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兴在武汉的革命活动大致可分为两湖书院时期、武昌起义时期和民国初年时期。前者在于接受资产阶级的启蒙教育;后者则是从事革命斗争活动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陈橹 《东方论坛》2004,(3):76-81
湖北咨议局是致力于君主立宪政治的一个省级议会预备机构,然而满清王朝只把立宪作为巩固皇权的手段,不允其影响专制皇权,尚处于传统生活中的民众也不可能构成立宪政治的支持力量,因此湖北咨议局领导的宪政请愿和铁路风潮,既备受清廷压制,又遭受民众冷落,由此被迫转向革命,在武昌首义中推波助澜,将革命推向高潮.这昭示了立宪政体在中国没有相应的社会基础,而湖北咨议局立场的转变固然对于巩固首义成果和发展全国革命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实在是无奈中的奋争.  相似文献   

3.
蒋翊武在湖湘组织的反清起义,是长江革命的首次尝试;蒋翊武在长江流域的活动及组织领导的武昌起义,是长江革命首义的胜利;蒋翊武在保卫武汉、光复沪宁、拒袁讨袁中维护长江革命成果,确立了"开国元勋"地位。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性民主革命。这样的革命,只有在近代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方有可能发生。考察短时段的辛亥首义须放眼较长时段的湖北新政。湖北新政之兴实业,使武汉拥有一批官办军事及民用工业企业,从而为辛亥首义的成功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练新军,造就了一支既区别于旧式武装,又有别于北洋新军,基本为革命党掌控的精锐之师,以致辛亥首义成为一次革命党人在大城市发动的新军起义;办文教,培养出有别于旧式士大夫,具有放眼世界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效法西方的迫切改革愿望、深怀救国拯民强烈责任感及使命感的湖北新式知识群体,为辛亥首义造就了骨干力量。张之洞主持的湖北新政,其主观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和纲常名教,客观上却使新政的种种举措推助了革命,实为种豆得瓜。孙中山曾称当年主持湖北新政的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是将短时段革命的深层动因归之于长时段近代文明积淀的卓见。  相似文献   

5.
武昌首义使武汉由一个“九省通衢”的商埠,一夜之间成为了革命、政治的中心,全国瞩目,世界也为之震惊。作为首义之地,武汉受到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的青睐,经济发展上受到扶持。湖北军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和民国北京政府又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中国由此进入了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期。武汉成了新经济制度的最大收益者,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纵观武昌首义前后武汉经济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武汉除了原有的地理优势之外,制度变迁和制度供给无疑是武昌首义之后武汉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黄兴与日本     
黄兴从事革命活动期间,先后进出日本共计10次,与日本的关系最为密切.他曾赴日本考察学务,受过日本新式教育,长期以日本作为策划革命活动的基地.他的革命活动得到许多日本友人,尤其是梅屋庄吉、萱野长知、宫崎寅藏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黄兴与陈其美都是辛亥革命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两人的关系经历了从密切合作到分道扬镳的演变过程,这种离合关系的演变在辛亥革命史、中华民国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黄兴生前的成败乃至身后的荣辱都与陈其美的离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三大部分即辛亥革命前后黄兴与陈其美的密切合作;宋案后黄兴与陈其美因政见分歧而分道扬镳;蒋介石崛起后将黄兴树为不服从领袖的反面典型,贬低黄兴的历史地位,其恶劣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武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回族人民同汉族和各族人民一道,为了救国救民积极献身于辛亥革命的伟大斗争,不少回族爱国志士参与了湖北革命团体的组建工作、武昌首义的筹划和保卫汉口、汉阳的浴血战斗。他们的斗争业绩,不仅在辛亥革命史上,而且在回族人民革命斗争史上也增添了新的壮丽的篇章。本文仅就所接触到的部分零星资料,对辛亥首义中较有影响的回族爱国志士马骥云、沙金海、邹森青等人的斗争事迹作一简要介绍。马骥云,原名马少青,回族,河南省固始人,出身于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因家境贫  相似文献   

