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随着移民开垦和土地关系与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内蒙古东部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在这场社会变革中,社会各阶级或阶层为了维护本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相互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分析这些矛盾和冲突,并对其进行多方位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阶级矛盾,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矛盾的实质。一、各族封建剥削阶级与各族劳动人民的矛盾各族封建剥削阶级与各族劳动人民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各族封建剥削阶级包括蒙古王公贵族、满蒙汉地方官员、僧侣贵族、蒙汉地主、地商、高利贷者;各族劳动人民包括蒙汉各… 相似文献
2.
冯广艺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除了在句法结构上要符合组合原则外,重要的是要受语义内容和逻辑范畴的制约。言语交际中有这么一种特殊现象,即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符合语法规则,但又超出了词语之间的语义内容和逻辑范畴的常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词语的超常搭配。 相似文献
3.
4.
5.
孙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77-80
受清代盐业经济政策的制约,虽然清代内蒙古盐区被认为是不"裨国计"之地,而被排挤在十一大产盐区之外。但是"蒙盐"的生产流通在整个清代社会始终存在着,并于清末正式成为引地。"蒙盐"在清代经历了由自产自销到官运官销与商运商销相结合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由清政府的盐业政策变革决定的。另外,内蒙古盐区的自然条件及盐湖分布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蒙古盐业在清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关于清代督抚甄选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6)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建设已逾封建社会历朝之首,显示出专制主义皇权达到绝对化高峰的特征。在中枢机关的设置上,军国大权的掌握由顺治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转至内阁,又移为康熙时的南书房,再至雍正时的军机处。随着中枢机构权力的递变,其机构本身便愈来愈成为皇帝弄权的御用衙门和驯服工具,促成了君主集权政体 相似文献
7.
赵连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在今天的北京行政区划内,清代建立了18所书院,主要有金台书院、潞河书院、云峰书院、燕平书院、缙山书院和卓秀书院等,其中的金台书院在全国很有影响。北京清代时期的书院经费支出大致包括基本建设经费和日常经费两大类。基本建设经费主要用于书院的土地与教学器具的购置和房舍的建造、租用、修缮以及书籍的购买、图书的刻印等方面;日常支出经费主要用于发放书院教师、行政人员的薪金、工食钱、劳务费和生徒的膏火银以及办公经费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杂项支出,如祭祀费、纸张费、茶水费等,但这部分支出占书院经费支出的比重较小。从北京清代书院经费使用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代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和各级官员对书院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关于清代督抚甄选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9,(6)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建设已逾封建社会历朝之首,显示出专制主义皇权达到绝对化高峰的特征。在中枢机关的没置上,军国大权的掌握由顺治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转至内阁,又移为康熙时的南书房,再至雍正时的军机处。随着中枢机构权力的递变,其机构本身便愈来愈成为皇帝弄权的御用衙门和驯服工具,促成了君主集权政体的形成。对于中国广大地方区域的统治,除少数地区设立将军和大臣抚治以外,清代实行以总督、巡抚统辖各省的地方管理制度。督抚是为“综制一方”、“统辖文武”的封疆大吏,中央一切施政方针均需首达督抚而推行于下,同时中央通过分权督抚而收集权实效,督抚是中央控制全国备地局势的主要力量。督抚作为地方官,原则上不受中央各部指挥,直接奏事于皇 相似文献
9.
赵永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对清代前期四川储粮的考察赵永康明清交替的战火以及继之而来的干旱、瘟疫,使得历来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千万人口死亡殆尽。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四川大饥,民互相食” ̄[1];顺治五年,极目尽是良田沃野的富顺、巴县等地,“斗米数十金亦无卖者。... 相似文献
10.
李映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清代州县下社会基层组织考察李映发清代州县以下的社会基层行政组织如何?一般著述概论为保甲制度。有文章涉及里甲制度或图甲制度,但未作正面论述。这三种制度,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如何?与镇、集、乡、村、庄、寨等又是什么关系?理清这些问题,有益于政治史、经济... 相似文献
11.
