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寻访黎族原“合亩制”地区的最后一位亩头,以他的亲身经历和现在的生活状况,实证当地的变迁,探讨持续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文章指出《历史的跨越——黎族原“合亩制”地区的变革》系94年出版的《黎族“合亩制”研究》的姐妹之作,并着重评述《历史的跨越》的意义,认为该书是研究“黎族经济发展史的补空之作”。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明到春秋时期已演化了三千年左右,其间的婚姻制度一定经历了逐步的演化过程,只是没有文字记载,后人无法了解其真实的历史演化过程罢了。后人在训释《左传》中包括“烝”婚制等一些古代名物制度文化现象时,难免会感到困惑。春秋时期“烝”婚现象在后人看来难以理解的原因,在于后人据当时的伦理观来审视和评价此现象。文章主要利用《左传》中自身的、其他一些史料来论证“烝”婚制在春秋时代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5.
辛亥革命后中国乡村控制体制的演变--民国初期的乡制演变与保甲制的复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 ,地方政制变革已揭开序幕 ,辛亥革命后地方政制变革仍承其演进趋向 ,以地方自治和警察新制为方向。然而 ,至 2 0世纪 30年代 ,传统保甲制却复活于地方自治的制度框架内。但保甲制的出现并不是单纯的旧制的“复本” ,而在与自治体制的对接和整合中 ,更多地表现出体制理念和政治实用上的重构性。 相似文献
6.
耆英是中国外交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近代转变时期的封建官员,其夷务思想,带有明显的愚昧成分;其制夷方法,带有封建官僚的智术狡黠;其办理夷务的一个结果,是中国与各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在此期间的耆英,对西方国家的某些认识是较为清醒的,也曾提出过一些可贵的制夷思想。耆英虽算不上开明、进步的外交家,但却是一位力图重新认识夷人、探求制夷之策的"夷务"大员;虽然未必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主战者,但亦决非如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位可耻的卖国者、投降派。 相似文献
7.
一个值得商榷的哲学命题——关于"合规律与合目的"问题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发展"合规律与合目的"的提法值得商榷.社会发展有规律无目的;人的活动有目的但不一定合规律.历史规律的自发性与人类活动的自觉性处于一种相互作用状态.人类社会至今仍处在由必然向自由过渡的过程之中.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正在于它是人类以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对自己社会总体性发展和发展方向的自觉规划.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认为,官僚制组织形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极其保守的力量,因而主张摒弃官僚制。然而,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但无助于官僚主义的消除,反而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按照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和需要,我们的国情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人们的素质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选择组织制度时应该做的并不是摒弃,而是找出问题的症结,进而改善它,使之逐步达到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