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主要结论是:目前我国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偏低,二者尚未形成高水平的互动协调发展关系。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程度都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趋势,且各区域内部也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制约我国区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体制性制约、制造业低端化生产、外资企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的关联度低、城市化水平低及人才支撑能力弱等。各地区应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加快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产业发展还不平衡,总体发展质量仍待提升。为保障我国信息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文章以投入产出的系统视角审视信息服务业,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相关省市进行信息服务业发展效率评价。研究发现我国各区域信息服务业发展总体效率差异明显,在技术因素和规模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下,我国各地信息服务业形成了四种效率表现不同的分类模式。因此,可以针对各省市产业效率的具体情况,通过信息服务业投入产出优化分析,找到各区域在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最佳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前,现代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是,仍存在注重城市现代服务业而忽视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重视现代生产者服务业而轻视现代消费者服务业发展的现象,缺乏对现代服务业按照竞争程度进一步的划分。政府在城市现代服务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垄断性、转型性与竞争性服务业中的政策导向,应体现出区域和行业差异。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和绩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样本,为评价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结构及绩效的差异程度,利用其2008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指标.计算结果表明,上海、浙江和江苏的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上海市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浙江、江苏相对较差.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这一现实背景.文章选取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SGMM)方法分别就城镇化对全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所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城镇化水平对服务业发展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还比较小;在区域层面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也较小,且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促进中国服务业更好发展,同时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以城镇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2005-200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业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原因、空间差异与变动趋势进行了考察,并将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整体仍表现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西北和东北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且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中国及各区域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19972011年我国28个省区服务业增加值和旅游外汇收入面板数据,建立了服务业与入境旅游之间关系的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这一实证研究表明,各省区入境旅游对服务业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各省区在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条件、交通便捷程度、旅游安全等方面存在差别,各省区入境旅游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也就不同,需要在提高对入境旅游及其对服务业影响的认识的前提下,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促进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加强与境外的联系和合作,不断完善旅游设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旅游地安全管理,以加快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金融服务业也逐渐步入快速成长期,但是金融需求尚未得到满足,金融排斥现象普遍存在。文章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我国各区域金融排斥的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排斥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排斥程度最小,西部地区最为严重;在影响因素方面,金融排斥程度与文盲率和女性人数呈正比,与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居民消费水平以及金融机构数量呈反比,与政府支持、人口规模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因此,建议政府在治理金融排斥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政策引导性作用,转变居民观念,结合各地区表现调整政策侧重点。  相似文献   

9.
区域物流服务业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区域物流服务业绩效评价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对物流服务业的绩效缺乏正确认识。本文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对区域物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结合生态文明的思想,科学、合理设置区域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并通过反馈评价结果促进区域物流绩效水平的改进,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服务业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主要通过直接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和间接提高居民收入、减少分配差距两条途径达成。不同的服务行业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的差异。文章通过GMM估计方法,并以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为对照,对我国31省市2004-2013年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房地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的增长,服务业内部其他各行业均能对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以金融行业的促进作用最大。因此合理调整资源配置,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对扩大居民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促进我国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从服务业的区域协调发展、区域专业化与区位优势、服务贸易竞争力、人力资本积累与流动、创新能力、市场一体化、城市化、服务业需求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发展阶段、来源结构、区域分布、产行业结构、投资方式、绩效潜力和区域对比等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要分析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然后重点测算近十年来我国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各个部门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从整体和各个部门来看,我国服务业目前属于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我国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目前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发展服务经济是摆脱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跨国公司开始加速进入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产业融合和全球直接投资不仅成为跨国公司进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动因,而且也为跨国公司进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打开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区域特色鲜明的国情以及吸引FD I多年来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的现实,为跨国公司采用服务外包模式、集聚区模式和外资拉动模式进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面对全球服务外包业转移大潮,长株潭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应当把握机遇,将发展服务外包与建设两型社会有机结合,通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和促进中部崛起。文章通过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的分析,提出了建立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服务外包业协会,打造长株潭服务外包品牌和完善地区服务外包统计及评价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服务业被认为在现在的国民经济中演绎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区域服务业发展综合评估是地方政府制定服务业政策,支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构建了服务业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宁波市服务业发展情况作了实证分析,发现利用该指标体系对区域服务业发展综合评估的结果同区域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服务业的风貌与水平反映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服务业的品牌一定程度地代表城市经济特点与地域文化。本文就北京服务业品牌培育的基础与着手点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是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核心价值主要从地域性差异、文化气质差异和服务个性三个方面体现。重点在于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模型,并基于此确定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