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根治长江,笔者认为:1、治江洪,逐级分洪重在中游长江之水如何治?长江中下游流域是全国10多亿人吃饭的重要基地,为了五十年,百年后的吃饭问题,长江之水,今天不能不治!治江水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长江洪汛是一江系十千里路云和水,长江防汛治水是系统工程,其中治水土流失、治“开发”“建设”等等自然不在话下.二是洪水何处去,关键又是蜀水、湖(两湖)水、赣水何处去.中国两大淡水洲——洞庭和鄱阳湖在长江中游蓄洪削峰起了巨大作用,两湖容量6米计为390亿立方米,相当于三峡水库满负荷,超过黄河已建11座大水库的总容量.在未来的防汛中必须较快地增大两湖容量,同时在未来的全线大洪水中绝不能仅仅依赖这两个大湖.洞庭湖早在80年代,削峰比数值就不到50年代的50%.1998年6月中,蜀水未出,仅湘水就把洞庭灌成高水位,也就是说,现在的洞庭湖已无法同时肩负纳洲水、分蜀水二任了.武汉洪涝之危在于西水居高、洞庭已满,再加上鄂水南下逼汉所致.要抗未来的“百年一遇”,武汉地区必须另拓大分洪湖以蓄鄂水.因为,只要鄂豫陕“梅雨”期降水过猛,就足以使汉江发难成  相似文献   

2.
教案四川居多,尤以川东最多最严重,其所以如此,"盗匪甲于天下"的环境是一个问题。"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的情形可能对多盗匪之环境的生成产生某种示范效应,而山水屏障、会党潜滋、盐枭猖獗和邻匪加盟的形势更"优化"了此种环境。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治蜀期间,把一切经济都纳入战争的轨道。本文从诸葛亮所执行的经济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对少数民族的压榨政策等方面来论叙战争经济给蜀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由此反思诸葛亮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4.
一北魏时期,分布在今山西境内的“河东蜀”、“绛蜀”、“建兴蜀”、“正平蜀”等诸蜀的活动异常活跃,史不绝书,披籍可见.如:天兴元年(398)夏四月,鄜城屠各董羌、杏水卢水郝奴、河东蜀薛榆、氐帅苻兴,各率其种内属.”同卷又载:“天兴二年(399)秋八月,西河胡帅护诺于、丁零帅翟同、蜀帅韩砻,并相率内属.”《魏书》三《太宗纪》三曰:“永兴三年(411)夏四月,河东蜀民黄思、郭综等率营部七百余家内属.”  相似文献   

5.
刘泽华等编著的《中国古代史》(上)第212页说:“秦昭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于公元前316年由司马错率兵攻占了巴、蜀。”此乃张冠李戴。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曰:‘蜀两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王“十四年,更为元年。……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击蜀,灭之。”《史记·秦本纪》也记载昭王事,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取  相似文献   

6.
梁木 《理论界》2007,(8):62-63
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我国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构建社会保障制度,走的是一条“政策之治”的道路。“政策之治”的存在原因是: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社会保障负担畸轻畸重;社会保障领域诸多问题没有得到理清;社会保障“立法先行”在中国实现的条件不足等。文章最后提出“政策之治”是暂时的,“法治之治”才是必由之路,走向“法治之治”要具备以下基础条件:市场经济、政治民主和理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论苏绰     
苏绰(公元497—546年),字令绰,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出身世家大族,九世祖苏则为曹魏侍中(《三国志·魏志》有传),父苏协官至武功郡守。苏绰是西魏政权的重要大臣,政绩颇著,时人称之有“王佐之才”,后代史家比之于“管子治齐,诸葛相蜀”(《西魏书·苏绰传》)。本文拟对苏绰生平、政治思想及其主要活动作一概述,以供史学界和地方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橘树的分布看楚入的迁徙及楚疆的开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我国柑橘的中心产区是楚都所在的江陵地区.《吕览·本味篇》曰:"江浦之橘,云梦之柚";《国策·赵策》曰:"云梦橘柚之地";《史记·货殖列传》曰:"江陵千树橘".长江上游的柑橘产地有巴、蜀.《汉书·地理志》巴郡朐思、鱼复等县都设有"橘官".《华阳国志·蜀志》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杨炯初入蜀时间祝尚书先生《杨炯初入蜀年考》(《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4期),因《朝野佥载》云卢照邻“后为益州新都尉,秩满,婆娑于蜀中,放旷诗酒,故世称‘王杨卢骆'”,定为王杨卢骆“四杰曾经同时在蜀”.又考杨炯《梓州惠义寺重阁铭》开头“大辰之岁,正阳之月”为卯年四月,便进而定杨炯丁卯年(乾封二年,667年)曾经在蜀.窃以为此论未当. 祝文所据,主要为“大辰之岁,正阳之月”.而杨炯《铭》开头此二句,并非记己观重阁之时,乃云窦竞与释智海之建佛寺也.杨炯《铭》开头为:“大辰之岁,正阳之  相似文献   

