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江守义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3)
20世纪90年代的文论界,对文论建设进行了探索,在三个方面为今天的文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对文论研究的外部环境进行探讨,确立了文艺的市场经济机制,宣扬了文艺主体的价值追求;二是对以叙事学为代表的西方文论的借鉴和运用,这既是深入文本内部的研究,更是一种文论方法的学习;三是立足于自身传统,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角度来思考今天的文论建设,这与借鉴西方文论互为补充,共同形成了90年代的文论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2.
季水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5):122-127
普希金文学理论传入中国60多年了。60多年来,普希金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界产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人民性、民族性理论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三是对中国文学理论中典型人物复杂性格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楠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4)
从现代性社会转型视角回望20世纪初至20年代中国文论建构的历史过程,会发现其间埋设了规定着后来中国文论建构中国特色的重要历史线索,这线索由传统、当时国情和西方思想及文化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并具有巨大的历史延续力量.这段历史过程分为社会转型发动期与社会转型突转期.前一时期文论集中表现为政文一体、文道混乱及文学启蒙三个要点.政文一体出于政治虚幻,文道混乱出于文不及道,文学启蒙则在于疗救式诊断.后一时期文论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的批判传统与中国特色的张扬个性.传统批判的情绪性是当时社会理性的社会转型式颠覆,张扬个性则是尚无个性时代对于想象中个性的简单化张扬. 相似文献
4.
疏离与倒置——对20世纪中国文论与文学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翁礼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9(4):64-68
立足于世纪之交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学术背景 ,全面回顾了 2 0世纪中国文论与文学所走过的历程 ,指出文论“失语症”是由于文论与文学之间的疏离、隔膜、倒置、错位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张清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42-47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充满权力冲突的印迹,这种冲突体现了话语生产中的"名利场"逻辑,在深层次内被赋予较多的政治含义.在话语控制的意义上,意识形态不过是政治统治所巧妙体现出来的一种权力修辞学的游戏,文学理论是权力机制运作过程及其结果的符码化表现.不同文学观念及其对文学实践的解释,不过是为争夺话语控制权力而相互冲突的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思想表现. 相似文献
6.
张强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2):102-108
当下文论研究的深层次问题是“经验性局限”问题,而“经验性局限”的根本规定性是经验型文化,经验型文化的枢纽性问题是以“用”为根本取向。因此导致了经验现成性的时空错置、强化经验的理论取向、经验规定性的符合论知识观等问题。经验局限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理论层次、实践层次和价值层次的主体性超越。超越的目的不是否定经验,而是要对既有经验保持超越性冲动,以期对经验局限得以自觉和克服。 相似文献
7.
黄念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99-104
表现主义理论体系、杂文学观念体系、《文心雕龙》即体系、以“原人”说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诗学体系,是20世纪古代文论体系研究中体系论者的代表性看法。从以“古”构“古”;以“今”构“古”;以“西”构“中”;以博取约等四种体系建构策略可以见出,背景理论知识或体系建构中的“前理解”框架已成为制约体系建构及其建构策略中的决定性因素;寻求对“前理解”的突破、超越或建设性的“视界融合”已成为体系研究及其建构策略的最新动向。其中,为完善学科而进行体系建构;与西方文论一较高下;认知和传播需要;出于知识或职业趣味等心理动机对古代文论研究的影响值得反思。在体系研究中一定程度地抑制体系化冲动,在体系建构中克服体系先验预设所带来的片面性,有赖于理论构架与经验事实的相互支撑,有赖于对古代文论诸现象内部有机联系的准确而客观的复现;历史经验事实的还原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应是第一位的。体系建构,不能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体系”话语的活动杠杆,而必须在“道”与“逻各斯”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来进行。“道”与“逻各斯”如何在深层次上获得融通没有得到合理解决,过早的体系化必然导致观念与理路上的错位与失范。 相似文献
8.
杨松芳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75-79
20世纪是西方文论蓬勃发展的时代,多元文论的碰撞、交融、转型等成为西方文论的发展趋势。本文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主要从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哲学与美学思潮、语言学与语言哲学几个方面探究其对文论变革的影响,以期在当下中国文论话语转型的语境下,借鉴西方文论变革中富有意义的成分来发展本土文论,丰富我国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
9.
