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日本出版了不少研究战后改革_的书。.有些论述白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著作对战后改革作了过高的评价。有不少论文纠缠在派系性的李说论辩之中,进展较慢。我在这里提供一些粗浅的意见,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序言在论述近代日本文学的传统──“私小说”方面,几乎已成定论的,要算下列三人的著作。 《小说的方法》1948年 伊藤 整 《风俗小说》1950年中村光夫 《艺术与现实生活》1958年 平野 谦 如果说这三人通过上述三部著作而展开的文艺 评论活动,“是战后日本文学史的核心,也不算过 分。我们这里所以要特别提到伊藤整,是因为他的理论具有概括性和独创性。作者在对日本文艺与世 界文学比较研究时,其视野的广度和他自己所走的把创作与理论结合起来的独特的道路,现在依然具 有批判研究的价值。 关于伊藤 整 伊藤 整(1905-1969)生于北海道,毕…  相似文献   

3.
日本山川出版社在1986年8月至1987干9月的一年时间里,先后出版了三卷本《日本通史》。著者在谈到此书编写动机时称,目前各类日本通史不绝于世,但大都使用二十年前的史料,很少吸收战后日本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难以满足当代日本人对史学的需求。尽管近年来有些学者试图从问题别通史、人物史通史、社会史等角度有所突破,但都缺乏对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和自始至终从清新观点统率全书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4.
加藤周一是战后日本著名学者、评论家。战后初期,他与中村真一郎、福永武彦合著的《1946年文学考察》从东西方文学比较的角度,对日本文学和日本社会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被认为“象征着从精神锁国的战时体制中的解放”,是“战败后纪念碑式的作品”([日]粕谷一希:《战后思潮》,第96~97页)。1955年,加藤周一发表了《日本文化的杂种性》等文章,提出了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的这一命题,引起了日本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本文试就加藤周一提出的杂种文化理论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4月15日日本著名刊物《时事解说》刊登了时事社外信部记者名越健郎写的一篇题为《“南中国海问题”是东南亚最大的焦点》的文章,说“在南中国海,有南沙、西沙、东沙和中沙等4个群岛。不过,这些群岛的主权都还没有确定。”文章还特地强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原日本军队曾控制过这些岛屿,不过,战后这些岛屿的归属问题一直到今天仍不  相似文献   

6.
由我国学者赵建民、刘予苇同志主编,王金林、汤重南、孙仁宗、周家骅、蒋立峰等7人合著的我国第一部《日本通史》,已于1989年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日本史学界的一件喜事。 《日本通史》全书40余万字,正文共20章。从“野蛮”向“文明”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图书介绍     
一、中印佛教之比较研究本书是台湾“中华文化丛书”的一种,1986年11月由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发行。作者李志夫,印度大学硕士,现任教于文大、东吴,著作有《巴拉蒂特的哲学》、《印度当代哲学》、《理则学》、《楞严较释》及本书,译著有《印度哲学导论》、《印度通史》。  相似文献   