张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今天,满族和汉族使用同样的语言文字,然而,在历史上满族曾经有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满文曾经是清代的官方文字之一。满族后来为何放弃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而使用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探讨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对于深入研究满族史乃至整个清史,是十分必要的。 (一)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人。明末女真人散居东北各地,各部互不相统,但有共同的语言。一五八三年,女真建州部酋长努尔哈赤起兵征讨尼堪外兰,相继征服董鄂、浑河、苏克苏浒、哲陈、完颜等部,至一五九三年打败以海西女真叶赫部为首的九部联军,完成建州部的统一。随着统一事业的发展,努尔哈赤属下人数不断增多,与明朝官员、蒙古各部的联系日趋频繁。努尔哈赤对没有本民族文字感觉非常不便,乃于一五九九年命额尔德尼和噶盖创 相似文献
12.
蒋建平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粮食贸易,尤其是其中的米谷贸易,发展迅速,影响巨大,是清代前期(1644—1840)历史上格外引人注目的重大经济现象。宏观考察这一重大经济现象,对于研究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探讨清代的商品经济,把握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乃至对研究我国现代的粮食生产、粮食商品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无疑都是极有种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清代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分类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松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2)
本文依据清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出四种不同的经济类型,具体地分析了每一种经济类型生产力发展的概况、阶级关系及其在全国经济上所占的比重,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政策。作者指出,这种划分方法,目的在于说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适当地注意这一点,对于全面考察清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总体水平,或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卢川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1):61-63
清代荆州城市祭祀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清代官方对祭祀背后所承载的神灵认同十分重视。在政治的场域中,祭祀空间主要开展以祭天地、祭历代帝王为主的祭祀活动;在城市生活的场域中,民间庙宇和祭祠是民众的主要祭祀场所。 相似文献
15.
李淑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二十世纪初,内蒙古东部地区成为日俄侵略的重要目标。沙俄多次策动蒙奸蒙匪搞“独立”活动,目的在于利用蒙匪作为奴役中国的过河卒,完全占领内蒙古地区。日本一方面不断策动蒙奸制造“独立”事件,一方面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大肆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由于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夺,使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民族危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17.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32-136
清前期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实行因俗而治和满蒙联盟政策,晚期由于形势的变化,实行了新政。在政治方面,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地方实行盟旗政治制度相互呼应;在经济方面由划地封禁到放垦蒙地;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从俗从宜,各安其俗到开学堂办教育,开启民智。这些措施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开发、社会进步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蒙古民族历史的研究,范围日益广泛,无论从所涉及的时代、地域、角度及所使用的史料种类等哪个方面来看,都是越来越纷繁。然而,对清代蒙古史的研究,在我国无论其时间的长短及重要性如何,仍然是一个研究得不够深入的领域。正如读一读各类概论性著作便可了解到的那样,且不说经济、商业、宗教等等,就是对于基本的行政制度的实际情况也几乎是缺乏了解的。有关这个时代的史料除了以清朝实录为主的一般汉文史料之外,便是被保管于各地的档案、藏文蒙古文高僧传、编年史、外国人的游记等,实为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档案史料,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口自清朝开始以飞快的速度增长,导致了“走西口、闯关东”等的移民潮。内蒙地区也不例外,移民潮此起彼伏。本文分三个阶段提出清代关内移民进入内蒙东三盟的情况,研究表明:清时,东三盟总人口由1770年的600508人增加到清末的4162696人,其间增加了近7倍。 相似文献
20.
满蒙文书档资料在清史书档资料中占有重要地位。整理、翻译、出版清代满蒙文书档资料,对研究清史、东北与北方地区史,以及满族、蒙古族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内蒙古地区的满蒙文书档资料研究工作从70年代末以来有了新的进展。本文拟简述内蒙古近十多年来整理、翻译、出版、研究清代满蒙文档案资料的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