9.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形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而武昌首义则是触发这个高潮和构成这个高潮的最猛烈的浪峰。在这浪峰上搏击风雨的革命前驱中就有素享盛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今天,武昌首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峙立在武昌阅马场的拜将台,却常常勾起人们对黄兴的追思和品评。黄兴在武昌首义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黄兴在阳夏之战中的胜败如何评价?这都是尚未充分研讨的课题。黄兴生前曾受到“汉阳败将”之讥,他本人固无所辩说,而外人也很少对此深究。历史把问题留到了今天,期待着人们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蒋翊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军事家,武昌首义的主要指挥者。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首义的成功。武昌起义后,他在协助黄兴坚守汉阳的战斗中英勇奋战,为全国各地兴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次革命”爆发后,他又为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建立和巩固民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自1985年以来,史学界对蒋翊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集中在蒋翊武一生的革命活动及历史地位、思想品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于右任、张凤翙、井勿幕等人,都是陕西辛亥革命名人。由于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活动涉足全国乃至日本,因此,他们的作用、地位和影响也远远超出陕西,与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物之一黄兴的关系均颇为密切。本文主要介绍了黄兴与于右任、张凤翙、井勿幕的关系,为研究陕西辛亥革命人物做出了新的努力,也为研究全国辛亥革命的一些具体活动提供了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黄兴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对他的研究早在民国初年就开始了,但真正深入研究是近20年以来.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了黄兴研究的一些专著和资料,如薛君度著的《黄兴与中国革命》,毛注青编著的《黄兴年谱》,湖南省社科院编著的《黄兴集》,薛君度和毛注青编校的《黄兴未刊电稿》等.这些专著和资料的出版大大促进了黄兴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阳夏战役期间黄兴之所以采用登坛拜将这种形式,乃立宪派、旧官僚与革命派两方较量的结果。黄兴没能控制湖北革命的领导权,一方面是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与革命派的妥协;另一方面也确与黄兴本人的谦让有关。而其之所以谦让,又与其功成不居的思想不无关系。拜将产生的后果,一是造成了黎元洪权力的集中扩大;二是加强了黄兴的军事指挥权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振奋士气的作用,利于民军同心协力"驱除鞑虏"。登坛拜将是十足的封建仪礼,它与以反封建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很不相称的,因此,这种形式虽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不容低估,这也正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叶剑英抗战初期在武汉所从事的革命活动:运筹保卫武汉;指导抗战;广结统一战线;注重党的建设;致力发动民众。  相似文献   

15.
武汉,以其绾毂南北,襟带江、汉的地理位置,有“九省通衢”之称;又由于身旁搏动着名满天下的长江巨流,和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篇的描绘,成为蜚声遐迩的“江城”;辛氏酒楼的传奇故事,以及“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人崔灏诗)的绝唱,又使它被誉为“白云黄鹤的地方”。然而武汉最足珍重的还是它有辛亥革命“首义之区”的美称。  相似文献   

16.
这里刊登的两篇革命故事,是从中文系72级学员集体创作的《码头风云——武汉码头工人革命斗争故事》中选出的。这些故事,情节生动,文字清新,热情歌颂了武汉码头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这本故事集即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们坚持“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所取得的成果之一,也是对那些否定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诬蔑现在的“教育质量下降”、“今不如昔”等谬论的有力批判。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家的“俄苏体验”作为现代革命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丰富了左翼文艺界的革命想象、异域感受;反衬了民众的生存境遇;影响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促使1928年中国文坛发生了“革命文学论争”;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与理论建设。这就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晚清文学改良思潮对胡适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胡适承袭了梁启超等人的以文艺作为新民手段上,还表现 在他们在诗歌革命的宏观问题上,也有大致相似的看法。当然,胡适也有所创新。这首先表 现在具体到如何进行诗界革命时,胡适与梁启超的不同意见。其次 ,胡适发起文学革命时 更多考虑了文学界的不令人满意的现状和文学自身的特性。胡适的独特贡献还在于将文学 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紧密结合起来,认为要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必须创造出能为大多数民众 所接受的白话文学。  相似文献   

19.
台湾地区《湖北文献》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发表了大量辛亥首义忆述文章,包括自传回忆、闻见忆述、后人追述、首义探讨四种类型。这些文献清晰地展示了辛亥首义重要人物的不同亲历版本;彰显了革命党人敢于负责、勇于牺牲的首义原型及成功后的衍变;凸现了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节点与地方历史文化、民间研究诸多结合点。这些对整合海峡两岸辛亥革命资料,进一步揭示辛亥革命成败的全景近因,当有崭新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刊首语     
今年是辛亥革命80周年,陈国庆的《论辛亥革命与传统观念的演变》、张应超的《黄兴与陕西辛亥革命英豪》分别从思想意识演变和陕西辛亥革命英豪的一些实践活动两个侧面,分析了辛亥革命的影响,缅怀了革命先行者的功绩。这就更加使我们认识到,中国近代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责任及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