8.
刘骏勃 《求是学刊》2023,(3):170-180
鲍修哀是17世纪法国重要的神学家、史学家,Discourse on Universal History是他在历史学方面的代表著作。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不少译著和研究论著都将鲍修哀这部书的书名译作《通史论》或《世界通史》等,这是不太合适的。刘家和曾指出,中西之间有着重通史与重普世史的特点之不同。普世史固然必须以时间为经,但其重点却在共时性的普世的空间之纬;通史固然必须以空间为纬,但其重点却在历时性的时间之经。也就是说,西方思想中的Universal history(普世史或普遍史)与中国的“通史”概念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中国的“通史”思想其核心在于“穷变通久”,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通古今之变”。以王夫之为例,其史学著作虽属史论体,但特别注重对古今之变以及历史变化的辩证发展和深层原因的揭示,尤其是对变与常关系的深刻把握,使其成为继司马迁以来中国史学“通史精神”的又一典型代表。作为与王夫之大体同时的鲍修哀,他的史学著作虽然在内容上涵盖古今广泛的时间,但指导思想却是基督教普世史的神学观念,把历史变化归于神意,未能体现出“通古今之变”的思想,这是中西传统历史观念中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的通史著作之源可追溯到《竹书纪年》和《世本》,然而较为全面反映通史特点的著作则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古代西方的普世史著作始于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埃浮鲁斯.然而,无论中国的通史观念,抑或西方的普世史观念,均早于史著的出现.因此,研究中国通史和西方普世史观念的形成过程,对于深入认识其各自所具有的特点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组织编撰的学术文集——《日本战后70年:轨迹与走向》和《中日热点问题研究》于2015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日本战后70年:轨迹与走向》一书,由日本战后70年编委会编。该书从政治、外交、安全(日美同盟)、经济、社会、文化、思想、中日关系等多个领域,对日本战后70年来的轨迹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刻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日本的未来走向做出预测。《中日热点问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编。该书根据"聚焦中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战后20多年的“顺利”发展,70年代起,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陷入了一个“暗谈”时期,出现了连续的通货膨胀,且经济增长逐步减慢。到了80年代,低增长率、通货膨胀和失业已成了这些国家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其多种原因,但税收体系的不平等,无效率和过分复杂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一、日本税收改革的背景日本于1987年进行税制改革是在日本经济进入调整时期进行的,与其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战后日本史学界对于“九·一八”事变研究的主要学者、代表性著作及主要观点。分析其背景及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在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前提下,进行了全面改革。经过经济恢复和飞跃,到1970年前后实现了现代化。日本经济腾飞原因很多,我们认为教育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日本对教育事业极为重视,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说过:“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基本”。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表明:发展教育确实是迈向现代化的捷径。本文试就战后日本各时期的教育改革来探讨教育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一海知义现任日本神户大学教授。他曾在《中国研究》杂志上陆续发表多篇有关日本著名学者河上肇(1879—1946)与中国革命的资料性文章,如《关于被译成中文的河上肇著作》(1979年2月)、《河上肇与中国的革命家们》(1979年4月)、《“五四”时期的河上肇》(1980年3月)等。本文刊于《中国研究》1980年5月号上,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5.
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东北大学高教研究所孙浩日本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战后尤为注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本学者早在1962年编著的《日本的成长与教育》一书中就坦言道:“日本虽然在战争中几乎丧失了四分之一的经济物质条件,但支撑战后如此辉煌的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一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评介邹钧著《日本行政体制和管理现代化》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刘荣邹钧教授著《日本行政体制和管理现代化》一书,同他主编的另两部著作《日本行政管理概论》和《日本行政改革概论》,是中国学者关于日本行政管理学研究的3部很有应...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冯昭奎同志编著的《日本经济》一书,已于1998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首期“日本学基础精选丛书”中的一部高品位著作,它是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希望了解日本有关方面概况知识的一般社会读者编写的,因此具有很强的普及性、概括性和实用性,是了解日本经济的理想入门指导书。战后以来,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竞相瞩目的焦点。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只用了20余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战败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以美元换算的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于1967年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年…  相似文献   

18.
日本青少年问题与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青少年问题 ,日本政府、地方行政机构和研究部门都持哪些看法呢 ?让我们姑且看看日本总务厅青少年对策本部编辑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是怎么说的。在 1 999年版《青少年白皮书》中刊登了题为“青少年行政的沿革及其对 2 1世纪的展望”的文章。通过该文 ,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后日本政府的青少年对策是将青少年问题作为社会问题加以对待的。该文说 ,战后日本青少年犯罪有三个高峰期 ,针对每个高峰期政府方面都“一对一”地提出了对策。据日本警察白皮书的统计 ,1 95 5年、1 971年和 1 992年前后日本青少年犯罪率呈减少趋势 ,而现在是向第四…  相似文献   

19.
一 铃木大拙是日本现代著名哲学家、佛教学者,他在国际上享誉甚高,有“日本禅学泰斗”、“世界禅祖”之称。我国近几年也相继翻译、介绍了他的《禅与日本文化》、《禅者的思索》等著作,有关铃木大拙及其思想的研究也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20.
陈氏为明末清初之际流寓日本的浙籍学者,对日本的学术、技艺和中日文化交流贡献颇多,在日本被尊为“先哲”。然而,在我国却鲜为人知,对其生平、在日活动事迹及著述的研究更为罕见。本刊这期发表衷尔钜的文章,对陈氏其人及主要学术理论著作《老子经通考》作了介绍。认为他对《老子》一书的许多概念、范畴、观点的解释,自成一家,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