10.
论宋朝的“轻南”政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朝对边区的政策,表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重北轻南”。即统治者重视对北部、西北部边区的防守与经营,而轻视、消极对待西南边区的防守与经营。本文要探讨的,是宋朝的“轻南”政策及其对广西、川蜀少数民族边区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北宋神宗年间范育指出:“治大以重,虽无事不可缓者,西北守边是也。”①南家王象之《舆地绍胜》卷一○四记载:“朝廷御边,重西北而轻东南。”宋朝之所以“重北”,是因为北方有辽、西夏、金等较强民族王朝与之对峙。关于“轻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宋朝对西南边区的统治是以羁縻州形式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一、五代十国的階级关系十世紀的前半期,中國处于混乱的,大分裂的局面,史税“五代十国”。所謂“五代”,是指連續統治着中国北方的五个封建王朝:后梁、后唐、后晉、后汉、后周;所謂“十國”,是指当时割地分据、称王称帝的十个独立王國:在南方,有吳、吳越、前蜀、楚、閩、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在北方,有北汉。未被計算在內的割据單位,还有:后梁时的晉、岐、燕,后汉时的清源,后周时的武平。同时,在中国的西北边境,还有契丹(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各省区简称的由来:其一,近半数是取自该省、区、市名称的首字或尾字。诸如黑(黑龙江)、辽(辽宁)、吉(吉林)、浙(浙江)、新(新疆)、青(青海)、宁(宁夏)、台(台湾)、内蒙(内蒙古)、苏(江苏)、藏(西藏)、京(北京)、津(天津)。 其二,有十四个省、区、市的简称源于古代国名或州郡名。山东省春秋时期为鲁国属地,简称“鲁”。四川省在秦以前有蜀、巴二国,蜀最强,故简称“蜀”。云南省东  相似文献   

13.
论蜀史“三代论”及其构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三代论”的由来所谓蜀史“三代论”,就是把杜宇王国以前的早期蜀史(约相当于西周中叶以前)看成一个次第相续、一以贯之的统一的蜀王国。在这个王国中,由于出现了蚕丛、柏灌、鱼凫三位名王相继统治各达数百年之久的情况,于是按照年代早晚整理成为一个完整的、一系相传延续蜀祚的所谓“三代”。根据现存典籍考察,“三代论”首见于汉晋之间成书的历史文献。蜀汉学者谯周所著《蜀王本纪》就认为,“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曰柏(艹氵隻)(一作灌),又次者名曰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至东晋成汉史学家常璩著《华阳国志》,则进一步予以引伸并整理加工,其《蜀志》篇首即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又说:“周失纲  相似文献   

14.
<正>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历来评论很多,见仁见智。我们觉得,在众多的评论中,王夫之的见解较为深刻,是值得注意的。王夫之对诸葛亮作了这样的评价:蜀军“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先主殂,武侯秉政,务农殖谷,释吴怨以息民,然后天下粗安,蜀汉之祚,武侯延之也”(《读通鉴论》卷十。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见此书卷九、  相似文献   

15.
吕昊 《南方论刊》2022,(7):75-77+80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割据政权间的商业交流密切,海外药材贸易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前蜀是当时重要的药材产地与集散地,南汉、闽、吴越不仅盛产药材,还通过海外贸易获得大量舶来药材。前蜀(907-925年)与南汉(917-974年)、闽(909-945年)、吴越(907-978年)的商业流通促进了区域间药物交流,推动了这一时期医药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前蜀李珣的《海药本草》作为线索,辅以其他古籍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展现前蜀与这三个政权的药物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三、冉駹类型的奴隶制 冉駹之名,最初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然仅知其地在筰之东北,蜀之西,白马西南。武汉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冉駹请求内属置吏,以之为汶山郡。当时的汶山郡辖县有五,即绵虒(汶川)、汶江(茂汶南部)、蚕陵(茂汶北部)、广柔(理县)湔氐道(汶川与灌县之间)。大致相当于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岷江上游的理县、汶川、茂汶数县之地。  相似文献   

17.
前蜀(907—925)与后蜀(934—965)是四川历史的重要发展时期。对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考察两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五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的认识和了解。据统计,除港、台地区外,70年来,学术界所发表的研究前后蜀历史与文化的专著有14部,文章200多篇。对前后蜀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建国前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建国后的头17年,取得丰硕成果的是在考古学  相似文献   

18.
从现存史料来看,明皇幸蜀题材在绘画中的表现,肇始于唐代,李昭道开其先河,但后继无人.到了宋代,明皇幸蜀成了艺术家们笔下的热门题材,画之者众而题咏亦盛.结合题画诗来看,宋代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士人风气和文艺好尚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清代前期广东移民四川原因考述刘正刚明末清初,久经战乱的四川极目荒凉,土旷人稀。史载康熙初年的四川“蜀省罹惨劫之后,民无遗类,地尽抛荒”①,“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招民开垦,询属急务”②。为此,清政府对四川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垦荒政策,积极鼓励各...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门庭",今一般解作"门前"或"门前和庭院".周掌胜则认为,"门庭"应是"朝廷"的意思.[1]笔者试对此说略陈浅见. 周文指出:"门庭"当为"宫门里的庭院","是大臣参拜君王的处所,故可将其概括为朝廷."又言,诸侯宫殿的库门与雉门之间有块宽阔空地,"它是群臣朝见君主的地方,即我们所说的朝廷".这样简单推论,失之草率.西周诸侯的宫廷是三门三朝制,三朝即外朝、正朝(治朝)、内朝(燕朝).诸侯上朝、议政理事之处在正朝,即治朝.<周礼·天官·大宰>:"大宰,王眡(视)治朝,则赞听治."郑玄注:"治朝在路门外,群臣治事之朝.王视之,则助王平断."<周礼·夏官·司士>:"正朝仪之位."郑玄注:"此王日视朝事于路门外之位."这种格局到战国则发生了变化,国君议事朝会地点开始由正朝(治朝)移至内朝(燕朝),各诸侯周已普遍路寝听政.[2](P977)其时,原属内朝、路寝中君王居处燕息、聚议家事、祭祀婚庆的宫室庭堂,兼做了诸侯听政议事之所.古代的"堂"是建在一定高度的台基之上的.<释名·释宫室>:"堂犹堂堂,高显貌也."<礼记·礼器>:"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战国以后的文献中,时有"堂上"、"堂下"、"升堂"之言,不乏君王在堂上办公议事、宴饮娱乐等公私兼顾的记载.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