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关于培育和提升广西旅游竞争力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把广西建成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弛名中外的旅游先进省区 ,需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旅游教育人才、旅游企事业管理人才 ,整合旅游教育资源 ;打造一批旅游精品 ;树立广西旅游形象 ,达到全面提升广西旅游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广西与越南地缘相近、人文相通,开展旅游合作具有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良好的合作基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新形势下,加强广西与越南的旅游合作,将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打开东南亚的旅游大通道,实现广西旅游强省之路。广西与越南旅游合作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旅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严重制约双方旅游合作的因素依然存在。为此,广西应切实做好边境和跨境旅游合作、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等具体措施,才能有效地促进双方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3.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越边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加快、扩大两国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中国、越南与东盟其他国家的旅游市场、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流、彼此促进的中国--越南--东盟其他国家的旅游大格局,实现经济一体化,旅游无国界.中越两国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博会举办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中越边境地区在地理、资源、人文方面的优势,尽快把该地区建成中越与东盟旅游合作的桥头堡和连接东盟的东线国际旅游大通道,实现旅游业跨越、跨区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会展旅游发展非常迅猛。"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落户对广西会展旅游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章论述了会展旅游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分析了广西会展旅游业的现状,并提出广西发展会展旅游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广西旅游业 2 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 ,对全区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是带动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是 ,我们在看到广西旅游发展成就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与先进省区的旅游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有些发展程度和结构效益甚至赶不上全国平均水平。下面就广西旅游业发展的几个问题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一、区域布局 :以点带面 ,完善“四区一带一龙头”的地区旅游网络旅游地区结构合理化强调合理分工、重点发展、相互补充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锦州市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其旅游业发展缓慢,并存在着制约旅游业 发展的不利因素。要想把锦州建成辽西地区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准确的定 位,协调发展旅游产业各要素,开发有特色的多种旅游产品,并开展区域性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7.
广西边境旅游发展及客源市场开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边境旅游作为出国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正在蓬勃发展。广西背靠大西南 ,邻近港澳粤台 ,面向东南亚并与越南接壤 ,具有发展边境旅游的区位优势。边境旅游已成为广西旅游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极大地促进了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在阐述广西边境旅游发展的现状及特点之后 ,对边境旅游的客源市场进行分析 ,提出开拓广西边境旅游客源市场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附近,把吉村高山汉现存的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延续和发展.把吉村的古法造纸包括砍竹、浸泡、淘洗、舂料、打槽和加"滑水"、抄纸、压纸、晾干、揭纸等工序,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工艺流程十分相似.把吉出的纸又称为"火纸",主要用于祭祀鬼神.把吉古法造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应做好其保护、旅游开发的规划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9.
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具有与东盟国家开展旅游合作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两者的旅游合作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可以采用点一轴发展模式、双核联动模式、核心边缘模式和网络型模式达到理想的发展状态。为此,广西要构建有效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加强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建立立体的交通网络,简化出入境手续以及建立旅游信息体系,进而推动广西与东盟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现代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旅游人才的竞争,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主渠道。通过分析当前广西旅游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广西旅游教育发展应树立正确的旅游教育观念、优化旅游教育层次结构、加强旅游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旅游院校与旅游业界的交流合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曹庆华 《旅游论坛》2023,(5):110-118
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广西文化与旅游在新时代日渐融合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还存在着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政策发展体系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融合创新乏力、融资渠道单一、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广西要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目标,就必须构建起支撑其融合发展的演艺生产、公共服务、产业创新、市场服务、资源开发、推介交流和人才培养等七大体系,并推进其在各个领域、全方位、整链条的深度融合创新,探索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发掘打造中国著名节日经济品牌——土家族“摆手节”,将铜仁建成世界旅游重地,开发以梵净山为龙头的黔东文化旅游,为铜仁文化旅游发展实现了新跨越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3.
洛阳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洛阳旅游的形象不鲜明、产业规模小等差距 ,把洛阳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 ,需要发挥古都优势 ,实施精品战略 ,完善基础设施 ,进一步开拓市场。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和设备为条件,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一种新型产业。旅游业的竞争更明显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旅游人才的投资,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达到国际标准。WTO更是把旅游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称之为旅游发展的三大动力之一。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来看,中国的旅游教育仍很落后。为了尽快缩短与国际水平的距离,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别国的旅游教育体制,借鉴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5.
我省旅游资源丰富 ,要做大做强旅游业就必须加大规划与投资力度 ,强化旅游宣传促销 ,更新观念 ,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 ,把江西建成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旅游、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旅游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把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综合产业 ,指出旅游业是改革的先导和突破口。邓小平发展旅游业思想丰富 ,主要包括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重视旅游规划和旅游人才培养等内容。邓小平旅游思想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分别研究了广西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和各县旅游业发展条件,最后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了第三产业其他部门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旅游品牌效应较强的县域,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托旅游资源条件;而在旅游品牌效应较弱的县域,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托第三产业的其他部门。  相似文献   

18.
依据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及相应产业政策演化历程,把中国旅游产业政策演化划分为起步发展阶段和不断完善阶段。以1978~2016年中国国家层面486项旅游产业政策为样本,运用文本分析法,从政策力度、政策措施和政策目标3个维度,定量研究了中国旅游产业政策演化特征。研究认为,中国旅游产业政策力度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但总体处于波动上升态势,旅游产业政策的年均单项政策力度值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贸易管制在1995年以前是主要的产业政策措施,1995年后,产业政策主要措施演变为法规监管;规范旅游市场是近40年来中国旅游产业政策的最主要目标,占比高达56%。在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时,应当注重产业法律法规建设,改变以往过分依赖通知与条例的现状;要在注重行业标准、人才培养和公共服务等措施运用的同时,不断创新财政和金融措施支持旅游业发展;增加对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新产品供给和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产业政策目标设定。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以来,为广西旅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博览会召开为南宁带来"第四个黄金周"。如何扩大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品牌影响,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从而带动旅游收入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沿海地区是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的核心地带,认清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产业集聚之间交互的耦合关系,对培育并形成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体系、灰色关联模型、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以及灰色GM(1,1)模型,从时空演化角度揭示了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产业集聚之间互动关联和耦合协调的特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和空间合理布局的新契机。研究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之间存在互动耦合、协调促进的作用关系,并表现为波动增长、稳定下滑和良性发展三个动态发展阶段,经历了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与不断增强的耦合作用过程,而有效改变二者之间的协同模式和发展路径是推动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旅游产业效率提升和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