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杨保健 《唐都学刊》2006,22(3):145-148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指从公元前11世纪,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最早的诗篇出现起,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古代(含近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学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风”、“骚”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二、“诗言志”、“诗缘情”与重表现、重抒情的传统;三、文学形象创造的“形神兼备”传统;四、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传统;五、文学风格的丰富性传统。认真研究和梳理传统文学的艺术传统,并加以扬弃,无疑有益于当今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程长宁 《唐都学刊》2006,22(6):143-146
中国戏曲艺术60多年来的改革发展,是无产阶级对戏曲艺术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其改革发展深受毛泽东“推陈出新”文艺思想的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毛泽东“以苏为鉴”,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是一种彻底的辩证法思想。“推陈出新”既包含着客观普遍性、历史的具体真实性,又包含着生动直观性,把民族历史与民族传统的哲学、美学相统一了起来。今天,我们仍要不断地赋予中国戏曲艺术以现代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艺术哲学的“关系”哲学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物质生产为原点,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物的自然关系”为两个基本向度,意识形态性艺术、商业化艺术、自由艺术,乃是马克思艺术哲学勾勒出的艺术的三种形态。马克思艺术哲学的“关系”哲学重构,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理论框架,突破了单一的艺术意识形态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艺术与城市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代表着城市文明的最高本质,是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的东西。在城市文明的更高发展目标与阶段上,可以发现作为美的直接表现形式的艺术与城市文明的本质联系。艺术是文明的象征,历史上每一个辉煌的文明,都创造出了属于自身的伟大艺术。艺术可以使我们摆脱与世界的实用的功利性关系,实用性是不自由的,功利性是不愉快的。在文明时代中,正是由于各种物质性力量的片面发展,使人类的理性需要彻底抑制了感性的需要,这是文明人生活格外沉重、不自由、不愉快的根源。要想改变或减轻文明的异化,首先需要改变轻视艺术的实用主义态度,承认艺术与审美价值,与人类创造的其他文化形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艺术与城市文明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艺术是区别城市与乡村的一个重要尺度,对审美与艺术的态度折射出大都市与普通城市在文明模式上的差别,作为城市文明更高发展成果的当代都市文明对艺术本身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艺术之城”是一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以艺术活动为实践中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城市文明建设与发展框架,对于当代城市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现实运作机制,充分发挥“艺术之城”建设对上海、“艺术之都”建设对长三角都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引导与带动作用,使上海与长三角都市群摆脱其“经济发达,文化简单”的初级文明形态,并对中国城市的全面发展起到某种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素英 《唐都学刊》2006,22(5):27-30
杜甫不仅是位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位有着广博高深的艺术鉴赏、品评功力的艺术批评家。书论他以“瘦硬通神”为最高境界,画论他以“画骨传神”为最佳标准,诗论他以“凌云健笔”之风为喜,创作他以“沉郁顿挫”而见长,更多地表现为瘦劲之力、沉雄之气和冷峻之美。杜甫在各门类艺术鉴赏中所共同表现出重瘦劲轻肥俗、重骨弃肉、重神轻形的艺术审美观,是他对魏晋时期的文艺思想和艺术审美观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艺术本质说作了历史的考察后提出了艺术本体是由显质(社会质)、隐质(人文质)和基质(审美质)三个层次构成的。艺术本体的三重结构各司其职,又互相渗透、转化而联为一体。艺术的整体机制和功能亦是通过社会、人文和审美三重质因的相互作用予以实现的。作者结合中外古今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些艺术现象,对艺术本体“三质”及其结构的流动性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7.
宋世明 《求是学刊》2006,33(3):120-124
“为艺术而艺术”观念在发展流变过程中表现出了审美现代性的努力方向和内在矛盾性。它首先是在艺术自律过程中出现的,具有艺术的独立性精神和否定立场;其次它是在反抗资产阶级日常生活中提出来的,其对应面是为艺术而生活,因此体现为一种艺术的实践方式;最后,它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审美观念。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语境里,重提“为艺术而艺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艺术本质论     
艺术本质是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当前艺术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 问题。因此,开展艺术本质问题的讨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 关于艺术的本质,在文艺发展史上大体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认为艺术是对客观 现实的摹仿、再现;一是认为艺术是对主观情感的表现。前者称为“艺术摹仿说”,后 者称作“艺术表现说”。从美学传统上来看,一般说来,西方古典美学侧重于“摹仿”, 中国古典美学则偏重于“表现”。英国美学家H·奥斯本(H·Osborne)在《美学与 艺术理论》一书中,曾作过比较分析。他说西方古代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自然主义 的…  相似文献   

