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与义在《春秋》中是针对天与王、人与我关系的范畴,《公羊传》是沟通孔孟和董仲舒的桥梁,在此之前孔孟发明仁义以论说王者之道和人、我关系及个体立身处世之道德准则、原则和规范,在此之后,董仲舒的今文公羊学将仁、义合论,从范畴内涵、哲学根据、实施对象和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并深化了仁义论,他对儒家仁义论的创造性阐释在于认为:仁是天的本质属性,仁取之于天,具有外在的超越性本源;首次明确提出仁的博爱原则;区分了仁与义,仁指向安人、爱人,义指向正我、修己。董仲舒的仁义论参与塑造和建立了西汉以仁义之道为核心的国家治理观念、教化体系和礼仪制度,对于中国传统主流社会的人伦道德、意识形态、礼法秩序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义是儒家道德的"五常"之一。孟子思想非常重视义,把义提升到与仁对等的地位,认为义是人心固有的善端,它和"仁、礼、智"一道构成了人区别于动物的道德性,是人们提高德性、成就道德理想人格的逻辑起点。在人生的历程中,义始终是人们的价值向导,义要求人们不贪利,不畏势,不媚俗,做一个有道德自觉心、有尊严、有主体独立精神的人,而不是做一个被欲望所左右、被权势所奴役的人。孟子还要求人们集义而养成浩然之气,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完成道德人格的塑造。当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要进行生义抉择的时候,孟子反对苟且偷生,主张慷慨就义,以生命最终完成自己的高尚道德人格。这是义的最高境界。所以说,义在孟子思想中,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行之有道。  相似文献   

3.
一、三峰并立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融汇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而形成的。源头应当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年代,夏商周的许多上古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得到梳理和升华。儒、道和外来佛学是中华文化并立的三峰。儒学创立人是孔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思想体系是“仁——义——礼”,特别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的“仁者爱人”,强调“修身”。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提出了“王道”和“仁政”学说,强调“治国”,主张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对待老百姓,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  相似文献   

4.
孔孟的为政之道是孔孟学说的核心,他们的为政治国之策是一脉相传的,但也有差别。提倡德治———修身为治世之本,强调人治———明君贤相是安国之策,这是他们的相同之处;孔子将仁与礼结合,孟子将仁与义结合,孔子以君为本,孟子以民为本,这是他们的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5.
伦理与宗教、政治、哲学融为一体的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仁学则是儒家学说之核心。几千年来,儒家“仁爱”精神成为我们一种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文明进步发生重大作用。笔者认为挖掘并弘扬儒家“仁爱”思想之精华,对加强我们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德育工作,也将大有裨益。一、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爱国爱民,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仁”作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对其有多方面的阐述并赋予丰富的道德内涵。而“仁”的核心是“爱人”,笔者以为,“仁爱”精神贯穿于儒家忠、孝、悌、恕、恭…  相似文献   

6.
在天论方面,孟子所言之"天"为义理之天,具有较浓的形上色彩;而荀子所言之"天"是自然之天,更接近自然主义。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的行善天性被后天因素压制而不得发挥以至于在现实中有恶的表现;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的天然欲望不加节制的扩张常常导致作恶。在道德的起源和性质上,孟子认为道德必须是纯粹的,具有明显的反功利倾向;而荀子则认为利欲是促使礼义产生的基础,肯定功利在促进人的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孟子和荀子分别使孔子之后的儒家仁、礼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以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向,对后世宋明理学中的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儒"义"考论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是其重要的两端.本文从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自孔子、子思、孟子到荀子等儒家学派不同时期对"义"的发展和规范,认为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义"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伦理道德范畴孤立存在,而与"道"、"仁"、"礼"、"勇"等紧密相联.它既是政治理想的规范,道德伦理的标准,又是完美人格的重要方面,对我国国民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学以“仁”为核心 ,“仁学”即“人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说人的本质 ,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善良之心 ,这也是仁、义、理、智四种基本道德的萌芽 ,孟子以此来区分人与禽兽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 ,孟子提出“仁也者 ,人也”,认为“仁”就是以“人”来对待人 ,即“爱人”、“敬人”;在理想人格的追求方面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孟子还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 ,表现了儒家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9.
儒家经典是儒家先哲的智慧结晶,儒家思想主要告诉我们修养道德、为人处世的道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本文就是从仁、义、礼三方面谈谈如何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育人能力的问题。一、学习"仁",做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二、学习"义",让师德与智慧同行;三、学习"礼",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相似文献   

10.
孟子认为"智"的含义为"聪明"与"智慧",从"仁且智"作为孟子思想理想人格,可以看到孟子和孔子在智德方面的相似之处。孟子把"智"作为与仁、义、礼并举的"四德"之一,可以看出孟子智德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创新之处。孟子指出"是非之心"虽为天之所与,本性固有,智德仍需藉由"扩充"与"存养"两种工夫而保有。孟子智德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强调"仁"德为首德的同时,也重视智德的辅助之效,并第一次将"良知"与"智德"两者关联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