林代贵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7-40
一些人认为中国古典文论是抒情的,没有反映论的思想。从心物关系、意境理论、"比德"式审美方式和哲学基础等方面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反映论之所以能在20世纪的中国顺利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论,是与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反映论思想基础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毛宣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91-95
文学和文学理论是人们建构的产物,所以不能脱离本民族的话语传统和资源谈当代文论建设,本着这一基本认识,文章从主体性、经典阐释、修辞批评三个方面讨论了当代文论建设中传统文论资源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试析袁宏道小品的语体解放及其与五四白话散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3-21
在散文文体发展史上 ,袁宏道小品所创造、并在以后得到延续的新的语体是五四白话散文语体形成的历史渊源。这种语体较大程度地摆脱了唐宋古文抑扬顿挫的音节、从容舒缓的语气 ,以接近日常形态的方式组织语言 ,从而能更加准确生动地表现思想情感。这是古代散文语体的一次重要解放 ,并成为五四白话散文的滥觞 相似文献
12.
申利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37-39
在同一历史时期 ,中西方都出现了蓬勃的文艺思潮———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潮和中国明末清初的文艺思潮。二者有同有异 ,这是由当时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梁沛好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98-101
当今,旅游散文进入到一个繁盛时期,其创作、审美及销售都与著名的心理学理论--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说"有着对应的关系,形成基本需要、成长需要、超越性需要三大类型.这三种层次类型,在具体作品的创作动因和阅读审美中,既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又存在着综合性、动态性及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王妹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31-35
对丁玲新时期散文创作进行了论述从洒脱雄健、明快清澈的风格特征,鲜明生动、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朴质情真、凝练深达的语言艺术三个角度剖析了丁玲新时期散文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范文彬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63-65
冰心的早期诗文中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并不是指对普通的生命状态的思考,而是表现为对这生前死后的生命状态的追索,是一种宗教式的生命观。这其中有很大程度上是受佛教的影响。可以说冰心的这种生命意识是她同时代作家所少有的。对于这一点,冰心研究者们目前极少注意到。 相似文献
16.
杨政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100-103
诸子散文是否属文学范畴,是一个需认真辨析的问题.诸子散文对中国文学形式的发展并未做出积极的努力,其论证为主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文学散文造成负面影响;诸子散文思想丰富,思维活跃,但它们却放弃了深入探讨的学术精神,在世俗化中徘徊,这对中国文学长期停留在浅层次上,缺乏深邃伟大的思想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娣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2):42-44
从关学追求、选材、艺术手法等方面论述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对晚明性灵小品的继承和超越。梁实秋在美学追求上讲究闲适和情趣,但他能保持学者本色;在选材上讲究“小”和“近”,但更注意表现普遍的人性;他行文简洁,却又借鉴了西方随笔写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 ,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与案头。纵览 2 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进程 ,可以看出 :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 ,再到世纪末“现代主义理念”的“生、住、异、灭”的嬗变演进 ,这些决定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走向 ,也使传统“现当代文学史”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清晰地暴露出来 ,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 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9.
杨琪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96-99
英语小品文标题简练、流畅、寓意十足,它如同美食的招牌,吸引英语读者去品味作者所呈现的饕餮盛宴。运用最佳关联性原则指导英语小品文标题的汉译过程既可以尽量保留原文标题的语言风格,又可以有效地传递原文标题所蕴涵的信息内容,体现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孕育和催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是在对“人”的发现和追寻中开始的。其间,由于中国在20世纪特殊的历史境遇,人的文学的几经偏离,许多时候文学对于“人”的背离甚至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文学在思想解放、人性解放的背景下,对人的文学的全面回归,一方面,人的文学的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直接带来了文学的多元与繁荣;同时,文学过分的对于人性的“提纯”和人生“照相式”的表现,也使人的文学出现了又一种偏离。因此,在全球化、商品化的21世纪,人的文学将继续努力自觉地关注人、表现人、完善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