力的视角阐释,认为在处理新刑事司法解释影响追诉时效问题上遵循“从旧兼从轻”原则更为妥当;从计算标准的视角进行阐释,认为追诉时效应当以“追诉结束”作为计算标准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6.
以珠三角、厦漳泉和长株潭作为研究区域,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区域协作政策认知对居民区域身份认同的影响机制,并分析区域协作政策期望在区域协作政策认知对居民区域身份认同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区域协作政策认知对居民区域身份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区域协作政策期望在区域协作政策认知对居民区域身份认同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强化居民政策认知以缩小群体认知差异、科学制定政策目标以合理平衡政策期望、引导居民政策参与以全面提升身份认同等,从而切实提升居民的区域身份认同,推进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认同理论与行政组织伦理氛围虽然具有迥异的研究背景、基础理论与方法,但不可否认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基于互动主义的行政组织伦理氛围内隐了社会认同的诸多环节,融合多重认同的建构性思维也有助于行政组织伦理氛围的提升。特别是社会认同过程中群体身份的彰显,可以为分析组织伦理氛围提供现实工具,使组织成员能够从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纠结的困惑中摆脱出来,并通过激活机制唤醒与组织情境相匹配的群体归属意识,达到建设性分析行政组织伦理氛围对个体伦理决策影响力、解决行政组织伦理冲突、弥合行政组织规范与社会规范鸿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身份研究经历了从先验先知、主体内省到社会论的裂变与转型。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多重自我表征身份构建的理论有多种,其中类化、认同与比较是身份构建的基本环节。一体化叙事行为缩短了自我认知与自我身份构建之间的距离。自我身份构建的基本途径是叙事,自我叙事是自我身份构建的核心。从自我主观印象到形式化的描述不仅对叙事是必需的,而且是自我认知阐释的方式。基于社会互构论,采用质性分析的方法,从叙事、自我、身份进行三维重构,探索叙事在自我身份建构与认知过程中的效用。研究发现:社会认同影响自我身份认知,自我认知通过自我叙事、心理叙事和伦理叙事得以展现;离散的事件通过自我叙事构建完整的生活;自我身份建构通过有效的叙事系统完成。叙事视角的语言学概念将叙事的事件、行为、人物和相关情况与叙事者观点联系起来,叙事视角对深度分析事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社会心理学的主导性叙述实验社会心理学,叙述社会心理学属于一种另类叙述。该文以社会心理学危机话语为契机,以对"脱危"的界定和回应为起点,剖析了叙述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心理学危机和"脱危"的考量,论述了叙述社会心理学的特异性视域;从社会认知、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三个主题,具体演示了叙述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特异性;最后,对叙述社会心理学的贡献和局限做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多种社会心理学教材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应包括个体社会心理(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人际互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侵犯与利他),社会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从众与服从)和群体心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首领、群体决策、群体人格)四个方面;认为必须研究和发现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严密的体系;主张以社会化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