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都是中国内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四个民族的人口分布和居住格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回族是仅次于汉族的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的传统聚居地以西北为主,但回族人口在各地的流动性较强.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分别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地,居住相对集中.对这四个民族的人口指标和历史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和发现中国穆斯林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变迁与时代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 我们青海省是个多民族省份。在这七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除了汉族以外,还有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哈萨克族等六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八,而居住的地区则达全省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八。这就不难看出,民族  相似文献   

3.
“打搅儿”是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汉族、回族、撒拉族等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曲艺曲种之一。它作为在贤孝、平弦、越弦以及宴席曲演唱前后或中间的一种临时穿插,起着调节气氛的作用。其轻松活泼,风趣幽默,诙谐夸张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的是临夏韩家集和循化托埧庄语音材料。这两个村落都是回族居民点。河州地区汉族和回族讲话,无论在语音、用词及语法上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所以,更确切地说,这里反映的主要是河州回族的语音特点。文中河州话用国际音标标音,普通话一般用汉语拼音字母标音。  相似文献   

5.
宗教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作用,国内研究比较缺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开发西北步伐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文化价值观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伊斯兰教作为西北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的主导文化价值,直接影响着这些民族的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开展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对进一步开拓伊斯兰教的研究领域,正确认识伊斯兰教的社会功能,而且对正确认识和引导穆斯林的经济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依据近年来我们在回族撒拉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具体分析伊斯兰教对回族撒拉族穆斯林商业经营行为与交换行为的影响作用,为此我们首先对伊斯兰教的经济思想作个概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撒拉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撒拉族的民族特性、民族意识、思想情感以至日常生活都带有明显的伊斯兰教印记。那么撒拉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有什么关系呢?这是研究撒拉族历史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撒拉族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特别是有经济和政治的原因。而伊斯兰教对撒拉族的形成也发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伊斯兰教对散居各地的回族的形成起了一种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7.
位处甘、青两省交界的河湟地区,由于具有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形成了经济结构的民族分工与协作的社会现象。例如:汉族、土族群众多半务农;藏族、蒙古族同胞大多畜牧;而回族和撒拉族人民多喜欢经商。结果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为民族团结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世居民族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和蒙古族。除回族外其它四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中藏族和蒙古族有自己的文字,土族也试创了自己的新文字。藏族是我省一大主体少数民族,但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藏族比之我省的其它民族相对地在经济、文化、教育上发展滞后。因此,青海的民族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讲,在做好各个民族共同工作的同时,主要是指做好藏族的经济和教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同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在急剧变迁。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关系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民族边界随着民族间的频繁交往而更趋明显。笔者深入实地,对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加入村撒拉族、藏族、汉族、回族等民族的关系状况作了调查,分析了现今多元民族类型、多种民族文化共存地区的民族关系状况。  相似文献   

10.
关于西北口传民歌"花儿"中的牡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花儿”是中国民间歌谣体裁形式,主要流传在中国青海、甘肃、宁夏地区,不仅在汉族群众中流传,也深受当地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群众喜爱,并因语言与曲调的差异形成众多分支。它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因在唱词中用“花儿”喻姑娘;起源于清代,也有人将其追溯到唐。“花儿”曲调总的特点是高昂优美,展示着黄河上游高山草原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花儿是西北汉族、藏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群众,在特定的自然地域生态文化空间中,表达个人和群体心理情感及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跨越民族文化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行为和活动。它表达着各民族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生活状态,以唱与听的交流方式传达与沟通自我心灵的呼唤及意识互动体验,是西北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艺术表达,是各族群众交流互动和多元共存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省少数民族教育,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目前,全省有各级民族院校一千余所,在校学生达十六万一千余人,其中藏族六万六千余人,回族六万二千余人,撒拉族四千八百余人,蒙古族六千五百余人,土族二万余人,其它少数民族七百余人。少数民族教师达九千一百余人,其中藏族四千三百余人,回族二千六百余人,撒拉族二百余人,蒙古族六百余人,土族九百余人,哈萨克族三十余人,其  相似文献   

13.
撒拉族是世居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居住建筑形式为当地广为流行的"庄窠"建筑的一种,其以篱笆和泥做房屋墙体。由于撒拉族为东迁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其建筑文化与社会组织结构具有特殊性,体现了一定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回族使用汉语历史悠久 ,似乎并无讨论的价值 ,然而作为一个民族 ,受其宗教信仰、社会历史等影响 ,在语言使用中必然会呈现出与汉族不同的特殊词语或词语相同而义殊的现象。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说 ,回族语言是回族民族特征与汉语的一种结合体 ,是回族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分析回族语言特点有助于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民俗文化及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5.
在法治背景下,"吊庄"回族寺坊组织作为移民地区的宗教组织与社会组织,其在凝聚人心、互助救济、宣传法律政策、调解纠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构建"吊庄"回族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寺坊组织这种本土性资源,以宗教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回族人民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由于回族人民在历史上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他们的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颇大,除教义上规定的信仰条款和礼拜、念经、祈祷、静修等宗教仪式外,伊斯兰教的许多程式都已转化为回族的风俗习惯。它们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回族的一些风俗习惯也受到汉族等兄弟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日本全面侵华后,由于兵力所限,虽未对西北地区进行地面武装侵扰,但通过军机轰炸、策划"回回国"阴谋等行径,对西北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北回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在各条战线上展开了反侵略斗争,其中以回族、撒拉族、保安族等为主要成员的骑兵第一师、第81军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殊死较量,战绩辉煌。此外,回族民众还利用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友好关系,开展民间外交奔赴中东地区传播抗日救亡思想并寻求国际支持与理解,宗教人士则通过自身声望影响穆斯林参军抗日,回族社团与报刊也充分发挥社会职责,揭露日本离间回汉关系、肢解中国的阴谋,鼓励回胞奔赴前线杀敌卫国,文艺工作者更是以各种文艺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经过战争的洗礼,回族社会空前团结,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认同感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8.
家乘谱牒是我国许多民族记载家族历史的重要方式。与汉族家谱相比较,回族家谱具有一定的特色。回族家谱历来被学界所看重,是回族研究的宝贵资料,在探究回族渊源、回族宗法制度、回族婚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回回族源中,除了元代以前的“回回人”和元代从中亚返回“中原”故土的回回人,以及蒙古、维吾尔等族人加入回回行列之外;汉族加入回回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汉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主体民族,而回族的出现和形成,又是在和以汉族为主的民族在大分散中杂居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回汉杂居、回汉通婚、回回人在各地屯田、回回人在政治上的优遇、回汉人民在工商业上的共同劳动和迁徒,都给予汉族融于回回之中成为历史的必然。因此,研究回回族源问题,对于汉族加入回回行列也应予以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回族文化的形成历史使其具有了汉族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相交融的独特性。回族民间故事从语言以及特有的风俗习惯中无不体现出伊斯兰教的色彩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