9.
象征艺术是一种原始的艺术表现方法,现代象征打破了原始象征所持有的稳定性而进入了“个性选择”的时代。稳定而统一的文化背景,欧美艺术思潮的影响,使中国当代小说的象征艺术兼具了“原始象征”和“现代象征”的双重特征,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变形式与写实式。变形式象征以形而上的思维形式来联系形而上的象征含义,含义更多表现为“本土性”,而其结构则对西方艺术进行了借鉴;写实式象征其形式与含义的结构关系是形而下的关系,是通过间接、逐步地暗示与切合完成的,是一种传统的象征艺术,二者互为互存,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马翔 《浙江学刊》2023,(2):201-208
唯美主义无法真正隔绝科学思维的强势影响,在诗学和创作的错位中,唯美主义对文学形式的认知和建构体现了非理性与科学思维的冲突与平衡,集中反映在文学与装饰艺术“装饰性”观念的互文关系上。由于非理性与科学思维的合流,当文学的视野被理性的科学主义影响时,重感受、重体验的美学特质却日益浮出水面,使文学以一种反作用力向非理性突进。对文学形式观念内在矛盾的辨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唯美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1.
老腔虽是民间大众艺术,但在人物形象特征和人物塑造、结构特征、情节构成等方面皆有史传因素,体现出尚实重简,爱奇重情的艺术特质,在对于“实”“简”“奇”“情”的演绎、表演和欣赏中,体现了文质彬彬和乐而不淫的儒家美学理想,对提升大众文化品位,对弘扬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移步’而不‘换形’”——论京剧改革的梅兰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北京社会科学》2003,(4):131-139,155
梅兰芳在他的艺术生涯中 ,为传统京剧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做了多方面的探索 ,形成了一种可称之为“‘移步’而不‘换形’”的京剧改革模式。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一改革模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炒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刚刚过去的1993年就“炒”出了几个热点: ▲梁凤仪热。以其“财金小说”风靡大陆及港台。《豪门惊梦》、《花魁劫》、《九重恩怨》等书一俏再俏,摆满了新华书店和大小书摊。但见梁氏频繁地穿梭于各地签名售书,自已出资在沪、宁等地召开作品研讨会,刮起了一阵又一阵强劲的“梁旋风”。 ▲毛泽东热。领袖题材的“纪实作品”,1992年就方兴未艾。随着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到来,《毛泽东的艺术世界》、《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毛泽东与文艺传统》、《毛泽东轶事》有两种版本,各出版社争相出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述、分析了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迪基的艺术习俗论,指出了这一美学思想内部的悖论,但是在艺术不可定义与艺术无限开放所带来的艺术死亡的语境中,迪基对艺术定义所作的努力,其实是“拯救”艺术的一种愿望  相似文献   

15.
美声唱法的中国化,可以理解为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本土化。其关键是,不仅要符合中国的音乐特点,反映出中国的优秀音乐文化,还要吸收国外一些优秀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和科技,从而发展和创造出一套中国的音乐理论,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怎样才能将中华民族5000多年积淀的人文精神和美学理念与这种“科学完整”的歌唱艺术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值得当今我国音乐界人士思考的问题。毋庸置疑,中国化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国,中国文化和美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以一种包容和博大的胸怀,吸纳和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声乐艺术,以“继承、发展、创新”为基本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学科和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年来考古发掘,中亚各族的绘画、雕塑、雕刻和其他实用技艺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现象。丝路上的中亚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体系在方法和形式上有其持久性、独特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本文重点探讨中亚骨雕概况;骨雕艺术在中亚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脉络;骨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联系和影响,等等。 (一) 本文所论丝绸之路上的“中亚”主要指今日的吉尔吉斯、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土库曼斯坦等地。中亚地区地处丝路中段,在历史上和地理上从来就是一个交叉地带,亚洲大陆各个时代最主要的艺术文明都汇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具体论述了唐人诗歌创作中两种艺术表现方法:“倒装之法”是一个新颖的表现角度,体现了诗人巧于构思的艺术匠心。“对面落笔”是诗人通过幻想创造意境的一种艺术手段,是诗人审美联想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一文学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人们关于文艺的起源、范畴和发展的种种见解、论述,还没有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诸如“艺术摹仿自然”说,文艺起源于“人的内部需要”说,艺术起源于“人的外部需要”说等等。他们或把艺术起源归结为“智者”、“贤者”所创造,或归结为人的本能、欲望,或者归结为宗教、祭祀仪式的需要等等。而共同点都是离开了社会生产劳动,看不到艺术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理论界中.对艺术特性的阐述基本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艺术的特性在于它的情感性。’另一种意见认为,艺术的特性在于它的形象性。 、情感说”认为:艺术的基本特性是感情。它基于这样两条理由。第一,能够概括一切艺术门类的特征就是感情.否则,就会把一些着重于“表现”顺艺术品种,诸如音乐、舞蹈等“排斥在艺术的殿堂之外”①。第二,即使就再现艺术来说,感情也是重要的。因为在再现艺术中“不仅由于艺术家只有带着自已的情感去体察,”才能表现出对象的生命和心灵状态,而且因为艺术在再现现实的同时,还要表现艺术家的思想、倾…  相似文献   

20.
一在艺术史上,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或艺术流派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与原有诸艺术存在之间的辩护与反驳之争。后来者每每声称唯有自己才是真正的艺术,此刻是所有那些僭越至今的冒牌货们让位的时候了;而先居者们则每每宣称那后来者不具备艺术的起码条件,根本就不能算艺术。这种论争最后又多以艺术“开放体系”来容纳诸方为结束。这种由互相拒斥起而以开放体系终的程序一遍又一遍地被重复着,贯穿着整个艺术史。文学史自难例外。从来的诗人作家与理论家批评家们多将自己心目中的某一特定文学理想、文学追求论证为文学的唯一本质。于是,“我希望文学中有此”就变成了“文学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一个特定文学主张的出台,常常伴随着阿基米德式惊喜的呼喊:我找到了!我终于找到了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